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生活:省察后的幸福】
 

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生活:省察后的幸福】

发布时间:2019-07-03 04:12:55 影响了:

  摘要:苏格拉底用死告诉我们无知之知不仅是对自己的自知之明,而且包括一种主动的、不断驳斥虚假知识的求知活动。我们要做的从无知中做到个人的省察,积极地做个人反思,从省察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幸福。
  关键词:无知之知 省察 幸福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很多人认为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雅典民主的诸多缺陷,体现了社会精英与人民群众的张力。但本人认为,必须从根源上挖掘。其实,导致苏格拉底遭到记恨,甚至进一步被审判、判处死刑的原因是雅典政治与苏格拉底哲学的根本冲突。
  无知之知——神谕的启示
  苏格拉底在审判时解释,许多人之所以认为他有罪,是因为他们被自己的盘问和反驳激怒了。在申辩中,苏格拉底说他盘问和反驳别人,不是为了激怒他们,而是为了让众人理解德尔菲的阿波罗给他的神谕。他向陪审团解释说:
  我全面地考察了这个人。我在这里不提他的名字,在我考察他时,他是我们城邦的政治家之一。经过交谈,我的印象是,虽然在很多人看来,特别是他自己认为他聪明,但事实上他并不聪明。当我试图向他指出他只是自认为聪明而并非真正聪明时,他和在场的其他很多人都表现出了对我的憎恨。离开他后我反复思量,“我确实比这个人聪明。很可能我们谁都没有任何值得自夸的知识,但他对不知之物自认为有知,而我则非常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无论如何,在这点上我比他聪明,起码我不以我所不知为知。”1
  苏格拉底继续说道,在拜访这位政治家后,他不断拜访别的政治家和其他常被认为有智慧的代表人物,每次,苏格拉底都发现同样的事情:所有这些人都认为自己有智慧,纵使他们并非如此。苏格拉底认识到自己比所有这些人都有智慧,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什么也不知道,而这些人以为自己知道什么,实际上什么也不知道。他之所以比政治家智慧,并不是因为它更知道什么是美好与善好,而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无知更有自知之明。无知之知,把苏格拉底自己的人生与对待城邦的政治责任、从神谕来的宗教使命结合在一起,成为了苏格拉底的政治行动。
  苏格拉底的哲学宗旨——过省察的生活
  从苏格拉底宣称的阿波罗神谕可知,人类不可能拥有智慧,但是,尽管人不可能达致智慧,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追寻会是无意义的。相反,苏格拉底从人不可能拥有智慧的事实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依然应该通过“省察的”或“哲学的”生活尝试拥有智慧。
  真正智慧的人,不仅要无知,要知道自己的无知,而且要主动地把无知之知当成智慧。说到底,苏格拉底只想帮助他们长进,帮助他们正确的感知,从而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更幸福的生活。从这我们看出苏格拉底的人生总原则,那就是:“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苏格拉底说过:“如果我说,(不从事着学活动)是对神的违背,这就是我不能“少管闲事”的原因,你们就不会相信我是认真的。如果我再告诉你们不要让每日虚度,要每天讨论听我谈及的善和其他问题,要省察自己和他人,这实在是人所能做的最好之事,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你们就更不会相信我。”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过上省察的生活?
  谦卑的永远不要妄称真正的好。
  什么是真正的好,苏格拉底没有定论,他所指向的,不是究竟什么是“好”,而是不好为什么“不好”,认识以后,他会积极地意识到自己应该怎样避免各种不好。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自以为完美,事事追求完满。人无完人,事实告诉我们,人只能做到伤害最小,无法避免任何伤害。就像篮球赛中,常规赛有六十五场,获得全部胜利固然最好,但即使是冠军,也无法保证六十五场球赛场场胜利。因此,谦卑的永远不要妄称真正的好,就是让我们真诚地面对现实,不要以各种借口掩盖缺陷。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只有这样,你才能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生活,你的感受才是真实的。
  积极的把握自己的认识能力,在必然有缺陷的尘世中实现最不坏的生活。
  哲学的目的是突破人生在世的必然局限,但来到现实,这种突破是相对的。毕竟能力有限,尘世有缺陷,我们只能对人间的智慧做一种有限的把握,实现最不坏的生活。也就是说,人生在世,就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尽力满足自身的生活。
  一个企业家,能力强,目标明确,以追求更高为生活中心;一个清洁工,资质平庸,缺乏野心,以满足生存为生活中心。两个人努力工作,踏实勤奋。最终,企业家过上了优越的生活,清洁工过上了平凡自足的生活。两个人,能力不同,目的不同,因而结果也不同。但这不能说他们的结局一个好,一个坏,毕竟他们已在能力范围内把握了机会,实现最不坏的生活。因此,我们必须知道最优是人不能获得的,但是努力去获得最优使人会有所收益。
  省察的结果——幸福
  每个人都有对幸福的欲求,每个人都渴望和追寻它,从而渴望和追寻自身的完善。因此,自身的完善被认为是人类做能达到的最令人喜悦的状态,幸福的状态是永久的。苏格拉底认为,如果有完善的自我,人就是幸福的。然而,苏格拉底也认识到,大多数的人甚至不知道他们自己,因为他们大多数的言行都来自不属于他们自我的外界。这正是苏格拉底借着诘问式,最终想向别人证明:如果思考一下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言行和行为都变得完全不一样。
  通过省察的生活,我们明白自己真正是谁?我们相信什么?我们欲求什么?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和他人都是有理性的,而且这种理性渴望被完善,渴望看清楚世界,这才是我们生活的真谛。这是两千年前苏格拉底留下的,两千年后的我们,必须好好把握。
  参考文献:
  1.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M],吴飞译/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
  2.霍普·梅,《苏格拉底》[M],翟旭彤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注释:
  1 苏格拉底,《申辩篇》,21b-d
  作者简介:
  陈嘉琪 性别:女 籍贯:广东江门 出生年月:1990年05月 学历:本科 身份:学生 工作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