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公文范文 > 关于创新基层社区治理的调研思考
 

关于创新基层社区治理的调研思考

发布时间:2021-07-06 10:17:59 影响了:
  关于创新基层社区治理的调研思考

  坚持党建引领、公众参与、协商共治、政企互动的“一核多元”微自治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培育健全社会组织,下面职场范文网小编整理了关于创新基层社区治理的调研思考。欢迎查阅。

关于创新基层社区治理的调研思考

  “微自治”是社区治理与服务的延展与深化,旨在扩大社区自治空间,缩小社区治理单元,细化社区治理内容,推动基层民主自治规范化、法治化,着力疏通社区治理“毛细血管”,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开头直接亮明观点,其他统摄全文的作用)。

  一、动因分析:推进居民“微自治”是破解当前社区治理困境的重要选择

  1.社区职能存在“跑偏失衡”亟需理顺(问题总结得很接地气)。当前,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社区承担的行政性事务越来越繁杂。目前社区工作人员严重不足、权力相对有限,管不了、管不好成为社区工作常态,社区工作人员往往疲于奔波,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我管理缺乏良性互动与有效衔接,社区应有的方向把握、方法指导、服务供给等主要职能跑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难如人意。

  2.社区自治面临“空间挤压”亟需扭转(问题总结得很接地气)。社区是居民的社区,居民自治是社区治理的应有之义。但因行政职权的过度介入,自治主体的地位、主动性弱化,作用发挥虚化,自治空间受到较大挤压,居民意愿表达渠道趋窄,参与决策机会较少,不少利益诉求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由此导致矛盾纠纷花样频出,一定程度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有序运行和社区的和谐稳定。

  3.社区运转遇到“无形之墙”亟需疏通(问题总结得很接地气)。随着社区治理走向深入,无论是构建区域化的党建体系、专业化的自治体系、多级化的网格体系,还是构筑居民主体、政社互动、多元参与的新型治理模式,亦或是提升社区、社会组织及群团参与治理能力,都是影响社区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无形之墙”,亟待从机制体制上予以调整优化。

  二、实践探索:“微操作”助推“微自治”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初步成效

  1.创建“微社区”,治理单元梯次下延(做法提炼得很精准)。为缓解大型社区便民服务点不够、居民需求难满足问题,按照地域相近、利益相关原则,将楼盘小区纳入网格化体系,构建“市—镇—社区—网格”四级治理网络,甚至部分社区继续下延到楼组、楼道这一治理单位,把社区居民的自治实践落实到利益紧密相关的共同体,群众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积极性更高,民间性和草根性特点更加突出。

  2.着眼“微事务”,多元服务要素下沉。通过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下放行政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延伸公共服务,推进社区自治,让居民办事集中在社区,矛盾化解在社区,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同时,打破贪大求洋的传统思维,把环境卫生、车辆停放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作为自治事项,让社区微自治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满足居民求富、求乐、求美需求,最大程度撬动自治热情。

  3.建构“微团队”,自治力量主体下移。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导向原则及“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操作原则,让渡自治空间,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招募居民志愿者,成立“自管委”,组建治安巡逻、心理咨询、文明劝导等服务队,定期开展服务活动,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培育社会自治组织,承担政府溢出职能,打造社区治理主力军。

  4.搭建“微平台”,自治保障资源下行。加大社区用房投入力度,设立居民议事大厅、矛盾纠纷调解室等公益性自治活动场所,确保社区居民自治有阵地。打造互联网+公共信息化智慧应用平台,推出社区便民服务系统、手机APP、微信群,让大数据上下贯通、左右共享。落实社区事务“准入制”,凡属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一律不得转嫁给社区;依法应由社区协助的事项,为社区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5.完善“微体系”,推进协同机制下放。坚持党建引领、公众参与、协商共治、政企互动的“一核多元”微自治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培育健全社会组织,因需而宜成立文体活动、文明劝导、家电维修等专业团队,强化政企服务项目共建,鼓励参与社区民主选举和社区事务管理,促进社区自治精准化、规范化、协同化发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