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德育与美学【关于美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探讨】
 

德育与美学【关于美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9-01-14 03:53:35 影响了:

   [摘要] 美育和德育是同一层次上并列的两种教育形态,是完善人格的两个必要方面,在教育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美育和德育现状入手,并结合二者在教育中的关系来看二者如何在教育中互相渗透和依存。
  [关键词] 美学教育 德育渗透 联系 作用 结合点
  
  一、美学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道德教育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但是美学教育的关注程度却远远不及道德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美学教育没有独立的教学体制,仅仅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出现。再者美学教育的方式形式化、简单化,甚至一些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教育手段庸俗化,使得美学教育成为一种跟随潮流的标签或者是道德教育的附庸。其表现形式如下:美学教育更多的是集中于美术、音乐教学但中,与人们比较重视的数理化等学科独立出来。而在中国很多地方流传这样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此学到教育工作者只重视于自己科目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美学的教育。而且一些美学工作教育者由于受到的教育程度不是很高,专业素养不能够及时的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美学教学中更多的是充当只是传授者的角色,很少能在实践和思想的高度给予学生美的教育。
  二、美学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
  1.两者的目的一致
  不论是美学教育还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塑造人的美好品格,从而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美学的特殊性能够使接受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自觉的避免庸俗走向高雅,从而摒弃恶习,弃恶从善,从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美学教育能够使人潜移默化的把一些美好的行为习惯转化为自我约束,使我们能够自愿的、愉快的遵从社会的规范,而且美学教育对于我们感情的塑造和价值观、感情观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2.两者之间相互补充
  学校道德教育主要通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公共基础课程进行理论的教学。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目标在于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作贡献。美学教育是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主要内容是用人类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积极成果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的教育,培养他们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提高情趣,修炼品格,追求真善美结合的最高境界。
  三、美学教育对道德教育起到的作用
  1.美学教育能够促进道德认知
  道德发展的前提是认知发展。因而美学教育对道德认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美学教育通过最直观的视觉美的感受,通过系统的教育上升到理性的认知。首先人们都容易对能够吸引自己的美好的事物产生欲望,从而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这就是感性认知的形成,而理性认知则是人们根据自己独特的处事方式和思维习惯对感性的材料进行加工,使得我们对能够触发自己欲望的事物具有选择性。
  道德认知更多的表现为人们对社会规范的判断和执行,是人们弃恶扬善、去伪存真的认知,狄德罗说过:“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之上加以难得而出色的情态,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由此可看出,在道德的教学中,只有科学的真善,加上美的表现形式,这样的道德人格才是完美的。美学教育能够通过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把道德要求和规范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把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美学教育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得道德教育得以塑造和完善。
  2.美学教育能够完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遵行现有的社会道德规范,对周围的事物和人做出合理的评价和形成自己的理解,形成一种爱憎分明的心理。其属于非智力因素,是认知到行为的过渡,形成什么样的道德情感将会产生相对应的道德行文。道德情感教育是在教育的过程中给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将这种情感教育运用到道德教育中,有助于增强教育的效果。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教育对象主要是依靠理性实现对教育内容的领会和掌握,而情感则是使教育内容转化为教育对象个人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的先决条件。美育还能对道德品质的确立起着巩固和稳定作用,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人的行为养成阶段。新的道德认知有待于体现外在表现,在内向外转化时,常常呈反复变化、曲折上升的趋势。在这个养成阶段,美育的力量可以让行为成果巩固下来。只有巩固才能发展,这是道德行为的关键所在。要巩固和发展行为成果,需要多种多样的美育形式,要给受教育者提供多种实践机会。
  3.美学教育能够提高道德修养
  人们如果在生活当中缺乏生命的活力,感觉生活枯燥、无聊,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美的修养。审美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非重要。真善美是密切相连的,它们是统一的整体。人们在长期的接触美好事物的情况下会潜移默化的接近道德的规范,实现品德的陶冶。青少年社会接触有限,道德修养和道德意识不是很成熟,通过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其道德修养。现实生活中,只要教育者有心去引导青少年学习与感受,参与审美实践活动,他们的意志一定能够得到磨砺,他们的道德修养一定能够不断提高。综上所述,美育是“追求人的自身完美和最高理想价值的教育活动”。这种活动体现了人类对人自身的未来发展和幸福的终极关怀。所以,重视美育的道德培养功能,是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应持的态度。
  四、美学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
  1.创造美好环境
  美好的环境对人的美好心灵、美好品德有着熏陶和感染作用。大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校园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有着直接的影响。美化校园自然环境,可以使学生怡情悦目、精神振奋,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需要通过师生的劳动创造和保持,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养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优化校园的文化环境,如倡导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开展健康活泼的社团活动等,可以拓展学生的活动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美化校园的社会环境,诸如宽松和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更大的影响力。
  2.展现美好人格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美好的人格,才能使美育很好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自己的首要使命。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要有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精神;要严于律己,品行端正;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要加强理论学习。要学习政治理论和专业理论,不能只做埋头苦干的事务先生。要成为博学多才、见多识广、足智多谋的专门人才。第三,要具有良好的能力结构。要具备调查研究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准确表达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等。第四,要讲究工作方式。要风趣幽默,刚柔相济,凡事三思而后行。在处理学生的具体问题时,要有热情、有策略、有分寸、有弹性,要因人因事而宜,语言要风趣幽默,在谈笑中使学生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第五,要有爱心。要爱学生,把学生看成自己的亲人,一时一事出于爱心,一言一行使学生感到温暖;要爱自己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无私的开展工作,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美育可以起到开发智力、感化道德、优化价值观等作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创造美好环境、展现美好人格、追求美好方法,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积极意义。
  3.追求美好方法
  (1)倾入真情实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高层次上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用美的语言体现“情”,做到入情、入理、动心,做到情真理切,理在情中,真正使学生心悦诚服,激起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热情、信心和力量。
  (2)开展有益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结合大学生活泼好动,希望多方位发展以及反对空谈的心理需要,注重采用情趣转移、寓教于乐的熏陶式教育,把教育内容艺术化、文学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高雅、富有艺术性的活动中受到美的感染,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精神的升华。
  (3)结合专业特点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思维上有不同的特点,在情趣上有不同的爱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了解本专业的一些基本常识,要尽量和学生多一些共同语言,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中的美的事物去启发教育学生,使学生多一些亲近感。
  (4)树立模范典型
  榜样是无处不在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的树立要有时代感,要多选学生关心的热点典型,要善于发现那些有时代风采,有导向作用的典型。由于典型是以生动的形象打动人,因而往往能收到单纯的理论教育难以收到的效果。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和影响着人的审美观,人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会对其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产生重大的影响。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对象感受、鉴赏和创造美过程中,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使受教育者思想觉悟提高的同时,强化了其正确认知和判断能力。
  五、总结
  美育与德育相结合,培育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新世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培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重中之重。为了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必须发挥美育对德育的渗透促进作用,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美育在大学德育中的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切实提高美育的地位,美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综合多种素材,善于运用美学理论知识、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艺术作品的美来丰富美育的内容;正确把握美育的特点,寓理于情,寓意于形,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充分发展美育手段;利用多维环境,拓展美育空间,学校是美育实施的主要阵地,但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不断地树立审美意识、丰富审美意识、塑造美的形象、训练美的语言和美的行为,从而给学生以良好示范。
  
  参考文献:
  [1]王宁一,杨和平.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0.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3]曹建国,李光陆,方浦东,岳华恩.中国笙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