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大学生发展视阈中的大学生组织建设]大学生班级组织建设
 

[大学生发展视阈中的大学生组织建设]大学生班级组织建设

发布时间:2019-01-19 03:50:55 影响了:

  【摘要】大学生发展视阈下,大学生组织的建设涵盖指导教师配备、制度建设与价值观培育、干部队伍建设、活动设计与创新等内容,同时还应处理好团学关系和学学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 大学生组织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64-03
  一、大学生发展及其任务
  大学生发展是指大学生在其所处的一系列情境、关系中因情境、关系的相互作用、年龄与习得经验的增加而促使其身心状况顺序性(从不成熟到成熟)改变的历程,是学生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社会适应性等不断变化、成长、发展的循序渐进过程。大学生发展有主动发展与被动发展之分。主动发展是指大学生通过评估自身资源,积极而有意识地参与校园文化生活以获取校园发展机会、资源和平台的主动改变自我的发展;被动发展是指大学生被动地参与校园文化生活并为适应校园文化生活需要而被动改变自我的发展。客观而言,大学生发展主要是为大学生最终走向社会生活而在社交、职业、情感、身体等知识和技能方面作社会化方面的贮备和准备。
  根据亚瑟・奇克林的七向量理论,大学生发展的任务可归结为七项:一是发展能力,主要包括智力和学术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身体或手工技能,情绪和社交的有效性,通过平衡社交、身体、情绪、智力、职业和精神需求过上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等;二是管理情绪,主要包括学会确认、表达和控制自己的强烈感情和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三是由自主向人际相互依赖过渡,包括学会离开父母,不再过度需要父母的肯定、赞许或同意,学会情绪上的独立;四是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包括学会和朋友或亲密的个人发展成熟而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学会容忍、理解、移情、亲密的技能;五是建立自我认同,包括探寻自己是谁和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发展自己的性别角色和性格偏好,确认自己对个人性别角色、身体、容貌、自尊等的信念和概念;六是发展正直诚实的品质,包括获取并弄清一个价值系统,这个价值系统包含道德、信仰、生活伦理和个人是非观等,发展自己的精神信仰,价值观与行为一致,发展文化意识,发展负责任的行为等;七是发展并弄清目标,包括学习准备一个职业、业余爱好或者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探索兴趣、选择专业、学习工作技巧和获得工作经验来开发职业道路。在这7项任务当中,前3项是低年级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后4项是高年级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
  二、大学生组织及其对大学生发展的作用
  大学生组织是由一定数量、按一定条件和程序挑选的大学生组成,在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按照自愿合作的原则、有意识结合起来并遵从一定规章制度的具有层级结构和角色分配的相对独立的代表支持服务大学生利益的集体或团体,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有效形式。一般而言,高校的班委会、学生会、研究生会、团支部、社团联合总会、宿管会、膳管会、各种社团和协会等都属于大学生组织。作为大学生权益与学校权益妥协、合作的结果,大学生组织是高校育人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正当性在于它既能满足学生也能满足学校的一项或多项精神文化需要。
  实践表明,大学生发展及其任务的实现,无论在质量还是在程度上均会受到大学生自身及其朋辈、大学教师及其胜任力、校园文化环境、组织与活动的参与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与制约。而在高校能将上述多种因素有效整合起来合力为大学生发展及其任务的实现服务的机构无疑只有各类大学生组织及管理大学生组织的组织。而随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指导思想从“学生事务工作理论”到“学生服务理论”再到“学生发展理论”的转变,管理大学生组织的组织的工作中心和重心业已落实到依靠各类大学生组织为全体大学生发展及其任务的实现而服务的宗旨和行动上来,各类大学生组织事实上已经成为其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助手和推手。可见,大学生组织及管理大学生的组织对大学生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大学生组织来实施完成的。具体而言,大学生组织对大学生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一是累积实践经验。大学生组织通过给大学生提供校园参与的机会、资源和平台,使得参与到组织活动中来的大学生能够经历工作场域、组织场域、活动场域、学习场域等多种情景演练,为毕业后的社会生活提前进行了情景模拟和预设。二是促进社会化进程。大学生通过参加系列组织生活和活动,通过与朋辈的互动,对组织、团队、合作、参与、竞争等会获取一种新的认知,其身其心会经历酸甜苦辣等多种情感历练和组织历练,为将来的组织适应和社会适应提前进行了准备和练习。三是提高能力和自信。大学生通过组织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其身心会得到宣泄和愉悦、获取满足感,其组织能力、认识能力、社交能力、情感能力、综合能力等均会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获取对未来生活的自信心和较高的期望值。
  三、大学生发展视阈中大学生组织建设的维度
  大学生发展视阈中大学生组织建设的维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指导教师配备。高校的大学生组织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其人数一般从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每个大学生组织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维护、发展、服务着其所联系的大学生成员。高校管理大学生组织的组织要充分发挥这些大学生组织对大学生发展的功能和作用,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专职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对这些大学组织进行全面的宏观管理和个别的微观指导还是不够的。原因在于:一是高校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人员囿于人手、时间、精力等的局限,其对大学生组织的管理和指导往往采用“抓大放小”、“以点带面”的策略,如对团委、学生会的建设普遍很重视,但对学生社团等组织的建设却往往缺乏力度,这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组织发展的不均衡,并进而影响到大学生个人在相关组织中的成长与发展。二是虽然各个大学生组织都有自己的核心组织人物,但囿于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很成熟,社会化程度低,承受能力较低,考虑事情比较单纯,因而需要教师指导,以避免不必要的试错和麻烦。为此,高校管理大学生组织的组织在确立大学生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用好专职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外,还应建设一支覆盖所有大学生组织的兼职指导教师队伍,以确保每个大学生组织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
  第二,制度建设与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组织的制度建设是一个包含制度制(修)定、制度学习、制度执行、制度检验和制度完善的动态过程,其实施主要通过大学生组织所开展的一系列事务性、益智性、纪念性、康体娱乐性、社会实践与服务性等活动来完成。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组织的成立与解散、功能与定位,其成员的加入与退出,其所承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等, 都需要一套制度来规范和约束。而由于大学生组织是一个不以营利性为目的公益性组织,大学生加入它的动因不是为了即时的生计生存,而更多的是为了锻炼自我、展现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这决定了大学生组织对其成员的管理和维系不能像社会上的其他组织那样侧重行政命令和物质刺激等硬性手段,而更多的只能依靠精神层面的鼓(奖)励、刺激和满足等柔性手段。如何实现这一点呢?这便涉及大学生组织制度建设中的价值观培育问题。如加入大学生组织,是要成为一个带领推动组织发展的人,还是要成为一个为适应组织发展需要而被组织推动发展的人;是要组织为你贡献东西,还是要成为一个为组织发展贡献青春和热情的人。严格来说,大学生组织的制度建设所解决的仅仅是制度外化于组织成员的问题,即他律问题;而大学生组织的价值观培育所解决的则是制度内化于组织成员的问题,即自律问题。实践表明,通过在大学生组织的制度建设过程中适时导入、培育组织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组织成员将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有效促进大学生组织的制度建设及其预设目标的实现。
  第三,干部队伍建设。大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做好各类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有力助手,是大学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的中坚力量,其胜任力强弱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组织及其所联系学生的发展质量与水平。一般而言,大学生干部的胜任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活动组织与策划能力、计划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总结能力等。要提高他们的胜任力,关键是抓好对他们的使用和培训关。大学生干部虽说已经历过学生干事阶段的历练,但干部与干事毕竟是有区别的,两者对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同,干事注重服从和执行能力,而干部则更注重综合能力。这就要求管理大学生组织的组织和大学生组织的指导教师在有意识创设的活动情境中应大胆使用和锻炼大学生干部,并应能根据他们的总体表现对他们进行定期的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以全面提高他们的组织胜任力和工作胜任力。毕竟,高校中与大学生事务管理有关的事项几乎都离不开大学生干部及其所在组织的介入。应该说,这对大学生干部的时间管理能力、承受力、忍耐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等均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和挑战。而实践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干部都能经受住考验并能将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与其所在组织的成长与发展联系起来。究其原因,除了大学生组织对大学生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以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其实就是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综合功效在起作用。
  第四,活动设计与创新。活动是大学生组织存在的生命力之所在,是大学生组织发挥作用和功能的有机载体。大学生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其最终的价值指向都是为了大学生发展及其任务的实现。但现实中有些大学生活动的形式、内容和主题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文化需求。为改变这一现状,大学生事务管理相关组织和人员有必要根据大学生发展及其任务实现的需要在开展活动前对活动的形式、内容和主题等进行主动而有意义的设计、创造与创新。具体可采用调查研究设计法、活动征集法或活动招标法。调查研究设计法是指大学生组织在开展活动前组织相关人员到大学生中间进行调查论证,并根据大部分大学生的需要和学校育人的需要来设计大学生活动的方法。活动征集法是指大学生组织或大学生事务管理相关组织向全体或部分大学生进行活动方案征集的公开活动,并根据大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育人需要择优选定大学生活动方案的方法。活动招标法是指大学生组织或大学生事务管理相关组织就某个活动主题向全体或部分大学生公开征集活动方案,并用招标的方式最终确定胜出者的方法。
  四、大学生发展视阈中大学生组织建设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大学生发展视阈中大学生组织建设应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第一,团学关系,主要是指高校团组织与大学生组织之间的关系。高校团组织序列包括校团委一系(院)团总支(分团委)一团支部。在该组织序列中,团委、团总支的负责人一般都是青年教师,其内部组织架构成员一般为少部分青年教师,大部分青年学生,是一个亦师亦生的青年组织,既承担着代表、发展、服务、维护青年教师权益的职责,同时也承担着开展本级团组织的工作任务,管理或指导下一级团组织工作和青年大学生组织的职责,其与下一级团组织和大学生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或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从实践来看,高校团委、团总支管理或指导的大学生组织一般有学生会、社团联合总会、各个社团和协会等。而团组织序列中的团支部,无论从其负责人还是从其成员来看,都是一个典型的青年大学生组织,既受团委、团总支的管理和指导,同时也受团支部指导教师的管理和指导。高校中的团学关系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关系也倒顺畅,但问题是高校中的团组织和大学生组织都有开展大学生活动的组织使命和权利。且现实的情况是,高校团组织在活动经费、场地、设施等资源掌控方面通常处于近乎垄断的绝对优势地位,而高校团组织的教师干部和大学生组织的学生干部在开展大学生活动方面也有功利性追求和冲动。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团组织往往会凌驾并取代大学生组织开展许多本应由大学生组织开展的活动。结果造成大学生组织被动沦为团组织的帮手和助手,大学生组织自身的功能和作用被淡化。要平衡高校团组织和大学生组织在开展活动方面的关系,以有效发挥大学生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大学生组织及其成员的发展,那么团学双方应明确职责、进行合理分工。具体为:校团委可为大学生组织的管理或指导机构,但其不能越俎代庖,包揽包办本应由大学生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一般而言,团的事务性活动和政治性强的大学生活动可由高校团组织负责组织开展,大学生组织辅助之;非团的事务性活动和非政治性或政治性不强的大学生活动可由大学生组织负责组织开展,高校团组织辅助之。
  第二,学学关系,主要是指高校各大学生组织序列间的关系。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组织序列条块分割情况比较严重,校学生会一系(院)学生会一班委会是一条大学生组织序列,校社团联合总会一系(院)社团联合总会―社团或协会是另外一条大学生组织序列,校团委一系(院)团总支(分团委)一团支部是第三条大学生组织序列。在这三条大学生组织序列中,校学生会名义上是大学生中最大、最高、最全面的大学生组织,但在很多高校其权力实际上仅限于学生会组织序列这条线。出了这条线,其很难调动校社团联合总会的学生成员和资源,以及校团委的学生成员和资源。类似的情况在校社团联合总会这条线上也同样存在。高校团组织序列中的校团委和系(院)团总支(分团委)(如前文所述)是一个亦师亦生的青年组织,在这个组织中,学生成员更多的是依附于该组织的领导和老师来开展工作,如果领导和老师不介入,单单校团委和系(院)团总支(分团委)的学生干部也是很难调动其他两个大学生组织序列上的学生成员和资源的。这种情况造成不同组织序列上的大学生组织各自为战、缺乏交流、竞争大于合作的不团结状态,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组织的整体性、协调性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组织成员的全局意识、大局观念的培育与养成。如何理J顷高校大学生组织序列间的关系,以有效发挥大学生组织的总体功能和作用呢?可行的做法是学学双方可参考美国、中国香港大学生组织“学生政府”的做法,校学生会(学生政府)作为高校学生自治的最高机构,掌握学生活动费与其他财源的初次审批权,一般学生社团举办活动必须事先与校学生会联系协调,以获得经费支持。校学生会通过自身下辖的各个职能部门和领导其他的学生社团,全面推动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与发展,举行各种学术性、娱乐性、联谊性、志愿性、体育性、竞技性等活动。目前,国内高校中以复旦大学学生会为代表一些大学生组织是这样处理学生会组织序列与社团组织序列的关系的。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各高校的团委和系(院)团总支(分团委)中的学生组织成员目前还未能被有效地整合到统一的大学生组织当中,他们相对自成体系,直接接受各个校系(院)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组织发挥着资源整合者、活动组织者、发展促进者的重要角色和作用。从大学生发展的角度对大学生组织进行建设,既能较好地平衡大学生、高校、社会对大学生组织的功能定位要求,也能较好地实现大学生组织的育人价值和作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