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19-07-17 03:59:34 影响了:

  自江苏省将信息技术列入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以来,对于如何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如何能够让复习课堂活泼有趣、促使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了高中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关注的问题。笔者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等,从问题导学入手,将教学过程问题化,以问题引导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综合性地解决问题,对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进行了探索,以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践。
  一、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历年《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都指出“要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因此,信息技术课的复习不能只是新课的简单重复学习,它要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融会贯通,要在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然而,目前多数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采用“阐述当堂课的复习知识点—布置课堂练习任务—学生完成课堂任务—教学总结讲解”的传统模式。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教师总是将概念、技巧单独提炼出来,然后设计一些练习,强化学生对单独的知识点掌握,忽略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这种机械学习方式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当堂课上听得懂,下堂课上不会做”,从而影响复习课堂的效率。
  二、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教学模式改变的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知识的获得不是学习者简单接受或复制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而同化是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并受其制约的。信息技术复习课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独立的知识与技能,但还不能将其综合应用去解决问题,不会进行知识的组建。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技能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在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建构强化”的教学模式优化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教学,有效地转变学生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让学生在复习课上以解决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教师的问题引导为主线,以教学资源为支撑,自主解决问题,最终通过知识结构图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教学新模式的实践
  “问题导学,建构强化”的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教学模式,是以复习目标为根据,利用“解决问题”的思想和建构知识的策略来进行教学的,其中“问题”是基础,“导”是关键,“建构”是核心,三者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情境设置,提出任务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如果为了应付考试单纯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练习,学生必然兴趣淡然。因此在信息技术复习课中,应该创设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使之成为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与信息技术学科“技术性”的纽带,以此引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延续学习兴奋点。
  (二)问题引导,细化任务
  面对真实教学情境下要解决的综合性任务,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教师需要逐步进行疏导:先分析任务的起点和终点,明确两者差距;再把任务细化;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依次完成任务,缩小差距,直至问题解决。复习课通过一系列有关联的问题串联起本复习专题的所有知识点,问题设计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明确思考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子任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和技能,并且最终达到复习的目标。
  (三)建构知识,拓宽应用
  认知主义强调信息的结构化、组织和排序,以促进最优的信息加工,允许和鼓励学习者对先前习得的材料作出联系。所以任务完成后,应让学生再次回忆参与学习的过程,整理解决任务的思路,利用知识结构图将完成任务的过程直观形象、结构清晰地表现出来,促使整合新旧知识,浓缩知识结构,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及问题解决过程的把握,使得专题内容模块化,学生的思维过程显性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清晰化,从真正意义上完成知识的建构。
  (四)阶段评价,反馈调整
  在本教学模式中,专题复习课采用阶段性评价的方式。学生参与每一专题内容复习后,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对照教师预先制定评价目标量化表进行自评。主动收集自己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进步,明确优势和差距,以便改善今后的学习策略。教师的批阅评价采用写评语的方式,把每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反馈表的形式公布在班级网上学习区。
  四、对模式的进一步解读
  第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贯穿整个信息技术复习课教学过程。教师在通过问题引导完成任务分解,形成任务链后,任务的实现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凭借之前新授课的学习经验,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对于知识的建构,允许学生有个性的发挥余地。
  第二,适度的模式化。在实际操作中,以上各个环节不是完全分割的,而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是互相渗透的。其实施的过程也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而是动态生成的过程。
  第三,适用对象。在现阶段的教育现实面前,本模式最适用于那些知识点比较紧凑的内容。如果教师注意采取较开放的课堂教学策略,那么这种模式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满足、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教师可适当减少重复练习的时间,不定期地实践本模式,发展变式。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