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关于找工作这茬事儿:正警事儿
 

关于找工作这茬事儿:正警事儿

发布时间:2019-01-01 07:54:00 影响了:

     无论在中华英才网的“ 职业讲习所”,还是“职场讲坛”,听到最多的就是怎么样找到一份好工作的问题。似乎有太多的人找工作不顺心,工作不开心,生活也不舒心。具体说来,有的想找工作但苦于没有经验,有的感慨专业对口的工作太少,或者是专业知识博而不精,自我感觉没有竞争力,有的干脆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干什么。这些问题看起来可怕,仔细分析起来,其实并不困难。
  
  工作经验需要积累
  
  Pink学的专业是人力资源,今年即将本科毕业。可是在求职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具有工作经验。简历每每石沉大海,上门也是被拒门外,愿意招他们的,倒是些证券公司的客户经理或是银行的柜员等等。他个人想从事人力资源工作,职业测评也告诉他适合做人力资源工作,这让他感觉十分无奈。
  其实企业要求求职者有工作经验,并不是为了经验本身,而是希望通过经验证明应聘者有从事相关职业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能力,也包含一个人是否懂得为人处世、能够做好一个职场人的能力。很多时候,企业不愿意招刚毕业的大学生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经过历练的大学生,常常眼高手低,缺少敬业的态度和吃苦的精神。要记得,对于招聘者而言,最最关键的是应聘者能否做好这份工作。其他一切(学历、毕业学校、性别、专业)都不过是对这一点的证明。如果你能够充分地证明你是一个能胜任这份工作的人,招聘者会如获至宝的。
  所以,回到问题上来:如果你无法获得正式的工作经验,可以想办法拥有非正式的工作经验,比如,兼职、实习、志愿者等。如果你没有直接相关的工作经验,可以努力拥有替代性的同样能够证明你能力的经验,比如,大量与人打交道、管理的经验,这可以是在学生会、社团活动中积累的,而同样的人力资源非常需要用到的。
  举个例子,笔者曾有个学历史的大二学生,寒假时通过亲戚联系到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实习,因为她工作非常认真,在实习结束时对方主动提出希望她能在上学期间也去兼职,并且想把专门一块事务交给她负责。这样,她就很容易在毕业时进入这一行。如果你马上就要毕业了,可还没有上面提到的种种经验。那么,可以多给自己一点时间,但是要从现在开始就注意多积累。别规定自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适合的、有激情去做的工作。大学毕业本来就还在职业探索的阶段,还可以尝试。目标可以放长远一点,但一定要从现在开始缺什么补什么,准备好该做的功课。
  
  从能力出发找工作,而不是专业
  
  Hebe是一个大三德语专业的本科生,虽然对德语有兴趣,但是按兴趣和梦想还有其它更想做的工作,比如想从事主持工作。所以她放弃了原来要考德语研究生的想法,想毕业后找德语方面的全职工作,然后在感兴趣的方面充电做兼职,如果在兴趣理想方面能慢慢有好的发展就将重心从德语转过来,如果没有很好的发展并且现实需要的话就继续深造德语。Hebe为自己规划好了未来的发展道路,但她并不确定自己的道路是否正确。
  Hebe其实陷入了一个很常见的误区,就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找工作,但实际上专业与工作之间不是那么狭隘的对应关系,同一个专业可以从事许多不同的职业甚至完全地跨行。
  所以我的建议是:从“能力”的角度来思考求职的问题。通常我们讲,能力有三种:一种是知识技能,这就是大家通常会想到的专业,但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其实每个人还学过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摄影或者电脑,这些东西,结合你的专业知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工作;第二种技能是自我管理的技能,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个性特质,比如,当主持人可能需要很敏锐、反应快、思路灵活等;第三种技能是可迁移技能,也就是说可以从一种工作生活情景中迁移到其他工作中的技能,比如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实际招聘和工作中,其实后两种能力可能更凸显其重要性,因为来应聘的人,通常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个人的竞争力,在这三者的结合。
  当你在考虑求职的时候,最好从这三种能力的角度出发来考察自己和想要从事的职业。
  对于职业的了解也应该更全面一些。比如说,谁说Hebe现在不能从事主持的工作呢?为什么不能到电台去当一个德语节目的主持人呢?不见得需要从传媒大学毕业才可以当主持人,也不见得需要学过营销才能当销售。关键的是要搞清楚:当主持人,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如果不知道,可不可以找找从事相关职业的人问问,还有看看电视上的主持人大赛都考些啥。这些能力,自己具备吗?现在能开始培养和发展这些能力吗?比如,去学校的广播电台当个主持人。或者说,如果主持人要求的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快捷的反应,那这种能力,通过其他的经历(比如曾在校辩论赛上获奖)也可以很好地证明,未必一定要有完全对口的相关经验。
  
  找到自己的目标
  
  对很多大学生来说,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很普遍。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寻找自己的目标呢?
  借用我很喜欢的一句诗:“静静地听,听自己心底最真诚的那个声音。”那个声音能告诉你:你到底喜欢什么,热爱什么。
  如果你去看两三岁的小孩子,他们不会有这样的困惑:“我要吃饼干”,“我要上公园”,他们直接地奔着目标就去了,遇到阻扰的时候就大哭大闹。他们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为什么长大了,我们反而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呢?
  或许是因为我们小时候的喜好没有得到尊重,太多太多次,我们被告知“应该”做这个,“不应该”喜欢那个。于是,我们越来越不能够肯定自己,越来越失去了为自己作决定的勇气和自信。于是就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自己想要什么;或者,即使知道也不能确定,需要寻求专家的支持和肯定。
  寻找自己的目标,从尊重自己肯定自己开始。
  他人的意见,要听,要参考,但是最终下判断做决定的,当是自己。
  错了也没有关系,总还可以再来。总比一辈子安妥地生活在别人安排好,自己却未必喜欢的生活中好。当然,对有些人而言,也许这样的安定更重要。那么,至少承认说:这是我的选择,就可以不必怨天尤人。
  
  把不相关的专业创意地结合
  
  现在大学里双学位比较流行,对有的同学来说,双学位是离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走向自己喜欢的行业的一个重要跳板。而对另外一些同学来说,由于并没有找准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就胡乱修了一个,结果现在感觉两边不讨好。
  我觉得对待“两边不讨好”,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我在美国找实习地点的时候,也对自己没有信心,因为我的英语再好也不可能比得上美国人,但我要找的实习工作是需要大量运用语言的(心理咨询),而且我又没有什么直接相关的经验背景。当时老师帮我改简历,说:你可以在你的特长中写上你是“双语”――这就是角度的不同,不是说我的母语是汉语所以我的英语怎么样也比不上人家好了,而是说我除了英语还会更多的语言。而这种跨文化的背景,实际上有助于我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
  对修双学位的同学而言,我觉得也是一样:你懂的东西比别人更多,你要想想怎么发挥自己的优势。你的两个专业,要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举个例子来说,我个人也有两个专业:本科学的是英语,研究生读的是心理学。而我现在的工作之一是做心理培训的翻译。因为我有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这是只会英语的人所不能及的,所以虽然懂英语的人很多,但在这个领域内很少有人跟我竞争。
  也许你的两个专业并不相关,但是你可以看看怎么样有创意地结合它们。有创意,这一点非常关键。有时候,在一项工作中不一定能用得上很多另一个专业的知识,但是也许一定程度上,那个专业所学的一些知识、方法、能力,还是可以对这个专业有所补充。如果你能够找到这样的结合点,那么你其实可以相当有竞争力。借用一句关于蔡明的玩笑话:在演小品的人里面,她的歌唱得最好;在唱歌的人里面,她的小品演得最好。记得她曾经在中央台做过几十集的节目,就是一个将音乐、演唱和小品结合在一起的,效果也很好。
  关于找工作这茬事儿,要么就把它当成一件事儿,要么就不要把它当回事儿。
  ( 中华英才网供稿)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