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人,在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漩涡伦理
 

【人,在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漩涡伦理

发布时间:2019-07-19 03:55:07 影响了:

  摘 要:莫言的《蛙》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创造了独特的女性形象——“姑姑”。从迎接生命者到剥夺生命者再到还原生命者,姑姑的命运次第展开。转换了的历史语境和伦理叙事,最终让姑姑实现自我生命的终极救赎。历史与伦理的巨大悖论,人在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的生存状态,于中国特色计划生育国策的宏大叙事语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作品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莫言;《蛙》;历史;伦理
  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学”总是通过再现公共记忆和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来透视人性世界的复杂状态,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有限的个体经验和流行的社会表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莫言的《蛙》是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的杰作。作品创造了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独特的女性形象——姑姑,这是一个处于历史语境与伦理叙事裹挟中的悲剧式人物。姑姑本是接生过无数新生命的妇产科医生,而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历史叙事中,姑姑的角色却成为不断限制甚至扼杀新生命的计生主任。在巨大的反差和深刻的悖论中,姑姑的错位人生呈现无遗,始终存在于历史与伦理的纠结状态。而转换了的历史语境和伦理叙事又最终让姑姑“脱皮换骨”,与民间泥塑大师郝大手联姻而携手创作泥塑娃娃,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终极救赎。从迎接生命者到剥夺生命者再到还原生命者,姑姑的命运在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展开。《蛙》以姑姑为中心,铺陈各色人物,展开当代世界独具特色的中国生育史的画卷。生育本是再平常不过的自然事件,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根基,而在当代中国,却成为异常醒目的政治事件和全民轰动的社会事件。历史与伦理的巨大悖论,人在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的生存状态,于中国特色计划生育国策的宏大叙事语境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而这亦是《蛙》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
  “食”“色”,性也,《蛙》就从“食”开始切入历史和伦理。在当代中国的饥饿年代,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当学校伙房前的煤堆渐渐高起来的时候,“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嗅到了一种奇异的香味。“仿佛是燃烧松香的味儿,又仿佛是烧烤土豆的味儿。我们的嗅觉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那一堆亮晶晶的煤块上。”①接下来的自然是吃煤的场景:陈鼻、王胆、王肝乃至于所有同学进入吃煤的盛宴。先用舌头舔一下,再用门牙啃下一点,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
  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陈鼻的大鼻子发红,上边布满汗珠。王胆的小鼻子发黑,上面沾满煤灰。我们痴迷地听着他们咀嚼煤块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惊讶地看到他们吞咽。……陈鼻大公无私,举起一块煤告诉我们:伙计们,吃这样的,这样的好吃。他指着煤块中那半透明的、浅黄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说,这种带松香的好吃。……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②
  面对此情此景,伙夫老王惊呆了:他手上竟然沾着面粉跑出来了。面粉是供给校长、教导主任和公社干部的,而孩子们却在吃着煤块。黑色煤块和白色面粉形成巨大的反差,莫言对于苦难的展现触目惊心。而且第二天吃煤的场景继续上演,转换到课堂,一边听课一边吃煤,满嘴乌黑地朗读课文。伙夫老王的女儿却吃得最欢,“现在想起来她大概患有牙周炎,因为吃煤时她满嘴都是血”。这是怎样的历史情境?即便没有牙周炎,也一定会满嘴是血!莫言对于苦难的表现深入骨髓。
  在饥荒的岁月里,紧随饥饿而发生的便是国民生育能力的下降。而在地瓜丰收之时,也就自然出现了一批“地瓜小孩”。“在饱食地瓜两个月后,村子里的年轻女人几乎都怀了孕。1963年初冬,高密东北乡迎来了建国之后的第一个生育高潮,这一年,仅我们公社,五十二个村庄,就降生了2868名婴儿。这一批小孩,被姑姑命名为‘地瓜小孩’。”③莫言的叙事总是力图回归人的本性:饥饿,带来生育率的降低;而饱食——哪怕是饱食地瓜——也会带来生育高潮。抓住了“食”与“色”,也就抓住了有限生命存在的根本。
  全民饥荒刚刚过去,全民“**”就来了。在“**”历史语境中,人性之扭曲、人性之恶劣充分表现。“**”只是创造了环境机会和诱因,而“恶”却是永恒的。运动初期,姑姑亦曾十分狂热。对保护过自己的老院长毫不客气,对自己敬佩的黄秋雅更是残酷无情,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内心恐惧,只想以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事与愿违,老院长因不堪凌辱而自杀,黄秋雅则揭发出姑姑的两大罪状:一是国民党特务,二是与走资派通奸。“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也蕴藏着邪恶的想象力。”如果说“反革命”和“特务”的罪名还可以让姑姑忍受的话,那么“通奸”的罪名和“破鞋”的称号是绝对不能让姑姑容忍的。然而,人民群众最为感兴趣的却不是前者,而恰恰是后者。“反革命”这样的流行罪名已经无法吊起人们的胃口,而“通奸”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内心渴望,这是所有参与者释放自己的恶念的最为正大光明的渠道。姑姑的结局可想而知,她被打趴在台上,并被脚踩着背——所谓的“把阶级敌人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这不禁让我们想起铁凝的《大浴女》中的“捉奸”场景和“吃屎”场面。④这是人性罪恶的释放与暴露,更是人性遭践踏的沉痛和悲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更是自己的选择的总和,“我们必须学会真实的生活,否则就根本没有生活;我们必须选择心中的善,否则就会被周围的邪恶吞蚀。”⑤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已经由无知之罪而变成故犯之罪行,文学便是探究人类的罪性和罪行。
  中国社会进入了计划生育国策主导下的全民计划生育的时代,同时也是造成姑姑人生转折的特殊阶段。由于姑姑坚决摒弃野蛮、愚昧的“老娘婆”式的获利性接生,而采取新式的科学、人性的接生方法,尤其是屡次拯救母亲和婴儿于危难之际,故而名声大振,成为新生命的救星。然而在计划生育作为国策主导中国社会的历史中,姑姑转而变换为人见人怕、人见人恨的计生主任。在历史与伦理之间,在国家与个体之间,姑姑其实一直作着艰难的选择。正如她所自况的那样:“现在有人给姑姑起了个外号叫‘活阎王’,姑姑感到很荣光!对那些计划内生育的,姑姑焚香沐浴为她接生;对那些超计划怀孕的——姑姑对着虚空猛劈一掌——决不让一个漏网!”⑥为此,在威胁甚至剥夺他人生命的同时也不惜甘愿奉献自己的生命,用姑姑的话来说就是“血债用血还清了”,这就是姑姑在历史与伦理漩涡中的分裂状态。计划生育高潮的时代,没有规范的政策可言,一切手段都是合理的,都是可行的,甚至根本不问手段。全民动员,株连九族,家庭残缺,把生命扼杀在萌芽状态,更有甚者是母子双亡。《蛙》对于“计划生育故事”的讲述触目惊心然而真实,惟其真实才触目惊心。“计划生育”的出发点本是为着人类更好地生存,然而却是以生存权的被剥夺和人性的被践踏为手段。“计划生育”及其对国人的影响,是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事件,不仅仅是个体的,更是民族的。直到今天的诸多社会问题仍能从中找到渊源,比如独生子女问题、老龄化问题乃至传统文化问题甚至涉及“生前身后”的个体信仰以及扩而大之的全民信仰的问题,一一在此突现出来。在《蛙》之前,还鲜有文学作品如此聚焦这一关乎个体与民族未来发展命运的宏大叙事。这不仅是文学表现,更是历史还原。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而伦理却总是要永恒地追问手段的合法性问题,中国人用最极端的方式终于控制了人口暴增的局面。然而,“如果人人都能清醒地反省历史、反省自我,人类就可以避免许许多多的愚蠢行为”。⑦计划生育高潮的历史场景已经过去,然而承载于其中的人性与伦理展现出来,这无疑是优秀作品对于时代的超越。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