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妄议因果和猴子学样】 因果是自性妄现的吗?
 

【妄议因果和猴子学样】 因果是自性妄现的吗?

发布时间:2019-01-01 07:48:36 影响了:

     对于不好直接衡量的事物,尺秤均无所据,人们就倾向于抓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看上去貌似客观的信息,作为指标,而把一些复杂而不清晰的因素“推断”为这些指征信息的原因。或者人为地去“构造”事物的其他特征,而不管事实是怎么样的。
  
  妄议因果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那些聪明人或者自封为分析家的家伙们。如果按照他们的结论去践行,很可能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再次演绎“草包族科学”的故事。
  
  妄议因果和光环效应
  
  人类的天性让我们探索,结局常常是妄议因果。人们总是想弄明白怎么回事儿,好奇心使然。比如,为什么下雨的时候常常打雷?某甲和某乙为何总是在一起?这并不奇怪,而且还应当得到鼓励。因为人们想弄明白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隐藏在它们背后的规律,构建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但是问题来了,如果人们弄不清楚,想不明白的话,就产生了认知障碍。这种障碍使人感到迷茫和痛苦。为此,人们就要想方设法地去消除这种痛苦。于是各种思考、探索就开始了,持久不懈的、断断续续的、组织社会的、个人的。
  在对事物的认知上,人们习惯于(倾向于)在心理上创造并保持一幅连贯统一世界图景,并借此种“和谐”来降低认知失调。什么是认知失调呢?其实就是认知障碍,是对于事物与事物之间,乃至自身和环境,它们之间的关联图景的不一致性。被考察的事物不能归纳到一套思维框架之下,或者说不能自圆其说,从而就与人们的心理倾向产生了冲突和矛盾。认知失调或者失谐可能正是真实世界的反映,但人们不喜欢这种不合谐。比如,那么漂亮的一个小姑娘,怎么会是贼呢?非常先进的高科技企业,怎么会出售有缺陷的产品呢?于是就开始强迫自己理解(曲解),甚至不知不觉地去编造一些东西。当你把具有某些正面品质的事物和人的其他方面,下意识地认为成很好的时候,我们将之称为光环效应。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在一战期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在军队中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军官们倾向于认为那些相貌堂堂、身姿挺拔的士兵在各方面都优秀:射击百发百中、内务优良、多才多艺。这也是人类固有的自然倾向。因为对于一般人而言,独立地区别衡量不同的特质是不容易的,透过表面看本质更是难上加难。对于不好直接衡量的事物,尺秤均无所据,人们就倾向于抓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看上去貌似客观的信息,作为指标,而把一些复杂而不清晰的因素“推断”为这些指征信息的原因。或者人为地去“构造”事物的其他特征,而不管事实是怎么样的。为了这样做并且“完成”这样做的合理、正确性,人们开始妄加猜测各种因果联系,谓之妄议因果。
  
  人造的企业成功宝典
  
  人们对企业的认知也是一样,甚至一些优秀的分析家也没有能够跳出这个思维陷阱。人们可能根据商业炒作――比如广告声势、宣传文章、股票价格来形成对企业的认识。通过企业的财务数据形成自己的认知,“数字不会撒谎”嘛!而把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社会责任等不那么容易衡量的因素看作这些财务数据的原因。假如一家公司业绩看好,股价不断上涨,新闻记者、企业观察家们立即就会“挖掘”发现说,这家公司有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卓越、质量管理严格,甚至导入了六西格马管理。至于这家企业的领导者,那更是善于领导、决策果断、高瞻远瞩,等等。如果哪家公司出了问题,业绩下滑,或者出了财务丑闻,新闻界和分析家们马上就会找出其背后的原因,什么管理不善、财务混乱,等等。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战略及国际管理教授罗森维(Phil Rosenzweig)在他的《光环效应》一书中,就流传甚广的“商业成功案例”、“成功宝典”――如《追求卓越》《基业长青》等商业畅销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令人目瞪口呆的结论:这些不过是似是而非的“草包族科学”的翻版。这种似是而非的判断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谈话、报章杂志甚至许多商业研究当中。他认为,《追求卓越》等商业书籍在研究阶段收集数据的主要途径,就是各种商业出版物、书籍报刊对那些久负盛名的企业的报道和分析,以及相关公司的文件、对公司管理人员的访谈等等,这样得到的数据都很可能已经被光环效应“污染”。
  不幸的是,这些研究结论竟然正是企业家市场所需要的,他们需要一套方法、诀窍,一套可资照样学做的方案。而那些畅销商业书籍,以及其他一些形形色色的商业报道和研究文章,正是为了迎合这种需要,承担起了分析研究的使命,其实貌似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不过是为了得出他们预先规定的“成功宝典”、“致胜法则”。这中间许多研究依据的逻辑前提就是错误的,作者的思维被一系列错觉所左右。在这样的情境下,真正的独立思考很难进行。在预定的框架下,能看到的是希望看到的东西,寻找的数据证实支持自己“认知”的数据,结论嘛,可以说在研究之前就得出了。虽然这些结论似是而非,问题重重。但它却很好地满足了企业家市场的强烈需求。商业畅销书早就不是纯粹的科学研究或者企业研究,它是一个市场,因此关于这样产品的问题并不仅仅与作者们的研究逻辑缺陷有关,还与这些书籍的读者的潜在心理需求有关,需求决定供给。企业家们没有时间读书,特别是没有时间思考。听说很多企业家只是在机场贵宾候机室才有一点时间翻看一下书籍。他们都很忙,他们不要你再讲道理,只要一些现成的答案、易用的招式,最好是套路、秘籍什么的。罗森维指出,商业书籍的作者就是面向这样的心理需求,为企业家们讲述了一个个遵循几条法则就一定能够成功的故事。如果说它们之间有不同之处,那就是有的故事讲得更好一些,例如《从优秀到卓越》就似乎更胜一筹:它的基本成分暗合了“麻雀变凤凰”的经典叙事结构,“响应了我们心底永恒的梦和最深层的幻想。”其实,这些套路往往就是伴随着光环效应、武断的因果联系、单一解释、关注胜者、脱离竞争情境孤立地看待公司业绩等等,一系列的思维陷阱的产物。研究公司业绩驱动因素其实非常困难,即使避开了光环效应,调查也是纵向进行,仍然无法避免各种解释可互相替换的问题。公司业绩背后的原因数不胜数,想要断言某一因素的影响究竟有多大难上加难。至于“……制胜”、“……决定成败”,自然就是这种“妄议因果”的产物。不过这些竟然畅销的招数有些可能无心,有些确实有意,不能概之。
  
  猢狲学样的结果
  
  罗森维在他的书中引述了一个故事,颇具可读性:
  南太平洋一些小岛上住着一些未开化的土著。二战期间,盟军的飞机在这些小岛周转物资。这些土著看到飞机降落到地面,卸下来一包包的好东西。战后,飞机自然不再来了,土著们很怀念旧日的好时光,于是他们弄了些类似跑道的东西,两边点上火,盖了间小茅屋,派人坐在那里,头上绑了两块椰壳假装是耳机,插了根竹子假装是天线,以为这就等于控制塔里的领航员了――然后他们就等待,等待飞机降落。
  这个故事原本是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讲的,叫做“草包族科学”的故事。飞机自然始终没有降落,土著们尽管把每件事情都做得跟战时的情形非常神似,但这毕竟是他们不自觉之间编造的一个故事而已,拿故事来预测未来可不是个好主意。罗森维引述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要指出,包括《追求卓越》《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等近年高居畅销书榜首的热销商业书籍,虽然披着科学的外衣,但是实际上与费曼讲的“草包族科学”并无二致,其预言能力也不过就像南太平洋小岛上的一副椰壳耳机。其实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近年来流行的高科技商业智能系统,比如商务智能的数据挖掘出来的结论常常就是“草包族科学”的翻版。
  难怪有人写文章说,“企业家勿为书惑”。猢狲学样固然不是创新,但那样子本身就似是而非的话,那结果恰是一部中国动画片里所讲的――猴子捞月一场空。如果说畅销的种种“不败法则”、“制胜宝典”是落入了思维的陷阱,那么对于企业家或者管理者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呢?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将可靠和不可靠的发现区分开的鉴别力,创新性地利用知识的能力。什么是创新呢?创新就是做没有做过的事情,就是应服从没有应对过的情境。创新来源于新发现――新产品、新技术、新资源、新环境、新对手,总之是应对新的情境。显然创新是不可复制的,否则就不再是创新了。同样,值得称颂的成功必然是创新的结果,如果仅仅是复制的话,那就不值一提了。创新的结局只能是两个,成功或者失败,因为是新的,我们陌生,我们需要了解,在作出决断之前尽量让我们能够有所权衡,这需要信息情报。信息情报对于创新非常重要,可以使创新避免失误和毁灭,尽可能成功。如果缺乏情报,则没有“尽”可能。因为,创新或成功不是复制,而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和行动。不确定性使决策危机四伏,随时可能判断出错。情报的功能就是消除不确定性,消除关于竞争对手、用户、技术、自身能力和环境的不确定性。情报越详实,不确定性就越低,判断失误的可能性就越小。然而,也不要指望你有充分的了解,创新从来就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之下做出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