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寻找重庆周边,最温暖的冬天] 上海周边 温暖
 

[寻找重庆周边,最温暖的冬天] 上海周边 温暖

发布时间:2018-12-27 04:45:19 影响了:

  漫长的冬天即将来临:北方的山林渐渐披上雪衣,冰风从四面雪山涌来,候鸟也开始跨过千山万水寻找更为温暖的所在……虽然我们没有鸟儿舒展的双翅,但我们也有飞向南国、拥抱温暖的梦想。当然,并非所有的冬天都意味着阴冷潮湿,总有些地方能给予我们足够的温暖。
  在大凉山的臂弯,西昌的冬天就仿佛是秋天的尾巴、春天的序曲,阳光就那么懒洋洋地铺撒在邛海的潋滟水波上,撒在西昌古城沉睡的城墙上,撒在结满草莓的田野之间;
  去贵州从江旅游的感觉就像在品尝有滋有味的火锅,因为这小小的县里竟杂居着侗、苗、壮、瑶、水等少数民族,小黄侗寨的大歌、岜沙苗寨的武士、潘里瑶寨的药浴……再加上从江温暖如春的气候,一定会让你感到温暖非常;
  在攀西会理,钟鼓楼的风铃偶尔发出声响,那清冽的铃声揉在金黄的阳光中,一点点从古城上空弥漫开来;而瑞丽的阳光,更像是傣族女孩抹在脸上的面霜般金黄、灿烂,热带雨林里仍是一派郁郁葱葱,姹紫嫣红……
  那么,就让我们像候鸟一样张开双臂,与本期周游记一起,飞向那些冬天里最温暖的地方吧。
  
  温暖西昌
  草莓,清茶,一缕阳光
  
  冬天的严寒总是让人心生畏惧,然而,并非所有的冬天都意味着阴冷潮湿。在大凉山的臂弯里,西昌的冬天就仿佛是秋天的尾巴、春天的序曲。阳光就那么懒洋洋地铺撒在邛海的潋滟水波上,撒在西昌古城沉睡的城墙上,撒在结满草莓的田野之间……每一缕阳光都在吸引着我们前往。
  
  邛海月夜:
  邛海上的“春江花月夜”
  西昌的阳光从来都那么温暖,就像西昌的月光从来都格外皎洁,所以它既被人们叫做月城,也被人们叫做日光城。初到西昌的时候,恰好是月圆的夜晚。月夜完美,没有半点儿冬天的寒意。
  眼前的西昌显得那么恬静、自然:皎洁温柔的月亮稳稳地放在山顶上,将西昌的天映得好像深蓝色的天鹅绒一般。而山也被月光勾勒出温柔的轮廓。邛海就像是仰望着天空的眸子,被柔美的月光点亮。月光之下,湖水柔波一浪浪荡漾着,有节奏地拍打着湖岸,倒映着那些散落人间的满天星斗。环海路边的一盏盏路灯就像彝家阿妹曲颈上的项链,闪着熠熠荧光。这万家灯火的时刻,渔船早已归航,只有月光仍在忙着温柔地为大地铺上一层白纱。也许,这样的时光最适合去聆听彝族婆婆为我们讲述古老传说。
  相传,在邛都县下,有个老婆婆过着孤独贫穷的生活。每当她吃饭的时候,身旁总会出现一条小蛇,小蛇头上还长着角。老婆婆看到小蛇,总是怜悯地给它吃的。后来,小蛇长大,吃掉了县令的骏马,县令大怒,不但要老婆婆将蛇赶走,还杀害了老婆婆。蛇知道后告诉县令,自己一定会为老婆婆报仇。此后,人们每天晚上都能听到又像雷又像风的声音。四十多天后的一个夜晚,整个城都下陷成为湖泊,只有老婆婆的家还在。传说,风静水清的时候,人们还能看到水下的城池。
  在邛海的月夜,我们看不到传说中的惊心动魄。那月色就像是美人的雪白臂弯,挽起了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浩淼寂静。无需更多的装点,这份远离都市浮躁的乡野纯净,就已经让我们沉醉。这一夜,就让我们安眠在梦幻的月色中吧。
  
  小渔村:邛海渔歌
  清晨,耳畔隐隐响起鸟儿响亮的鸣啼,阳光洒在房间的地板上。这情景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要向邛海道一声:阳光,早安。推开门,和风拂面,就像是幼童的手在轻抚着面庞。不远的马路上,几个年轻人溜溜达达地骑着自行车,沿着湖边游逛。湖畔的渔民们已驾着小渔舟悠悠然驶向了湖心。
  我们住的小渔村曾经有800多位渔民居住。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已不再捕鱼为生,但我们还是能看到有人在海边放杆垂钓。他们并不在意钓得到多少鱼,也不会炫耀垂钓技术,只为体验渔家风情、怀念渔家人的生活罢了。最为惬意的,莫过于离岸登船,坐上小渔村的渔舟,缓缓地滑向邛海的中心。白云在高远湛蓝的天空中变幻张扬,老艄翁摇动舟楫,搅动波光潋滟的湖水,泛起阵阵清凉的风。
  若已经品尝过邛海的醉虾、毛蟹、烤鱼,还想试试这里最富特色的“清水煮鱼”,那打渔船就是最好的地点了。
  船老板哼着小调,悠悠出海,时不时地撒上一网,肥头肥脑的大花鲢便被逮上了船。他把船停到邛海中央,开始利落地生火剖鱼。要不了多长时间,胖胖的花鲢便被打理干净。船老板搬出火炉,放上一只盛着邛海水的大铜盆,让胖鱼也跟着游进盆子里,不一会儿就异香扑鼻。这时,客人们蘸着秘制辣椒酱,享用那邛海水煮熟的邛海鱼,味道鲜美无比。转眼间,一大盆子胖鲢鱼连汤带水都被抢食得干干净净。酒是不能少的,最好不用啤酒、特曲,请船老板买来纯包谷酒。“清水煮鱼”配上甘醇香浓,久喝不醉的包谷酒,总能让人大快朵颐、心满意足。
  吃饱喝足,船家又重新划起了木桨。水面被木桨划破,一浪浪荡漾开去。而那声声均匀的桨声全都划在了人的心上,仿佛是一曲醉人的邛海渔歌。
  
  兴胜草莓乡:
  鲜果中的阳光之味
  渔歌还在耳旁飘荡,邛海鱼鲜美的味道口齿留香,我们就已经盘算着要去品尝西昌久负盛名的水果了。
  西昌就像是群山怀抱里的阳光王国。王国之外,山林正渐渐披上灰白的冬衣,而在王国里,那些红娇绿翠的水果已在暖风中成熟。十一二月正是西昌人吃草莓的季节,而兴胜乡就是品尝草莓最好的地方之一。
  当我们来到一家农家乐,热情的女主人迎了出来。一个30多岁的阿姨,穿一件素花罩衫,看上去朴素而大方。一番寒暄之后,女主人便拿出篮子,带我们去田里摘草莓。
  走在田埂上,泥土四溢的清香,混着草香、花香,让人心旷神怡。明明是冬天,却处处都是春天的景象,难怪西昌会被称为“小春城”。田间的麦苗,碧波荡漾。一群活蹦乱跳的乡村小姑娘光着脚丫走过田间丛中,银铃般的笑声,洒满了田野。
  菜地的另一边就是主人家的草莓地。红红的草莓压在矮小的植株上,圆滚滚、红艳艳,仿佛一颗颗红宝石镶嵌在翠玉上,给大地平添了几分妩媚。草莓植株开着浅色的小花,并不出众;新发的嫩叶,颜色浅绿,比花还美。将一粒红红的草莓送入口中,轻轻一咬,软糯多汁、甜中带微酸。这直入五脏六腑的滋味,不就是阳光的味道?
  
  礼州古镇:
  一碗清茶,半盏阳光
  品尝过鲜美可口的草莓,我们继续向礼州古镇进发。礼州古称“苏祁县”,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一大驿站,也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礼州古镇始建于明代,曾七朝设县郡,五代置州所。城镇内外有七街八巷,有四大城门,东为迎晖门(现名新运门),南为启文门,西为宝城门,北为迎恩门。
  我们随意走进一家饭店,首先吸引我们的不是美味,竟是这饭店古朴的风貌:它的房子建于清代,飞檐翘角之下挂着灯笼;阳光透过天井照进院子里,又透过雕花的窗棱照进了屋内。坐在店里,三五好友吃着小菜聊着天、喝着小酒,仿佛我们已在这里生活了很久很久。
  再往前走,是一道并不高大的城门。古镇上的婆婆,包着头巾,挎着篮子,走过城门。镇上的小店里,卖着各色小吃。老板却并不吆喝,有客人来了,也懒得起身,只是拿着烟杆指这个、点那个。城门旁的茶馆里,胡子花白的老爷爷们抽着旱烟,晒着太阳,茶杯在茶几上一字儿排开,一派古镇生活的悠闲。阳光,似乎也溶进了茶里,也从肠胃暖遍了全身。
  城门的左边是西禅寺。进入寺后,陡然感到难以言说的安宁,隐约间似有梵音缭绕于耳。寺里一个香客也不见,只有一男一女两个老居士静坐着,女的拿着小簸箕做针线。我们想见见住持,老居士却回答:“云游去了。”
  西禅寺中有一处叫做静园的院落。而最有意思的恰恰是静园的那道小门,圆形的门洞装饰着红木的雕花格子,门洞上是微微呈弧形的屋檐,两头微翘,中间随门洞呈弧形,整个门显得圆润可爱。更有意思的是,门洞前面,开着一丛红艳艳的九重葛,从地上一直开到了洞门,掩映着红木的雕花格子,颇有些古典的味道。不像是寺庙,更像是哪户人家的院门。
  与其他古镇不同的是,保存大量明清时代建筑的礼州古镇,却丝毫不见一丝阴郁的气息。整个古镇都飘荡着阳光的味道,即使不寻访古迹,来这里发呆、晒太阳也是不错的选择。
  漫步在冬日的西昌,你会感到整个世界都离你很远,生活突然变得很单纯。日日聆听着夕阳箫鼓,与白发渔樵挥手寒暄,这不就是被无数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么?
  
  多彩从江
  用民族文化暖彻你的身心
  在寒冷的冬天,一顿菜品丰富、鲜香麻辣的火锅,能一扫冬日的阴霾,让人神清气爽。而去从江旅游的感觉,就像在品尝火锅,因为这小小的县里竟杂居着侗、苗、壮、瑶、水等少数民族,而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好似各色菜品:小黄侗寨的大歌、岜沙苗寨的武士、潘里瑶寨的药浴……再加上从江温暖如春的气候,一定会在这个冬季全方位地满足你的感官。
  
  悦耳:小黄侗寨的天籁之音
  柳都江畔、归树山中的小黄寨里,居住着一个浪漫多情、富有诗意的民族――侗族。侗族人没有文字,自古以来都是通过歌唱来讲述族里的历史,赞美自然的风景,抒发自己的情怀。他们就像夜莺一样,生命不止,歌唱不息。
  在侗语里,侗族大歌被称作“嘎老”,表演人数从三五人到几十人不等。这种多声部的歌曲没有伴奏和指挥,全凭歌手自由发挥,但歌者们在演唱时又像经过多次排练一样配合得天衣无缝。据说,小黄侗寨的大歌初次震惊世界,是在1986年的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这种世间罕有的唱法宛若清泉流水,将观众带进了如痴如醉的境界。从此,侗族大歌名扬四海,而小黄侗寨也被文化部授予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小黄侗寨距从江县城27公里,深藏在重峦叠嶂之中。我们一大清早便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山间的薄雾、粉红的晨曦和山中人家屋顶飘出的炊烟,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乡村风景画。当侗族有名的“风雨桥”出现在眼前时,表明你已经到达了小黄寨。这种廊桥有顶棚遮日蔽雨,桥旁的栏杆下还有座位可供行人歇脚。这样的设计足以体现出侗家人的智慧与匠心。
  侗歌表演有专门的场地――鼓楼。小黄侗寨里的广场上有一座气势颇为雄壮的宝塔状鼓楼。鼓楼的每层屋檐上都绘满了精致的图画。侗歌表演,多在这座鼓楼里进行;如果遇上节日庆典,寨里的各支歌队盛装出席,在广场上纵情歌舞。尽管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那天籁一般的歌声,也能让你为之倾倒。
  冬天正是听大歌的好时节。这时候,忙碌了一整年的侗族人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全寨男女老少围绕着歌班,在牛腿琴、芦笙等等侗家乐器的伴奏下进行对唱,欢快的歌声从早晨一直响到深夜。这番鼓楼对歌的情景早在宋代的《老学庵笔记》中就有所记载:“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导之”。如果有外面寨子的歌队来访,主客双方会先用迎客歌曲和《赞鼓楼》互致问候,再开始正式对唱。春节前后,寨子里会举行最隆重的大歌对唱,以庆贺传统佳节,也预祝明年能有好光景。
  
  飨眼:岜沙苗寨的彪悍武士
  每个来到岜沙苗寨的人,看到配刀带枪的岜沙武士,都会大惊失色,以为自己穿越到了数千年前那个蛮荒原始的时代。
  充满力量和野性美的岜沙苗寨,虽然和从江县城之间仅有十公里左右的距离,却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熏染,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部落生活。漫步在岜沙的山间小路,你随时都能看到肤色黝黑、身形矫健的男人。他们打扮成武士模样,身挂腰刀肩扛火枪,背上斜靠着靴型的小竹篓,用一种骄傲而敏捷的步伐,昂首挺胸从你面前走过。最惹人注目的当属他们的服饰与发型:上衣为对襟或左衽高腰衫,下装为肥大的七分裤,均用一种自织自染的闪光的蓝黑色布料做成,头上则顶着一种苗语叫做“户棍”的发型。这种发型仅在头顶留一簇长发,挽成一个髻,四周剃光并缠上一条裹成圆柱状的粗布巾,布巾在前额处打结。据说,这种发型是从数千年前的蚩尤时代流传下来的,象征着男子的孔武与阳刚。岜沙的苗人相信,它能为自己带来更多力量,猎获更多的野兽。
  在传说中,岜沙人的祖先是蚩尤率领的三苗部落中的一支。当年同黄帝的涿鹿之战失败后,岜沙人的祖先离开中原,来到这片森林繁茂的地方定居下来。为了感谢树木的荫蔽,他们为自己的部落起名为“岜沙”,苗语意为“树木繁多的地方”;同时以树神为图腾,每年都要举行祭拜仪式。在岜沙苗寨,每当小孩出生,父母会为他种一棵树。这棵树一直陪着孩子的成长,直到他去世,最后被制成他的棺材。
  冬天去岜沙苗寨,正好躲过了漫长的雨季,气候清爽宜人。阳光穿过森林茂密的枝叶,在泥地上点点跳跃。武士们零星的枪声惊起了飞鸟,鸣叫着扑向干干净净的蓝天。五个苗寨掩映在丛林之中,像五个坚忍不拔的卫兵,世世代代守护着这里的纯洁与美好,默默等待着远方客人的到来……
  
  养生:潘里瑶寨的神奇药浴
  来到潘里瑶寨,似乎走进了一个水汽氤氲的幻境。敲开每户人家的大门,映入眼帘的必定是一个巨大的木桶;桶里面盛满了黄金般的液体,一股清香的草药味弥漫在空气中,沁人心脾。
  对于喜爱清洁的瑶家人来说,泡澡如同吃饭,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民国时期的《从江县志概况》便对此情形有所记载。当地瑶人采来山上野生的追风藤、半边枫、九龙盘、何首乌等二十多种中草药,晒干切碎后配制成药包,放入大铁锅熬制成药水沐浴。据瑶家人说,经常药浴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各种妇科病有很好效果,也能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因此就连刚生下婴儿的产妇,也会和婴儿一起进行药浴。更神奇的是,产妇药浴后三天即可下地劳作。当有人过世的时候,也要为逝者进行一次药浴,使其亡灵得以超度、往升天堂。
  潘里瑶寨最负盛名的药浴地点是潘里八组。这个只有二十户人家的小寨隐没在云雾缭绕的大山顶端。虽然最近新建了公路,但由于山高路陡,去一趟也颇费周折。不过,在这个寨子里体验到的药浴,足以慰藉此行所有的舟车劳顿。尽管交通不便,寨里物资匮乏,但这并不妨碍淳朴的瑶家人对客人的热情。客人一到家里,便被领进简陋的浴室,灶下的柴火噼噼啪啪烧得正旺,一口老旧的大铁锅正冒着带药香的蒸汽。脱去全身衣物,坐入半人高的大木桶中,让热水一直浸到肩头。浸泡二三十分钟后,药汁渗入全身,一种酥麻的感觉沿着血脉缓缓游走,你会觉得全身通泰,整个人飘飘欲仙。
  药浴毕后,一定要喝碗热腾腾的瑶家油茶。那是用炒米、花生、葱花、茶叶等食材加油熬煮出来的粥状食物。这种油茶不但滋味醇厚,更能配合药浴起到养生健体的功效。享受过一场暖暖的养身泡浴,喝下一碗浓香扑鼻的油茶,从喉咙一直暖到胃部,整个冬天的寒冷都被驱散到九霄云外。
  
  阳光会理
  在古城的暖风中冬眠
  
  当树枝上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子落到地面,时间的轮盘便已转到萧索的初冬,多希望一觉醒来,枕边就蜷缩着一个春天:窗帘之内,房间被阳光充满;窗帘之外,是湛蓝而高远的天……别笑我痴人说梦,这样一个阳光满溢的清晨并非奢望,去会理就能找到。
  会理地处凉山州最南端,坐落在攀西地区的腹地,北距西昌两百公里,西连攀枝花,南与云南省隔江相邻,气候怡人,冬季温暖而清朗,全然没有沉沉阴霾。自古以来,会理就是川西南往来滇西及南亚商贸的周转重地,为古丝绸路必经要塞。冬天去会理,站在难得一遇的冬日暖阳之下,远眺古城中心区,耳畔回响着数百年前商队行走的马蹄声……就像是做了一场温暖的梦。
  
  
  古城风情:
  每座城池都有自己的钟鼓楼
  几乎每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都有自己的钟鼓楼,会理也不例外。一到会理,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会理的钟鼓楼。会理的钟鼓楼位于老城中心,在东南西北四街交汇处,从老城灰扑扑的瓦屋顶上悠然升起。这楼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后几经翻修,成了今天的样子。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楼体雕梁画栋,红楼黄瓦,檐角飞翘,流光溢彩……站在老城一眼就可以看到它。有别于南京钟鼓楼的大气、西安钟鼓楼的磅礴,会理的钟鼓楼有着西南地区特有的别致和风情,檐角悬挂的风铃偶尔发出声响,清冽的铃声揉在金黄的阳光中,一点点从古城上空弥漫开来。
  在钟鼓楼的脚下,街道穿过钟鼓楼向四方延伸,根据钟鼓楼的四个方向分成了东西南北四街,这南北、东西贯通的街道由青石板铺砌而成,多年来,往来于这里的人们早就将石板踩踏得光滑圆润,已不见当初的模样。沿街商铺均为青瓦砖房,屋角上翘,房梁上还有古香古色的浮雕,在点点杂草的陪衬上越发显露出历史的味道。
  这样的街道在古城多达十数条,缓缓漫步其上,随时都可以发现历史留下的烙印,赢洲公园、武侯祠都是这古城中古朴典雅、美丽壮观的建筑。在这里,时间留下了清晰的痕迹,那些过往的历史不再是书籍中的记录,而是我们亲手触摸到的每一段城墙,双脚行走过的每一条小巷,眼睛看到的每一分光景。行走于这样的街道上,不妨用一台lomo相机,在阳光下为自己拍上一张色彩浓郁而饱和的照片,然后写上时间和地点,多年后,时光老去,但照片不会褪色,历史仍在。
  从钟鼓楼沿着北街一路向北,便可望见北门城楼,据说,原本古城有东南西北四门,始建于明初,经战火洗礼,仅剩北门城楼。有别于钟鼓楼的别致,北门城楼古朴庄重,多年的风霜早已将城楼变得斑驳,城楼两端连着一段古城墙,偶有青苔和杂草从墙体长出,透着古韵。在夕阳淡淡的余辉中看过去,北门城楼如同远古的战士一般守护着这宁静的古城。
  沿着北门城楼的楼道拾阶而上,在城楼上的茶园里,挑选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冬日的阳光便从窗户洒了进来,虽不强烈却足够温暖,落在青砖墙上,木质桌椅上,然后跳跃到你的身上,刚沏上的热茶中,雾气袅袅地从茶杯升起,消失在阳光里。窗外一望无垠的蓝天下,是老城的灰瓦屋檐,清晰的石板道路,熙熙攘攘的人群……一不小心打个盹儿,醒来再眯着眼看着这古朴的城区,在充满暖意的冬日里,仿佛模糊了年代,差点一不小心掉入久远的旧时光中间。
  
  城外古韵:百年白马寺
  会理之所以被称为古城,除去城内这纷纷攘攘堆叠的历史,城外风光也是妙不可言。在冬季,再也没有比烤着暖烘烘的太阳,流连于数百上千年历史长河之间,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更美的事情了。
  南出县城5千米,我们就与年久到无从考证的会理古白塔不期而遇。在史料中,只能找到清道光21年(公元1841年)重修白塔的记载。古白塔通体纯白,座落在会理县城关镇东南部的南阁乡文峰山巅,当地人也称之为文塔。从塔身北面的拱门可进入塔身,古塔共有6级。在3、4级处设立有栩栩如生的大理石浮雕如来佛和四大天王像,而5、6设有小圆窗,供游客眺望古塔周围的风景。虽然在冬天,可是山间树木依旧郁郁葱葱,冬日暖阳从枝叶间洒到在窗口眺望的游人身上,而民间集资修建的庙宇群也隐隐约约出现在葱郁之间。
  再从东北方向出城,约两公里处,便进入了白马寺的寺区。白马寺古刹始建于明朝,六百多年来,会理一带朝代更迭,战火纷争,白马寺也跟着历史一同经历了衰败复兴。可无论何时,这山寺都以“山幽、树密、寺古”而闻名于会理、大理以及下关一带,并且对这一区域的宗教信仰都有着深厚的影响,迄今为止,信仰佛教的公民多达6000人,在会理县的宗教种类当中占据人数最多。
  白马寺占地百亩,山林幽静,苍翠掩映,林间鸟语不断,松鼠一类的小禽时时穿梭于林间,跟着阳光一起跳跃,发出唧唧的声响。漫步山间,随着台阶而上,山林的风卷着阳光、树木和泥土的味道,携带着寺中清脆的吊铃声一起拂过面庞,虽然是数九寒天,却丝毫没有凛冽的气息,倒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古朴轻柔。还在山间星星点点的阳光中感受着古寺山林质朴的气息,白马寺的红墙黄瓦、青砖琼楼已渐渐显露面前。宽敞、庄严的院落被修行的人们打扫得一层不染,大雄殿、观音阁、离垢院等建筑在山林里错落有致的排列着,寺内雕梁画栋形象逼真,金碧辉煌。从明清开始至今,不少名人雅士慕名前来,为白马寺写诗题词,在庄严的宗教氛围中增加了不少雅趣。
  
  会理羊肉汤:
  冬天里的热辣美食
  行走在会理古城中,除了大饱眼福之外,还能大饱口福,这里的各色小吃实在太让我满足:外壳焦黄味道细腻的香糯熨斗粑,酥软香麻的稀豆粉,饵块、鸡肉、火腿、鲜肉丝再加高汤汆制的鸡火丝等会理小吃都让我垂涎三尺。不过,在会理,冬天最受欢迎的食品不是各种新奇的小吃,而是传统的羊肉米线――用大碗盛放的粗米粉,掺上鲜香浓郁的羊肉汤,加上精心炖制后切成片的肥腻适中、肉质鲜嫩的黑山羊肉,用当地居民特制的干辣椒粉、豆瓣酱和香菜等调料拌上一拌,一碗美味就成了。而我们也少不了一人来上一碗。一抬头,就可以看到到处是三三两两的友人,围坐在露天的桌边一边烤着太阳,一边滋滋有味地吃着羊肉米线喝着鲜汤,汗从鼻尖冒出,额头滴下来,冬天也就变得暖烘烘的了。当华灯初上,在会理并不算寒冷的夜里,当地自制的铜火锅和烧烤便登场了,烫着自己喜爱的小菜,听着烧烤架上新鲜牛羊肉滋滋滴油的声音,约上三两个朋友喝一杯小酒,日子瞬间也变得热气腾腾。
  会理城中混住着各种民族兄弟以及川滇两地的居民,当然,更少不了来来往往的商客。这里民风彪悍却也热情似火。在会理,喝酒用杯那是矫情,用碗才是豪爽;对待客人,他们总在在碗里给客人堆满了吃不尽的美食,兴致高时也跳上一段锅庄舞,来上一曲祝酒歌,好客的情谊就在这满满的美酒佳肴和甜美的歌声中传递给了远方的客人。
  
  云南瑞丽
  到热带雨林深处去过冬
  当遥远的北国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南国温暖的阳光,仍然如傣族女孩抹在脸上的面霜般金黄、灿烂。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弯弯的江水绿波荡漾。一只孔雀飞到了龙树上,遍地花开朵朵香。姑娘们穿上花衣裳,蝴蝶展开花翅膀”――瑞丽,就是这样一个花开四季、果结终年的南国小城。
  
  去莫里飞瀑,
  寻找雨林深处的童话王国
  过了瑞丽江大桥,离开320国道,我们一行人匆匆驶入了潭深树幽的瑞丽江峡谷。而经过一路颠簸之后,终于逃离了冷冽的空气,来到了冬天也温暖的莫里景区。
  刚从大门漫步数十米,就看到了一池热泉,积水盈尺,清澈见底;拿手一试,温润可人,立即驱走了身上的寒冷。相传,这就是当年野象为佛祖建造的浴池。像这样传说中的圣迹,在瑞丽随处可见,也许,在瑞丽人的心中,这里原本就是佛的国度。温泉附近有老态龙钟、盘根错节的大青树,树下有座金色的傣式塔亭,亭子里有一块囤箩石,囤箩石背靠的岩壁上嵌有一个巨型“足印”,趾掌清晰可辨。原来,这就是在南亚、东南亚佛教界享有盛名的“佛脚印”。“佛脚印”被信众涂上了金粉,更显得栩栩如生。
  从佛脚印向西,穿过五彩缤纷的三角梅长廊,便进入了莽林密布的峡谷。一路上,一边欣赏着独特的热带雨林,一边沐浴着清新的空气,不知不觉,就已经走进了峡谷。此时虽已入冬,涓涓溪流却依旧滋润着两岸,苔藓厚厚地生长着,水草阵阵飘香。溪水旁,星星点点的野花肆意铺撒在岸边。头顶,冬日的阳光拨开水气,从树梢上斜插进来,幽谷上下,明一处,暗一处,光影斑驳。水雾自溪流中升起,在这金丝线一般的阳光下蒸腾翻滚,衬得林间好像仙境一样。
  隐约间,我们还能听到不远处传来“轰轰”的跌水声,循声而至来到峡谷的尽头,天地豁然开阔,两面绝壁直插向湛蓝的天空。而在耸立对峙的广弄山和广马山之间,一条巨幅瀑布从20层楼高的绝壁上倾泻而下,仿佛一匹木棉织就的傣锦悬挂于岩间,霎时飞花溅玉,煞是壮观。驻足瀑布前的巨石上观景,轻薄的雾便扑面而来。阳光一照,便凌空悬起一道朦胧的彩虹,整个山谷瞬间好似童话一般。
  
  到瑞丽式村庄,
  探访一寨跨两国的“通天塔”
  早就听说,在瑞丽“一村两国、一岛两国、一路两国、一井两国乃至一院两国、一秋千荡两国”,来了瑞丽就一定要去看看。瑞丽市地处德宏州的西南部,三面与缅甸相邻,与缅甸的木姐、南坎成为三角形的布局,许多寨子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坝子、两个国家、三座城市”,说的就是这样的奇观。
  国家虽是裂土为疆,家人却还是家人。有时的人家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国境线自院中穿过,或是穿过兄弟共同居住的村庄,于是,大哥住了在缅甸,弟弟住在中国,早上在缅甸的院子里晒完太阳,中午还可以到中国的客厅里吃午饭。
  来到瑞丽市姐相乡银井寨,我们看到,在位于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国境线将整个村寨一分为二,东北侧为中方银井寨,西南侧为缅方芒秀寨,还真是“一寨连两国”。寨中的国境线以竹棚、村道、水沟、土埂为界。因此,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去结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中国居民家里生蛋便成了常有的事。据说,这里偶尔还能看到少数神秘的缅甸布岛族“长颈女”。寨子里的两国老百姓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他们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通婚互市,和睦相处,世代相承。“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样,没有太多的你我。”村里人这样说。无怪乎这里的边民关系都那么融洽,他们心脉相通,血肉相连,原本就是扯不开打不烂的一家人!
  附近的银井小学里有很多来自缅甸一侧走读的“小留学生”,他们大部分都是对面芒秀村的子女,不少芒秀村民都愿意将子女送到中方的小学就读。每天清晨和午后,这些“小留学生”们就背起小书包,很自然地跨过国境来上学,往返于两国之间。孩子长大成人后,与另一国的孩儿谈恋爱更是再自然不过。小伙子们说:“我们都是同一个民族,她是傣族,我也是傣族,我们生活习惯都是一样的。”
  走在瑞丽,你很难清楚地感受到国界的存在,这里的居民们都自在的生活在一起,不同民族不同国度,却有着相同的笑脸,相同的热情。这里就像是传说中人类共同建造的那个通天塔,他们用歌舞、用笑声,把这里变成了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在这样浓厚的人情味儿中,所有人心中只有暖意融融,哪里还有冬天寒冷空气的容身之所?
  
  不是过桥米线,
  而是过手米线
  无论走在哪个角落,瑞丽美食总是如影随形,真是让远道而来的我们大饱了口福。暂且不提因为气候温暖而盛产的各色热带水果,单是那些工艺独特的小吃就让人垂涎欲滴。我最喜欢的是一种叫用软糯制成的小吃豪甩,吃的时候先要将毫甩泡开了,在热锅中滚一滚,然后浇上作料才能吃。
  最有意思的是过手米线――往常只听得过桥米线,从不知世上还有过手米线,到瑞丽真是开了眼界。这种米线,顾名思义,得从手上过。它区别于普通米线的地方,是吃的时候先要将一团米线放在手心,然后将作料放到米线上吃。什么时候想吃,就可以随手来一团,方便而有趣。至于米线的味道嘛,绝对是冬天里的一把火――舒服!
  
  弄岛:
  中国西南“最边远的一块国土”
  美丽的地方未必有美好的河流,而美好的河流的确可以为一方美景平添姿色,而瑞丽正是因为瑞丽江而显得更加风情万种。在距离瑞丽市区不远的弄岛,就能看见那条缓缓流淌的瑞丽江。
  弄岛是中国西南“最边远的一块国土”。在弄岛江边,有一尊声名远扬的汉白玉雕塑“共饮一江水”――一个肩挑水桶的傣家少女和一位头顶水罐、身背婴儿的缅甸少妇在井边相会,象征着中缅两国民众世代友好。回想我们在那些村庄看到的景象,这雕塑显得那么贴切自然。
  事实上,瑞丽江拥有三段不同的自然景观:遮放段属平坝河流,两岸平畴沃野,一派边疆田园风光;在畹町段却来了个大变脸,成了峡谷河流,一侧是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另一侧却是千姿百态的溶岩奇观;到了瑞丽段,瑞丽江基本上都是中缅两国界河,这边是中国傣族和景颇族的幸福家园,对岸却已是别国他乡。而最后,瑞丽江就从这弄岛穿山破谷出境,在缅甸汇入伊洛瓦底江,最后注入南印度洋的孟加拉国湾。
  站在江边高处,你会看见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中,镶嵌着一个又一个绿色的坝子,而瑞丽江,就像版纳的澜沧江那样,蜿蜒逶迤于坝子中,密密的傣家寨子沿江栖息,凤尾竹婀娜多姿地垂于江畔。
  暮色中的坝子充满了神秘色彩。远远望去,黛色的青山飘渺着薄薄的云雾,悠悠然然;近看,碧绿的水田散发出泥土的芳香,清清粼粼;田埂上,走来穿着五彩缤纷筒裙的傣族姑娘,飘飘洒洒;江水里,一群群傣家少女无拘无束地脱去衣裙洗涤尘泥,宛若天仙;炊烟缈缈的寨子深处,传来一阵阵有节奏的冲米声音,伴随着鸡鸣狗叫牛唤猪叫,形成了一种充满和谐诗意的交响乐。
  回程的路上,车开得并不快,但略微有一些颠簸。瑞丽江就在身旁蜿蜒流淌着,透过车窗向对岸望去,山岭、峡谷、平地相连,不断变换着模样,唯有大自然一抹绿色依依不舍紧跟着我们,仿佛是要让我们把瑞丽的融融暖意带回家。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