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_对高中数学“创造教学法”的探究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_对高中数学“创造教学法”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9-07-07 03:56:55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必须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与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有很大的不同,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不断产生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开创的东西,就是一种“创造”。正如教育家刘弗年所说:“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意图、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
  近年来,以“开发人的创造潜力,培养高质量的创造型人才”为宗旨的“创造教育”也得以较快发展,但对于“创造教育”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仍缺乏系统的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和具体的操作模式。“创造教学法”结合高中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等心理特点,适应新课程理念,致力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型人才。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不断总结完善,已形成具体的操作模式,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造教学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情境性原则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在问题情境中得到激发。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及其它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从而实现数学问题的解决。
  (二)激励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来源于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来源于对数学美感的内在追求。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民主性原则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发现、“创造”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各种不同见解的交流和碰撞,发挥集体的智慧。“创造教学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质疑,加强交流合作,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启发性原则
  倡导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学方式,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善问是教师的基本功,是开启学生 “创造”之门的钥匙。教师要善于提问设疑,创设“问题空间”,应考究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唤起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把教学过程变为激发学生各种潜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的过程。
  二、“创造教学法”的操作模式
  “创造教学法”按单元知识结构设计教学过程,由三个层次组成。
  (一)理论教学中的“创造”
  在数学理论的教学中,“创造教学法”以“创造理论”为指导,着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创造理论”实质是一种化归思想,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未知的知识转化为已知的知识。定理、定义的学习和公式、法则的推导,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不具备的转化条件,可以“创造”出来;不明显的转化方法,也可以“创造”出来。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探索发现、交流总结、应用提高等四个具体的教学环节。
  (二)解题教学中的“创造”
  解题教学中,致力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数学的解题活动,应由学生自主探索进行,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和指导方向上。学习解题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最终的目的是学会去应用。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 “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等变式,深刻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自主总结解题思想方法。
  (三)单元复习中的“创造”
  复习课是单元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复习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在记忆上再现学过的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以及解题方法;还应使学生对新旧知识做更明确的归纳、比较,发现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的异同;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以新的观点分析学过的知识,开展创造性学习活动。教师应补充一些典型、新颖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合作、发现 “创造”;鼓励学生通过撰写数学小论文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提高创造能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