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语文教学,“思维”要同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语文教学,“思维”要同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发布时间:2019-01-15 04:01:38 影响了:

   [摘要]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就要研究影响学生思维的各种因素,更要善于利用多种语文资源或因素,给学生的思维以开放的时空,让思维训练落实到基本技能训练的全过程,同时更要重视“跨学科”学习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训练
  
  当前,新课改理念重视对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核心又是思维能力。因而,语文教学中需千方百计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培养他们爱思、多思、善思、深思的习惯,训练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发掘、解放他们的一切潜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张扬,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重视的“四性”
  
  1.促“疑”与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
  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充分发挥自己独立能动的思维品质。有了独立思维的能力,他们对问题就会有创新性的见解。因此,语文课堂上,要善于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有创意地表达,培养预期的思维独立性。
  2.想像与思维的丰富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想像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它能让人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把观念性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想像,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想像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3.定势与思维的多维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它对学生的学习有两种影响作用:一方面,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学习产生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维活动常常受习惯性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思维的多维性。
  4.思维能力与意志力
  思维是一种心理因素,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哈多克博士认为,习惯固然重要,但这些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基石:意志力的培养。所以,可以这样说,没有坚韧的意志力,就可能没有好的思维习惯,就可能形不成好的思维能力。
  事实上,意志力并非是生来就有或者具有不可能改变的特性,它是一种能够培养和发展的心理品质。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意志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将意志训练贯穿于每一堂语文课中,而且还要落实到语文课堂之外。天长日久,学生的思维不会再停滞于事物的表象,而是致力于对问题的实质和深度的探索,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便会伴随其一生。
  
  二、立足语文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给学生的思维一个自由开放的氛围
  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良好策略。生物学家巴斯德认为:“在观察创造的领域里,机遇只垂青那种有批判精神而又有准备的头脑。”中学生大多喜欢怀疑和争论,爱追根求源,不轻信与盲从,他们想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并能开始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但他们还很不成熟,思维常常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的。依据这一特点,要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具备成熟的批判力,教师首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发现问题,质疑问难;要让他们解放身心,无拘无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与主张,敢于怀疑批判甚至否定。
  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因为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认识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力是相悖的。
  2.多方位利用语文教学资源
  “书要你自己去读,道理要你自己去究索”。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家、学者朱熹就提出了这样全新的教育观。这句话的精神也体现在新的课程理念中。“究索”“道理”的能力,其实就是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应该植根于语文教学这块沃土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语文教学资源,持久地实践之。
  首先,持之以恒地读写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力。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作者进行创造思维的产物,作者著文有其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独特角度,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体验和尝试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比如,在教《春》一文时,教师可以先用幻灯打出了“春风”、“春雨”、“春花”等不同画面,引导学生根据画面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春景,并要求学生用十来分钟时间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最后,再让学生与朱自清的《春》比较,各抒己见地表述各自的心得体会。通过对比,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使的创造思维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其次,课前预习时,可以让学生从文章中心、段落层次、语言特色、写作特点等方面写写自己的感受,或积累,或所得;还可以让学生依据对课文的理解,提出几个问题,并试着自己回答。课后,还可以让学生练习缩写、扩写、改写。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语文教学中的诸学科“和谐统一”
  美国教育家史密斯认为,要创造性地教,教师必须能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运用,并且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新课程标准也对教学提出了较为先进的理念,那就是掌握综合学习能力,这样跨学科学习也就应运而生。因为语文教学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往往需要协同各科知识,乃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系统或教学资源。据此,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起来进行教学和训练,对提高学生思维的“综合”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不无裨益。
  比如,在教学《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化学、物理、地理等知识,去分析死海不死的真正原因。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巩固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又能创新地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综合能力。
  荀子说:“君子性非异出,善假于物也。”通过这样的协同训练,让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不同领域,形成思维的综合力,从而达到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在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的基础上,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教师多角度、多层次、持续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用教师的耐心增强学生思维的信心,让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语文这片沃土上开枝散叶,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2]钱威.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2.
  [3]潘菽.学校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顾颉刚.怀疑与学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