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自主探究巧质疑】 昆虫记质疑探究
 

【自主探究巧质疑】 昆虫记质疑探究

发布时间:2019-07-21 03:48:17 影响了: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偏重于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宽阔、方法灵活反映了他们深厚的素质底蕴,可是,随着创新教育地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学生质疑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更不容忽视。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具有创新精神,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质疑;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183-02
  经常见到教师在语文课上,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时设计“质疑问难”这样的一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能够提出在学习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可见教师很重视对学生质疑的引导,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个性发展,这符合新课改精神,也确实做到了关注人的发展。可是实际上呢?当教师问学生在自主探究时有什么困惑时,往往得到的回答是“没有”。于是乎,学生则被动地在老师的带领下,按照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一步一步,层层展开,最终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可以设想,这节课有精彩的师生互动讨论,教学任务也完成得非常圆满,是一节好课。可也不禁要问:为什么质疑总是在教师的设计下提出,而学生总是被动去接受;为什么学生自己提不出有分量、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直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哪儿去了?可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教给学生质疑的能力更不容忽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质疑能力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题质疑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在一定程度反映着文本的重要信息,虽然各有不同,但凡归纳起来,还是有特点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有的文章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主要内容,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莫泊桑拜师》;有的直接反映了文章中心,如《学会合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的则是文本的写作对象,如《烟台的海》、《广玉兰》……如果能洞察文题规律,抓住这个“眼睛”质疑,就不难找到问题的入口。一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借助文题直接质疑。如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设计:哪三打?谁打谁?怎么打的?打表现了什么?从文题能提出这么些问题,自然也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就有了目标。另一种就是阅读文本后回眸质疑,如《小草和大树》一文,学生读文后,知道《小草和大树》写的是夏洛蒂三姐妹在逆境中成才的事,读文后回顾文题,学生就不难提出“小草和大树”和夏洛蒂三姐妹有什么关联?小草和大树象征着什么?抓住这些问题,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读文题,是学生阅读文章的起点,抓住文题,在开始阅读时就质疑思考,往往会收获解读文本的途径、信息,如果能养成第一关从题目上质疑的习惯,学生的质疑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二、要义质疑
  要义设疑,就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质疑,也是采取质疑方式常用的一个的途径。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浓缩,容易找到质疑的突破口,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学生通过阅读全文,知道了文章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将情报藏在的半截蜡烛内,一家人与德国强盗斗智斗勇,展开周旋,最终脱险的事。当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这样的自主探究问题: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敌人展开周旋的,她们都采取了哪些斗争策略,在斗争中都有什么表现?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这三个人物的?你怎么评价她们?这样的质疑问题,无疑把全文的要点都抓住了,抓住了要义质疑,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学生驾驭文本、掌控文本的能力也就大大增强了。
  三、假设质疑
  运用假设的方法去质疑问题,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如果是这样,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通过假设,很容易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有这样一个情节:当战士们从战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后,聂将军说了这样一段话:“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质疑情节,日本帝国主义残杀我父母同胞,血债累累,当你看到这两个日本遗孤时,你会怎么做?议一议。(学生的议论观点大致有两个:一是血债血偿,二是撇下不管。)而聂将军却说出这样的话,相比之下你觉得聂将军是什么样的人?不言自明,通过聂将军语言的描写反映了他宽容大度、善良的品质。一个假设的平台,不经意间就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文本阅读中,不妨让学生多做出一些假设、推想——如果是这样会怎么样呢?假如不是这样,又会有什么效果呢?通过假设质疑,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也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凭借。
  四、比较质疑
  把两个彼此接近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就不难分出其中的差异。如果对原来的文本有意进行增添、删改,再与原文本相比较,有意制造质疑的由头,就容易帮助学生进一步解读文本。例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笔者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有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这句话改动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有逐步占据华北,希望把进攻的矛头指向全中国”。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句话的差异,通过比较,显而易见,“侵占、蚕食、妄图、魔爪”这些词更能让学生认识到侵略者的卑劣、无耻行径,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再如教学《最后的姿势》一文,开头第一节只有一句环境描写的话:“天空阴沉沉的”。如果删除这一句,比较一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通过质疑比较,学生不难发现,有了“天空阴沉沉的”这一句,意味着即将有不好事情发生,渲染了一种沉郁的气氛,为阅读定下了一个基调。通过比较,学生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亮点质疑
  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色,总会有一些关键的词句,我们不妨称之为“亮点”,如果教师能教给学生善于捕捉一些关键的词句质疑,也会受到很好的质疑效果的。我们常用的做法有:哪句话(词)最能反映本节(段)的内容呢?或是哪句话(词)最能反映作者的感情呢?或是在阅读文本后询问学生,你觉得本文哪些词、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就很容易加重学生质疑的分量。比如,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文,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让学生再读这句话:“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位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然后引导学生质疑:从哪些方面看出他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又从哪看出他是一位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一个过渡句辐射了全篇,给了学生质疑的目标,学生也就容易抓住重心。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教师要及时做好引导、启发,经常总结、训练,逐渐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妨就从学会质疑开始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