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比芭之歌》的及物性分析|比芭之歌
 

《比芭之歌》的及物性分析|比芭之歌

发布时间:2019-06-30 04:00:30 影响了:

  摘 要:在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下,系统功能语言学逐渐建立了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及物系统分析被广泛应用于文体分析。本文通过对《比芭之歌》的及物性分析,揭示其作品独特的语言特点和优美意境。
  关键词:《比芭之歌》;及物性系统;过程类型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2
  系统功能语法最主要的理论核心有六点,其中之一就是元功能或“纯理功能”理论。元功能包括3个方面:l)概念功能——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2)交际功能——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3)话语功能——说话人既是一个思考者,又是一个动作者,但围绕反映和动作这两个中心,还需要一个能使有关系统生成话语的纯理功能。[1]其中,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功能的主要体现形式。通过及物系统可以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前三种过程类型是英语小句中最为常见的类型。Halliday同时还指出,“物质”小句关注的是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各种经验,“心理”小句关注的是我们意识世界中的经验,而这两种外在与内在经验都可以用关系过程表现出来,只不过是用“being”的形式,而不是“doing”或“sensing”的形式。[2]
  Halliday在1967年和1968年发表的有关及物性的文章被认为是最早的形体化较完整的功能描写理论模式。他对英国作家W·Golding的小说The Inheritors中如何通过及物过程与不及物过程的使用反映小说人物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所作的分析,是把及物性系统理论用于文学赏析的一个范例。[3]本文也尝试对《比芭之歌》进行及物性分析,以表明《比芭之歌》只采用单一的关系过程,却能表现出美轮美奂、亦动亦静与祥和、美好的诗歌意境。
  《比芭之歌》选自英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的一部诗剧《比芭经过》( Pippa Passes , 1841)。《比芭经过》诗剧共四幕,由序幕及早晨、正午、黄昏、夜晚组成,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但是,在美丽善良的比芭天真、纯朴、充满喜悦的歌声影响下, 剧中那些原本心怀不轨、意欲作恶的各色人物最终醒悟过来,摒弃自己的恶毒计划或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而真诚地忏悔。本文所要分析的《比芭之歌》共两节八个小句,发生在第一幕“早晨”。
  根据6种及物性过程类型的特征,首先对《比芭之歌》进行了及物性过程分析。具体见下表:
  由表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全诗仅仅涉及了关系过程。关系过程可以分为“归属”和“识别”两大类。归属类指某个实体具有哪些属性,或者归于那种类型。这两种关系过程各自又可进一步分为“内包式”、“环境式”和“所有式”三种。[4]1本诗除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最后一句是归属类内包式关系过程外,其余各句均为归属类环境式关系过程。所有归属类关系过程都有三个共同之处:一,它们都含有一个表示关系过程的动词;二,都含有一个表示“属性”的成分;三,都含有属性的“载体”。 [5]2下面的分析将分别从表关系过程的动词、属性和载体这三个方面进行。
  1、表示关系过程的动词
  “Be”动词是关系过程特别是环境式关系过程常用动词,这在本诗中得到充分体现。纵观全诗,从头至尾仅有一个“be”动词。一般来说,如果通篇只采用一种及物性过程将显得单调乏味,平淡如水,更别说通篇只采用一个“be”动词。但是,这首诗却丝毫不显单调。简洁的语言中透出朴实自然的文风。作者仅用一个“be”动词,将诗的清新广阔意境描绘得出神入化。作者匠心独具不用一个表动态的动词,却让读者体会到在春光无限好的清晨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闭上双眼,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呈现在脑海里的美丽景色。不由感叹:多么祥和、多么宁静的世界啊!如此美好的世界,哪里容得下邪恶藏身?这也是为什么剧中比芭的歌声让罪恶的人自惭形秽,最终摒弃邪恶的念头,重回上帝怀抱的原因了。
  2、载体
  载体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表示实体的代词或名词。[6]本诗中,作者通过精心选择的载体,将不同的事物紧密地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第一节,作者使用了the year, the day, the morning和 the hill-side作载体,将时间范围从大到小逐渐定格在最美好的点上:经过冬天的寒冷和萧瑟,在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世界又重现华彩。朝气蓬勃,满目春光的早上七点钟,绿意盎然的山坡上那一片树叶草尖上的露珠,在春光的照耀下如珍珠般晶莹剔透,熠熠生辉。第二节,作者分别用lark和snail勾勒出动态世界的美:云雀振动双翼在空中翱翔,蜗牛在荆棘丛中缓缓而行。一个是天上的飞禽,一个是地上的动物,它们代表了世界上所有的生物。而此刻,创造这一切的God,正端坐天堂,满意于世间一切太平。通过对载体的精心选择,作者描绘出了一幅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由点到面的完美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万物各施其命,各尽其责,一切和谐相处,没有纷争,没有邪恶。这与剧中蠢蠢欲动、心怀不轨的人物形成鲜明对比。
  3、属性
  属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环境式中,通常是副词词组或介词短语。[7]这首诗共八句,其中有六句是直接用环境因子作“属性”,另外还有一句归属性内包式关系过程带有环境因子。虽然诗中只有一个“be”动词,全诗却不显呆板,反而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环境因子凸显了重要作用。作者巧妙地把“be”动词与属性(环境因子)相搭配。第一节,“be”与三个“at”时间短语结合——“at the spring”,“at the morn”和“at seven”由概括到具体,将时间范围一步步缩小,最后聚焦于“dew-pearled” 的满坡翠绿上。
  韩礼德指出,大多数环境因子都是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可以表达一个“小过程”(minor process),介词本身可以视为一个“小动词”(mini-verb)。介词充当了中介的作用,其介词短语中的名词成分可以作为主要过程的“间接”参与者。在环境式和所有式关系过程中常常可以找be+介词和动词之间的非常相近的转换。因此,第二节中“be”动词与三个表示空间的环境因子结合,“on the wing”,“on the thorn”和“in His Heaven”,表面上看似乎是静止的,没有表示动态的词,实际上环境因子暗含了动作。“The lark’s on the wing”可以转化为物质过程“The lark’s flying in the sky”,云雀张开双翼正在空中飞翔;同样的,“The snail’s on the thorn”隐含的是“The snail’s climbing on the thorn”,也许还会偶尔停下来, 迎着晨曦领略春天的早晨大自然那无限美丽的风光呢。“God’s in His Heaven” 可以被理解成“God’s living or sitting in His heaven looking down the world contentedly.” 因为“All’s right with the world!”
  既然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都可以表示“外在经验”世界,那为什么作者选择了关系过程呢?因为关系过程反映的是静态空间位置,物质过程反映动态空间位置。作者巧妙地用静态的关系过程表现栩栩如生、充满生机的“外在世界”,呈现出和谐、宁静、美好,反衬了剧中嘈杂、纷乱、罪恶的世界;也展现了在“All’s right with the world” 的世界,万物各施其命、各尽其责、各处其位,一切和谐相处,没有纷争。如果诗中直接采用物质过程,则没有这种效果,必将破坏诗歌的整体意境。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都可以表示“外在经验”的物质世界,比如诗中云雀飞翔、蜗牛爬行。但是,效果却大相径庭。这反映了勃朗宁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的特点——对传统诗歌语言的“高雅”、“得体”不以为然,因而在他自己的诗作中刻意运用日常口语,且在词序、韵律等的安排上常有惊人的怪诞之处。[8]《比芭之歌》大胆使用貌似平白如水的语言,单一的结构,表达出了如诗如画、意味深远的境界,成为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经典佳作。
  参考文献:
  [1]、 [4]、 [5] 、[6]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字,《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 朱永生 严世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Halliday, M. A. K.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iterary Style: an E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of William·olding’s The Inheritors [C] ∥ JonathanWebster. Linguistic Studies of Text and Discourse. London: Continuum, 1971: 88 - 125.
  [7]、[8]、刘新民,论勃朗宁诗歌的艺术风格 [J]. 外国文学评论,2001, (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