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后电影时代”的“怪味文化套餐”等12则 套餐不限量后流量时代
 

“后电影时代”的“怪味文化套餐”等12则 套餐不限量后流量时代

发布时间:2018-12-26 04:32:48 影响了:

  国产电视剧的“模仿秀”浪潮      2005年以来,先是改编了美国《反恐24小时》的《非常24小时》贺岁热播,紧接着一部打着中国版《欲望都市》的《好想好想谈恋爱》又开始走俏荧屏。“改编剧”一波接一波的荧屏攻势表明,国产电视剧的“模仿秀”浪潮已经到来。
  为何电视剧改编之风愈演愈盛?首先,改编国外成功电视剧往往成本低,收效快。另一方面,原创电视剧不景气,也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电视剧的改编之风。还有一个原因,国外电视剧在国内的流通渠道不畅。
  其实,不管是改编日剧、韩剧,还是模仿美国热门剧,都是中国内地的电视剧制作者对市场的积极反映。尽管被指为“急功近利”“画虎不成反类犬”,但是他们乐此不疲的改编和模仿,也丰富了国产电视剧的类型和表现手法,为众多电视观众打开了视听新视野。更重要的是,通过改编和模仿,让一些制作公司找到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
  (摘自《综艺》2005年8月8日韦志刚/文)
  
  动画片《小兵张嘎》的几点突破
  
  《小兵张嘎》运用动画和数字媒体新技术全新演绎这个“红色经典”,突破以往国内动画片选材单一、过于依赖神话题材的窠臼,从而填补了国内现实主义动画片创作的空白。
  为了充分展示最新的数字技术,力求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为影片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小兵张嘎》的部分镜头运用三维技术来建模和渲染,整个高潮戏中,火车、火车站等段落运用电脑三维技术与二维技术有机结合,全片1/3都进行特效处理。
  导演孙立军介绍说,《小兵张嘎》在策划之初就咬定了,要掰碎了赚钱。在创作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经验,汇集成文字有几百万字,大约可以出版7本教梳其次是主题公园和纪念品;再次是游戏。
  (摘自《中国电影报》2005年8月11日张晋锋/文)
  
  “后电影时代”的“怪味文化套餐”
  
  由于《天下无贼》与《功夫》的票房“巨大成功”,对“贺岁片”“无厘头”的吹嘘、追捧也达到顶峰。其实,冯小刚的“贺岁片”与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只不过是“后电影时代”的低级喜剧电影,是世纪之交“伪文化”泛滥成灾时的“怪味文化套餐”。
  冯氏”贺岁片”与周氏“无厘头电影”,在电影题材的选取上,均有一个共同特点――无中生有、内涵浅薄、空洞无物。这两类电影绝不可能根治中国电影的重症,因为它们只不过是用电影手段、喜剧形式进行精美包装的“文化泡沫”。
  冯氏和周氏的电影是涂上了喜剧油彩的滑稽剧、荒诞剧、闹剧,离真正的喜剧片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他们的电影在形成的过程中,诸多的喜剧内涵已经被“搞笑”置换掉了。
  冯小刚与周星驰在“搞笑”方面还是颇有才华的。“戏说”与“调侃”是冯小刚周星驰电影最鲜明的语言特色。这种语言建立在人物、角色身份“错位”的基础上,以增加语言的滑稽感、荒诞感。
  (摘自《电影文学》2005年第8期段大明/文)
  
  中国抗战影视剧创作向何处去
  
  中国影视剧对于战争人本意义和心理感受的某种忽视是显然的。简单的依据胜负而表现的创作更为靠近教科书说明,却疏离了艺术启发意义。对于抗战的表现,我们还可以有更深入丰富的艺术成果,历史是在渐进中实现认识深度的,我们所处的时代确有条件实现深入的思考和;隆阔的表现。
  中国抗战艺术的挖掘应该和世界反法西斯题材创作看齐。把人性善恶表现作艺术表现中心,抗战题材宝库对于新世纪中国影视深入表现人性情感是特别有价值的。和理性上认识抗战伟大相比,我们的确缺少深入的表现。
  今年抗战影视的创作的确上了一个新台阶,但需要强调的是艺术不仅具有记录怀旧的历史功能,而且必须考虑处理面对新一代人群没有历史记忆的接受问题。我们的创作应当更多把视角对准年轻一代,毕竟艺术是要让他们的视听真正震撼、内心真实感动。
  (摘自《中国艺术报》2005年8月19日周星/文)
  
  《七剑》的冲突和为了未来的想象
  
  《七剑》是徐克力图创新的新作,也可以看作华语武侠电影发展的突破。《七剑》也许是年届54岁的徐克最后一次电影革命了,他希望使自己的武侠电影一生能够再创辉煌。如徐克所讲:“中国的武侠电影,以前更突出的是一种意境,但我在《七剑》中用了写实的手法。武侠电影是中国特殊的文化生态,中国许多人都有武侠情结,我希望武侠电影将来有更多的空间和风格。”
  但是,《七剑》的确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剪辑中处理时间的方式;其次是在武打场面的调度上。徐克对于创新的冲动已经在左右他拍摄一部电影的初衷,以至于在《七剑》这样一部电影中露出如此之多的冲突之处。
  《七剑》有可能成为一种文化,就像“魔戒”和“星战”成为美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样,拥有无数爱好者和研究者。从《七剑》首部曲来看,它还为未来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
  (摘自《文艺报》2005年8月13日刘辉/文)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思考
  
  《英雄》也好,《十面埋伏》也罢,都可以说是按照国际大奖的标准量身制作的。遗憾的是,它们在充分地满足了观众的视觉乃至听觉享受的同时,不能给人们更多的启迪。而外国一些获得世界级大奖的影片,除了艺术制作精美外,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蕴涵。如《辛德勒的名单》《沉默的羔羊》《最后一班地铁》《泰坦尼克号》《百万美元宝贝》等。
  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只有精美制作还不行,还必须在开掘人类永恒的主题方面下工夫,要进一步展示和挖掘无限丰富的人性;要真正表现出使世界各民族观众都能产生强烈共鸣的东西;要有浓烈的批判意识;要表现出对于民族历史与今天的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与忏悔,昭示出一个更加成熟与伟大的民族风貌。同时,还必须以自己所独有的个性色调来参与世界各民族的大合唱――一切文学艺术都讲求个性,既有文学艺术家的个性,也有民族的个性。
  (摘自《文艺报》2005年8月18日李春林/文)
  
  国产动画电影坐失市场
  
  凭借近300多万元的票房,动画电影《马达加斯加》轻松登上7月上海电影票房排行的前三名。每年暑期动画电影都会如期而至,在全球卷走上亿美元的票房,而“尼莫”“史瑞克”这样的虚拟主角,也能成为明星,在衍生市场持久盈利。就在海外动画电影名利双收的同时,国产动画电影生产却一年不足一部。上海美影厂和联和院线正在举办的暑期动画影展中,5-10元低票价的10多部国产动画影片的票房总和只有2万元,不到《马达加斯加》的1%,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让我国电影人思考。
  究其原因,动画电影的高风险和长周期使得投资方望而却步,同时相对保守的创作思路也让动画电影坐失市场。美影厂厂长金国平表示:“虽然传统题材是我们的强项,但是我们不能用‘老功 夫’和海外动画打擂台,要用‘新功夫’抢市场。”
  (摘自《文汇报》2005年8月23日王磊/文)
  
  猪怪和猴精占据暑期电视黄金档
  
  这两天电视台就跟约好了似的,跟“大话西游”式的神怪剧干上了,《云海翻腾孙悟空》《喜气洋洋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占据了三个频道暑期黄金档,如此安排看得出成人们的煞费苦心,可为了暑期中的孩子,我们真的别无选择了吗?
  在上述神怪剧中,只看到一只猪怪在没完没了地谈恋爱,一只猴精动不动就大打出手。这只猪怪玩命地眨眼睛和不停地吸鼻子,似乎就是为了成心不好好说话。而那只泼猴的降妖除魔,更像是为了找借口满足破坏欲。今天,除了国外的《哈里・波特》和《魔戒》,莫非就只剩下猴精和猪怪了吗?对此,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母亲困惑地说:“我家的孩子难道只配看猪怪和猴精吗?”
  (摘自《北京日报》2005年8月22日赵文侠/文)
  
  关注数字特技中国制造
  
  比较我们以前特技制作的影片如《紧急迫降》《极地营救》《惊涛骇浪》等,《太行山上》可以说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夜袭阳明堡”那场戏,视觉效果确实令人震撼。再者,《太行山上》全片1/5的镜头进行了特效制作,可以说比重也很大。一般来说,好莱坞特效投入大约占总投入的1/2至4/5,而国内连1/10都达不到。《太行山上》的特技投入仅占1/20。
  根据目前电影发展的趋向,逃避高科技就意味着最终将退出竞争的舞台。张艺谋、冯小刚等导演紧跟电影科技步伐,充分利用电影高科技制作手段,同样也取得相应的效果。相反,国内大多数电影投资方和导演,考虑到捉襟见肘的投资成本,鲜有对电影镜头进行特效制作。难怪与数字特技唇齿相依的张建亚导演感叹:中国电影特技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境地。
  (摘自《中国电影报》2005年8月11日徐晓鸣/文)
  
  从《帝企鹅日记》看动物纪录片的变化
  
  
  法国影片《帝企鹅日记》成为了近十年来,第三部评论界和观众都一致说好的动物纪录片。第一部是1996年的《微观世界》,第二部是2001年的《候鸟》。它们有别于一般动物纪录片的地方是:首先,着重点并不在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而是以动物作为“人物”,讲述它们的生命故事;第二,影片的拍摄很有点儿大制作的味道,场面大,画面唯美,但不是电脑制作出来的,而是大自然为我们呈现的真实;第三,这种动物纪录片的科普性已经让位于文学性,片子往往有好的写手配上相当精彩的解说词,这就使动物纪录片超越了长期以来科普教育的功能,达到文学和生命哲学的高度。由这三部电影开创的动物纪录片,还引出了一个令人深省的现象,即影片无一例外都为观者呈现了一个动物的理想世界。
  (摘自《文汇报》2005年8月13日边芹/文)
  
  试谈冯氏电影中的几个特色
  
  一、冯小刚电影的最大特点便是还原生活。他以平民化的视角,打碎了普通人眼中的神秘区域和特殊人群的神圣光环,以一种世俗化、生活化的平行角度向人们展示了特殊群体的生活起居、爱恨情仇,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当下流行的“回归自我”的社会潮流。
  二、在紧紧把握了时代心理之后,冯小刚又将精力放到寻找社会关注焦点的关键切入点上来。最终,他将电影的阐述重点放在了两个基本方面上:满足普通人的猎奇心理,展现社会热门话题。
  三、冯氏电影在尽量发掘故事内容搞笑成分的同时又渗透进了现代人所普遍关注的精神危机的深刻揭示,从而使其作品在赢得票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
  (摘自《电影文学》2005年第日期王鹏/文)
  
  
  互联网:中国电影营销市场化的契机
  
  目前,中国电影真正做到比较成熟的市场营销的只有《功夫》;大多数电影还青睐事件性营销,除了资金的问题,也是因为缺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整合营销的传统。
  美国电影界最近热门词之一是“整合营销”,特别是随着宽带的普及,网络以及多媒体结合的方式正在成为美国电影营销的新趋势。
  互联网为中国电影营销步入商业化提供了一个契机。互联网投放载体集中在四类:门户网站、影迷网站、即时通信和搜索引擎。现在网游和掌上游戏机也进入了电影公司的视野。中国宽带用户的快速增长,以及美国在网络时代电影营销方式的变化,为中国电影营销提供了新思维。
  (摘自《综艺》2005年8月8日陈昕晔、徐敏/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