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咬定”教材不放松,“立根”原在学生中|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教材不放松,“立根”原在学生中|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发布时间:2019-01-19 04:05:39 影响了:

  教材是教师的主要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它不仅要求教师把教材当做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凭借,使教材原本的功能得到合理发挥,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被教材束缚,因“材”制宜,以人为本,“咬定”教材不放松,实现教材资源的有机整合。下面以人教课标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五年级上册)为例,浅谈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用教材教”的几点做法。
  
  一、依托对话,多层面把握教材实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互动式对话应该是语文课最突出的教学形式。教师与教材的对话,学生与教材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
  1 教师与教材对话,把握教材定位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吃准编写意图是实施“用教材教”的前提。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前,必须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如果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能把教材“增厚”一些,并把一些东西内化,那么课堂上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文本将不再是孤单的“一棵树”,而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五年级上册以专题为单位组成八个单元,每一个专题从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比如,第一组是有关读书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围绕“我要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学到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
  俗话说,“涉水深者观蛟龙,涉水浅者得鱼虾”。这“水”的深浅就取决于老师课前对教材的研读程度。只有教师课前充分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观得“蛟龙”,才能在“对话”的课堂上让学生不仅仅得“鱼虾”。
  2 学生与教材对话,诱发“阅读期待”
  “用教材教”,首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愿意阅读文本,乐意与文本对话,有阅读的需要。只有让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是学习语文的正确途径。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来建构。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我都会有意识地布置学生预习,并要求学生设置“预习本”。“预习本”中可记录:①搜集跟课文有关的资料;②摘抄好词好句;③从预习中,我知道了些什么;④预习中我遇到不懂的问题有哪些。这样,让学生在预习中有意识地与教材对话,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并建构自己的认识,学生对于课堂的学习就会产生更多的期待。
  
  二、巧设情境,多维度激活课文内容
  
  语文来源于生活,“用教材教”的最终目的就是关注学生的需要,利用教材诱发学生的潜能,实现“由教科书是孩子的世界变成世界是孩子的教科书”的转变,作为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让学生学到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
  1 引进活动,把教材内容场景化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潜在的,需要教师去挖掘、去沟通。在课前的预设中,教师有意走近学生,研究学生,课堂上设计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把游戏、演讲、辩论、当导游等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中解读文章。
  五年级上册在第三组安排了四篇说明性的文章。这些文章阐述比较清晰,道理提示比较直白,学生也容易读懂,这类课文的教学如果仍纠缠在内容的理解或道理的感悟上的话,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不大。假如在课堂上设计“我是小小解说员”环节,当学生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后,让学生以“鲸的自述”“松鼠的自述”“新型玻璃的自述”“灰尘的自述”来解说,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又与本组的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和习作“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有机结合起来,使整组内容的训练融为一体。
  2 链接生活,把教材内容生活化
  语文即生活,在教学中,如果能把文章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解读文章,就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文章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从而增进学生对文章的亲切感,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兴趣。
  五年级上册在第五组安排的是“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在和学生讨论活动计划时,可以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比如参加社区的一次猜字谜活动、组织上街寻找错别字、搜集左邻右舍的一些对联等,让学生认识到学到的是“生活”的语文,是“活”的语文。学习第四组中的《落花生》一文时,让学生选择身边熟悉的一种事物,来讨论能从中领悟到什么,让教材的内容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
  3 巧用多媒体,把教材内容真实化
  有些教材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的记忆、生活经验中没有积累相似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尽可能地把它体现出来。这样真切形象,让多媒体为我们的教学“画龙点睛”。
  第七组、第八组的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如果能借助多媒体再现课文描写的感人场景,就能奠定学生情感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先用多媒体把毁灭前的圆明园和毁灭后的圆明园展现给学生,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然后再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的爱国情感,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很多。
  
  三、有机整合,多形式生发课程资源
  
  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努力使教材文本所潜藏的资源得到较好的挖掘,尊重教材而不死守教材,要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活用教材、相机点拨,通过重组、活化、延伸等促使语文教学动态资源生成,有效服务课堂教学。
  1 适当重组,让教材“变”出来
  教材内容是编写者在一定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的,但是在教学设计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重组。
  五年级上册中回顾拓展四的故事是《水滴石穿》,与第四组的主题“生活的启示”相配套。回顾拓展二的趣味语文《“推敲”的来历》也和这组有着一定的联系,教学时,我把这个内容有意放着先不教,教到回顾拓展四后再来学习,而且还补充课外故事《苏小妹练字》让学生阅读,此时,重组的《苏小妹练字》
  《“推敲”的来历》就是“定篇”的性质,围绕主题课文,进行专题对比阅读,进一步加强对整组选文抓重点旬、重点段体会文本这个训练点,在比较中增强语感,赏析和玩味语言一举两得。
  2 巧妙转换,让教材“活”起来
  在教学中,当教材资源不能为学生所接受,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时,教师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转换,使其更具有效性。
  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有趣的汉字后,又安排了一些活动建议,里面有一项是:搜集一些书法作品,办一个书法展览,欣赏汉字的优美。由于条件限制,举办此类活动有些困难,我把它改成在班级中举行一次写字比赛,人人参与,然后举行优秀作品展示会,欣赏漂亮的汉字,并从中受到“爱汉字从写好汉字做起”的教育。
  3 有效延伸,让教材“广”开来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学完一篇课文,仅仅是阅读的开始,教师可以以文章为例子,多找同类型的文章,指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上进行补充阅读,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课内阅读教学的示范性和训练要求。
  五年级上册中安排了八篇选读课文,可以有机地安排在不同的单元中进行有效延伸,指导阅读。比如,选读课文《太空“清洁工”》可以安排在第三组课文《新型玻璃》学完后学习,检验学生对此类说明性文章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选读课文《剥豆》可以安排在第四组课文学完后学习,让学生再一次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的启示……我们还可以把教材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比如,学完第八组《走近毛泽东》后组织观看《少年毛泽东》的影视,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毛泽东的故事在班上交流等,这样可以让课内语文向课外语文延伸,树立大语文思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