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生活质量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生活质量研究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19-07-08 03:47:59 影响了:

  【摘要】中国的生活质量研究开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理论和指标体系,近几年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关于生活质量的研究文献。
  【关键词】生活质量 研究文献 综述
  由于过去我国经济十分落后,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一直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社会发展水平还未达到相应高度,因此我国早期关于生活质量评价的研究(主要指1980—2003进行的研究)主要使用客观指标,集中在经济领域,并且多是宏观的全体国民生活质量的研究,例如赵彦云,李静萍(2000)、彭念一,李丽(2003)、汪杨岚(2004)、穆广杰(2004)等人。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生活质量研究逐步深化,不仅将主观指标纳入了评价范围,而且研究对象更加具体,指标选取对生活质量涉及的领域涵盖更充分,并且呈现出跨学科的态势。
  张润清,谢艳辉(2004)根据对国内外各种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设计的中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体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层面,其中物质生活质量评价指标有:GDP、非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每万人拥有医生、平均预期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恩格尔系数、农村每万人拥有商饮服务网点、万人电脑普及率。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评价则是通过问卷形式,通过对各项指标设立六个不同程度的满意水平来测量,这些指标包括对政府在农村的政策的满意度、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满意度、对社会安全的满意程度、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农村居民对个人生活条件的满意度、农村居民对个人婚姻家庭生活的满意度、对业余娱乐生活的满意度。国际上对GDP作为评估标准一致持批评态度,在评价物质生活质量时应考虑实际收入和财富分配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
  陈宁,孙兴全(2005)将人类生活大系统分解为人类生活供给子系统和人类生活需求子系统两大部门,并根据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选取评价指标,确定了物品和劳务评价指标、人力资源发展评价指标、社会参与和社会关系评价指标、社会保障评价指标、社会公平评价指标、人与自然和谐度评价指标,其中包括26项客观指标和少量主观指标。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2006)推出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构建了相应的12个评价方面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居住质量、交通状况、教育投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命健康、公共安全、人居环境、文化休闲、就业机率,该项综合指数包括客观评估和主观评分两部分,涵盖了系统学、数理统计学和经济计量学原理,建立了理论模型,在我国生活质量研究中是比较成熟的一项,在日后的应用中需注意既要保持系统的连续性,发挥其对社会节后变迁的观察、记录、比较的作用,又要保持其灵活性,避免发展成为一个僵化、封闭的系统。
  范柏乃(2006)等对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三个层面展开,初步设计64项相关指标,通过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及鉴别力分析剔除了部分指标,增强了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20个客观指标和10个主观指标,涉及收入、消费、教育、居住、健康、生活设施、文化休闲、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生态环境10个研究领域。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会城市进行生活质量的测量,并据此将测量城市的质量氛围优质型生活质量、满足型生活质量和不足型生活质量三种基本类型。此外,孙峰华,魏晓等(2004)用人口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观点对全国31个省会城市进行过生活质量研究。薛兴华,王运泉(2005)从地理学角度对全国30个省会城市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在全国尺度上气候资源禀赋是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差异的第一因素, 而客观物质条件(收入、住房) 、基本生活资源消费等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差异。
  丁元竹将预选的135个生活质量评价指标通过问卷发放的形式向100名专家咨询,结果显示在专家选择的45个指标中,有15个主观指标,30个客观指标,反映出主观指标在我国的生活质量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除了全国范围内的生活质量评价,不少学者也展开了区域性的生活质量评价研究。
  蔡继梅,顾平(2009)在就业、收入、住房、消费几个方面选取了18 个指标构建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对江苏省13个城市生活水平进行了测量,所使用的数据全部来自统计年鉴,茅媛媛(2009)以苏州、扬州、淮安三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生活质量的评价,选取11个指标从衣、食、住、行和文教、娱乐、服务等方面加以反映。张婷婷(2010)构建评价指标对江苏省农民生活质量进行了评价,查奇芬,张奇宝(2010)则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四个层面选取指标对江苏省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邵法焕,田彩霞(2010)借鉴斯堪的纳维亚模式,建立起以客观指标为主的体系对广西各市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评价。彭浩、曾刚、徐中民(2009)以《Calvert-Henderson生活质量指标》理论指导构建了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黑河流域居民生活质量进行了测量,所选取的指标包括教育、失业、健康、收入、公平性、基础设施、公共安全、休闲娱乐和住房。王云翠, 王云松(2010)以经济发展和收入消费水平、文化教育、居住与生活条件、健康状况、社会保障、资源环境等6 个子体系为基础构建了内蒙古的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对区域进行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都忽视了人们对幸福感的主观体验,并且缺乏对社会、文化等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领域的评价,带有很强的局限性。
  除了生活质量的地域研究外,我国对群体生活质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社会学和医学界分别对老年人生活质量、高级知识女性生活质量、农民工生活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
  刘渝琳,王路,赵卿(2005)者认为老年生活质量包括: 健康生活质量、物质生活质量、家庭生活质量、精神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等5 个方面,他们将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生活质量进行差异比较后,指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对健康的关注与需求,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包含23像指标的评价体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