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把握数学课程特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把握数学课程特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发布时间:2019-07-04 04:13:05 影响了: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搞好数学新课程教材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的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结合知识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知识。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应用—最大面积问题》时,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讲一个“三角余料应用”的故事:一个三角形铁皮余料,裁剪出一个矩形铁皮作为作为一个圆柱形容器的侧面,如何裁剪可使矩形面积最大?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引入新的课题。如讲授科学计数法时,把家乡的建设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编拟了这样一道题“中石化公司在盐城市滨海港港口投资新建风力发电厂,预计一期工程结束后的当年发电量为5.5�?09度,某乡镇有10万户居民,若平均每户用电2.75�?03度,那么港口风力发电厂该年所发的电能供该乡镇居民使用多少年?”学生解答热情很高。
  二、借助古典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能为创设数学问题、有效地考评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试题以知识为基础,贴近教材,也体现了对全体考生公平、公正的原则.在配套教具的基础上教师不妨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有代表性的数学试题,通过对课本例题或习题的类比、改造、延伸和拓展,目的是要保证试题面向全体学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是一种导向——重视教科书的作用。如图1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的。若AC=6,BC=5,将四个直角三角形中边长为6的直角边分别向外延长一倍,得到图2所示的“数学风车”,则这个风车的外围周长是 。
  图1             图2
  这是一道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命题者很有创意的编拟出“数学风车”问题,使题目生龙活虎,让学生感受到勾股定理是赵爽的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用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既具严密性,又具直观性,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紧密结合、互不可分的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的能力(本题答案为76)。让学生从而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观察各种几何体和实物图,通过大量的模型、实物例子形成对各种几何体的直观认识,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好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课本中有一个例题,要求画水管的三叉接头的三视图,如果教师准备了实物教具,让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仔细观察所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实践中体会了物体的不同呈现方式,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数学的生命,没有问题数学就失去了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趣味性的问题,出现美好的数学问题情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驱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生动活泼的学习。如在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我采取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层层悬念、步步解决问题的原则,在幻灯片上预先写好了问题,并设法遮住,然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出现,启发、引导学生逐个解决。
  出现问题(1):1+2+3+…+100=?并让学生讲述大数学家高斯小时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解法,并得出5050的结论。
  出现问题(2):已知等差数列{an},求a1+a2+……+a100=?,从问题(1)启发,使学生得出a1+a2+a3+…+a100=1/2(a1+a2)�?00
  出现问题(3):已知等差数列{an},求a1+a2+……+an=?,从问题(1)(2)的方法——倒写法得出:Sn=(n(a1+a2))/2
  出现问题(4):已知等差数列{an},如何求Sn,得出Sn=na1+(n(n-1)/2)d
  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思考,获得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因材施教,让优生和后进生在数学上都有所进步,特别注意唤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感受成功,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