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童话教学中存在的三种意识缺失_小学生审美意识怎么写
 

童话教学中存在的三种意识缺失_小学生审美意识怎么写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8:04 影响了:

  童话教学的现状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选录了两篇童话,分别是《七颗钻石》和《皇帝的新装》。  教材的编写者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的主题是“奇思妙想”),用意很明显: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恣意绚丽的想象。正如这一单元主题语所说:“单元中的四位作家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驰骋想象,奇妙无比。”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也就很自然地将课堂的教学重点放在“瑰丽的想象”的讲解上。于是我们的课堂要么对文本实施全面的语言“点击”(寻找想象有关的信息),但由于所选童话都是翻译作品,加之童话语言本身浅易,因此语言的评析点相对缺乏。在匆匆“点击”完成后,教师便给出了学生早已知晓的所谓童话中反映的教育思想;要么剑走偏锋,用“伪理性”解读童话中的想象内容,例如讲授《皇帝的新装》时,有老师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戳穿这两个骗子设计的骗局?”这样的问题。童话本就是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大,甚而是扭曲的加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生活,放大、强化教育思想的力度。用现代中学生所储备的知识看,《皇帝的新装》中骗子的行骗的前提就不存在:世上就不可能有这样的衣服。逻辑学告诉我们,前提不存在,结果自然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样的课堂讨论不仅是无效的,几近乎无聊的程度。
  初中阶段童话教学教什么?这是一个一直困扰初中语文老师的问题。笔者就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七颗钻石》为例,谈谈初中童话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的三种思想意识的缺失,也许能对我们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有所启发。
  教师与文本对话意识的缺失
  “我信奉这样的原则:在有较好的进步原则下,怎么解读都行。” (徐江语)事实也应如此,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为文学经典作品,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它往往“千人千面”,不同水平层次的读者能从中获取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认知启示。所谓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这个道理。
  反观我们的童话课堂,教学重点始终在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树立学生世界观的小圈子里打转转。很多教师习惯在读教参,搬教参,奉教参为圭臬。教参告诉我们:《七颗钻石》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心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深刻揭露了皇帝及大小官吏的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于是课堂上,师生一起来兜圈子、找印证、贴标签,让学生在平面的、同一思维水平上,忙得不亦乐乎;于是课堂上,处处是千篇一律的苍白说教、没有思维深度的浅层想象训练、松散粗糙的课本剧表演等拓展内容。语文课成了政治课、实践活动课,甚至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而名家、大家们的童话就成为最佳的选择素材。
  “文本是作者的第二生命。但是文本的生命内涵必须在读者的情感浸润和理性关照下才能得到释放。”(于漪语)于漪老师所提倡“三备法”中的第一次备课,就是要自己独立深入钻研,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现在很多老师由于缺少文本对话意识,进而文本对话能力也就逐渐退化。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解读文本:
  很显然水罐里的水在大地一片焦渴的情况下,就被列夫·托尔斯泰赋予了特别的意义——生命。水是如此重要,让水就是让出活下去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的设置的背后都是托尔斯泰给文中人物设计的关于“爱”的痛苦的选择题,对于每一次的选择,我们又可以读出不一样的生命启示。每一个情节的背后都是一次有关“生命”的沉重选择,而每一次的选择又是一次关于“爱”的延伸。托尔斯泰正是通过这样的情节设置,让人物处在一个个逐步艰难、逐步痛苦的选择之中,在这样的选择中我们看到了“爱”的艰难与痛苦、“爱”的广博与崇高,“爱”是需要我们付出代价的;代价越大,“爱”就越高远。
  认识到“爱”的意义固然重要,让学生感受“爱”背后的深沉,可能更重要,也更富有现实意义。
  童话荒诞性解读意识的缺失
  在小说、报告文学等写实文体中,人们追求的是一种真实感,越是接近生活本身,就越能激发读者的热情。而童话则恰恰相反,你越接近生活本身就越觉得没味。童话就是需要神奇瑰丽的幻想色彩,想象越奇异、越荒诞、越陌生,就越能激发小读者的阅读热情。荒诞是童话最重要的审美品质。
  正如,《七颗钻石》中,列夫·托尔斯泰开篇便创设了一个大地干旱而一片荒芜的死寂空间,这种创设显然是荒诞的,但也正是这样荒诞而奇异的前提设计,让读者对在这样的空间里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充满了期待。而在《皇帝的新装》里,这种荒诞感则表现在骗子所编织的能测试人忠诚和智慧的衣服上,当老师在询问学生,该如何识别两个骗子所编织的骗局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完全破坏了童话的荒诞的审美品质。
  但是荒诞的本质不是荒诞,荒诞以牺牲“自然可能性”为代价,同时在保全“内在的可能性”中得到补偿,出色的荒诞创造的应有一种新的美学意义。我们的教者就是要带领学生透过这种荒诞的创造,分析其“内在的可能性”。
  首先,荒诞本身可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真实写照。列夫·托尔斯泰处于新旧社会交替的关键时期,他去世后七年,俄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他一生都关注着资本主义社会的重重矛盾,但至始至终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列夫·托尔斯泰在文中创设人类世界,其实不过是当时俄国夸大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世界里,作者提出了什么才是疗救社会的良方的问题。因此看似荒诞创设的背后,却是合情合理而富有深刻意味的现实,作者也以此来阐述了人类摆脱宿命的最后希望只能是无“限制”的爱。
  其次,教师要推究童话荒诞感中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依据作家的荒诞创设,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因荒诞而产生的问题。如有教师在教授《七颗钻石》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女孩木罐里的水是谁给的?这个伪问题有无有讨论的必要倒在其次,首先是这位教者根本没有弄清童话荒诞性中的“模糊”原则。这种提问其实就破坏了童话的荒诞美感。就《七颗钻石》,笔者认为我们要探究小姑娘因何得到水,以及得到水之后作者所设置的每一个让水情节之间的内在关联(此间的分析可以参照前文内容)。这种关联性就是文章内在的逻辑性和童话教育思想的合理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