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高职教育的“双证”课程及其开发策略] 高职双证制还坚持吗
 

[高职教育的“双证”课程及其开发策略] 高职双证制还坚持吗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3:18 影响了:

  摘要:“双证”课程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相融通的课程,是“双证”融通的载体,其表现为专业层面的“双证”课程、职业技能模块层面的“双证”课程以及单门课程的“双证”课程三种形式。“双证”课程开发的策略包括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主线的开发思路;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的科学有序的开发程序;以政府主导,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开发机制等。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证”课程;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刘晓欢(1957-),女,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向丽(1971-),女,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71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6-0013-04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实现“双证”融通,对职业院校来讲关键是推进课程的改革,在课程层面实现“双证”内涵的融合。因此,开发“双证”课程成为职业院校实现“双证”融通的重要途径。
  
  一、“双证”课程及其特征
  
  “双证”课程,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相融通的课程,是“双证”融通的载体。对于“双证”课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宏观上看,它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目标而组织起来的专业课程的统称;从微观上看,则是某专业课程体系中与国家职业标准所规定的一个或者几个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直接对应、紧密联系的一门或一组课程。与一般职业教育课程相比,“双证”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技能性。“双证”课程突出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具有职业技能方面的很强的针对性,因此职业技能的训练是“双证”课程的重要内容。
  标准性。一方面“双证”课程是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内涵)的课程,另一方面,“双证”课程还是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的重要途径。因此,“双证”课程比一般职业教育课程更具有标准的规范性。
  综合性。“双证”课程将职业教育与相应的证书培训相结合,既满足学历教育的要求,又满足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所以,“双证”课程的综合性,既包括职业资格要求与专业职业能力要求的综合,又包括对各种学科知识的综合。
  
  二、“双证”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专业层面的“双证”课程
  即使某专业的培养方向与某一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统一起来,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在满足学生普适性能力的基础上,完全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来确定。这种互通一般适应于针对性强、就业岗位比较明确的专业。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则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如图1所示)
  
  在这种结构中,应注意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区别,不能将整个专业的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简单地划等号。严格说,虽然专业的培养方向与某一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统一,但该专业的学历证书的内涵还是大于职业资格证书的内涵,两者之间是包容的关系,只不过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在专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学历证书的内涵大于职业资格证书的部分主要是基础能力和素质部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可分为特定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和基础职业能力三个层次。特定职业能力是专门职业岗位上、专业范围内、符合专门工作要求的职业能力,它是职业岗位的最终表现;通用职业能力是某种职业领域一般应有的、具有共性的普通职业能力;基础职业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普遍适用的能力。基础职业能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其影响幅射到整个通用职业能力和特定职业能力领域,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基础能力,而这部分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通识性课程来实现的。因此,在专业层面的“双证”互通中,除了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课程模块外,还应有基础职业能力培养所要求的通识性课程模块。
  (二)职业技能模块层面的“双证”课程
  按照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思路,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教学的规律,将相同、相近的能力进行归纳和组合,形成课程模块。包括文化基础模块、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等。“双证”的互通也可以在职业技能模块这个层面展开。(如图2所示)一个职业技能模块中包含了达到某种职业资格(能力)所需要的通用课程、专门课程以及实训课程,针对职业岗位的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职业技能模块层面的“双证”课程灵活性很强,可以在一个专业大类中根据需要对专业课程、实训课程进行组合,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以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三)单门课程层面的“双证”课程
  单门课程层面的“双证”课程,即一门课程就对应一种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说这门课程是专门为某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设计的。该课程包含了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应知、应会,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就是课程的目标。这种情况一般适应于单一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双证”课程的开发策略
  
  (一)“双证”课程开发的思路
  由上述“双证”课程的表现形式可知,“双证”课程的开发可能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的开发,也可能涉及整个课程体系的开发。“双证”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将职业标准融入职业教育课程,即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岗位工作能力为主线展开设计与开发,按照工作程序或结构的要求来形成课程建设的思路与结构,使课程能够提供给学生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所以,在“双证”课程开发中应遵循“以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以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规范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
  将职业标准融入职业教育课程的最基本的方法是职业分析法。职业分析法是通过对职业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知识技能要求、工具设备材料、条件与环境等几方面及其程度的分析,确定劳动者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的内容、范围和水平,然后按照这种知识技能的要求进行课程目标、内容、教学组织方式等的设计――对于新开发的“双证”课程可以按照这种思路直接进行,而对于在老课程基础上的改革,就需要考虑原有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程度,进行两者内涵的对比分析。
  (二)“双证”课程的开发过程
  根据“双证”课程开发的思路,其基本开发过程如图3所示。
  
  1.综合分析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课程目标
  与一般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比较,“双证”课程的目标除了要求学生具有完成工作任务的一般素质外,更强调学生按照一定的职业规范和标准完成工作的能力。
  职业资格标准是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提出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对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素质的最低要求。“双证”课程的制定必须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和基础,分析当前技术岗位相关的具有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比较本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使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体现于课程中。与此同时,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是从劳动者而不是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它并不包含对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的评价,因而不能直接作为职业教育的课程使用。因此,在制定“双证”课程目标的时候,必须分析国家学历证书的教育标准,即国家学制系统内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将国家学历证书标准的延伸至职业资格标准。
  2.根据“双证”知识的性质对课程进行分类
  在确定了“双证”课程的目标后,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需要开设哪些课程,以及按照什么方法来确定这些课程。即确定某个专业“双证”课程体系由哪几大类课程组成,以及每类课程又由哪几门具体课程组成,这就是“双证”课程的分类。综合国内外已有的实践和研究的成果,“双证”课程的分类方式主要有:第一,按照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所包含的知识与技能的“公共性”与“专业性”,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第二,依据职业资格所覆盖的专业中单元课程的性质,将课程分为通识学历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双证书培训课程、专业任务课程等类型;第三,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方式,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长课程”、“毕业设计与实习”课程类型等。
  近年来,职业资格的标准着眼于能胜任多种工作的劳动者能力的培养,在其中增添了新的内容,注重对宽广的技能或可任意支配的技能的鉴定,这样要求职业教育专业必须能适应科技革命带来的职业快速变化的趋势。以英国为例,英国的新国家职业资格由20至25个能力单元组成,每个能力单元由2至5个能力要素以及相应的的操作要求组成。这种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资格承认能力之间的迁移与相互联系,要求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打破学科体系,按照综合性原则设置专业课程。按照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的原则,将课程划分为包含了“公共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与包含了“专门化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两大类,以知识技能之间的性质和内在联系而不是学科自身的系统性为主线,以职业所属的行业为基础选择知识技能,合并相关课程,减少课程门类,应该是“双证”课程开发的必然趋势。
  3.形成“双证”课程结构
  形成“双证”课程结构是解决如何将课程组合为一个整体的问题。所谓课程结构,在宏观层面上,它指已经开发的课程门类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排列,以及不同课程门类的课时如何分配,这是编制课程计划的两个重要要素;在微观层面上,它指每门课程的内容按照什么逻辑进行组织。
  在当前“双证”课程的一些研究与实践中,基于不同的课程理念,对“双证”课程类型的划分方法因此不同,由此而形成的课程结构也有很大区别。依据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导向特点以及“双证”课程的性质与特征,我们认为,如果“双证”课程由“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课程构成的话,那么“双证”课程的结构的特点应是:(1)“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应当并列开设,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贯穿始终。(2)“专业课程”按照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排列。(3)“公共课程”中的涉及基础职业能力(如计划决策、信息处理、沟通协调等)的课程应安排在后期开设,其目的在于拓展学生关于技术的理解能力。
  4.开发并组织课程内容
  (1)“双证”课程中普通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职业资格指向一种或一类职业,具有职业方向性或职业定向性,职业资格标准是从劳动者的角度而不是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制定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人的全面发展所要求的普适性知识与能力并没有包含其中。基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性质,“双证”课程体系中普通文化课的内容的开发应来自国家学历证书要求的标准。基于此,职业学校的“双证”课程中普通文化课程的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浅显性原则”、“广泛性原则”和“生活性原则”三大原则,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2)“双证”课程中专业课程内容的开发。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选择课程内容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工作任务分析法也是“双证”课程内容开发的基本方法。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弄清楚某一职业或职业群包含哪些工作项目,以及完成这些项目需要哪些步骤,然后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分析出具体任务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进行知识分析的时候,不仅要分析出所需要的实践知识(操作步骤)、理论知识、态度以及所需的工具,而且需要确定这些知识被掌握的等级,以便制定其评价标准。
  (3)采用“模块化”方式组织“双证”课程内容。按照“模块化”方式组织“双证”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果按照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能力标准将课程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单元,并将其标准化,那么当新技术及新的职业能力标准出现后,只要适当增加、删减或更换其中一些模块,便可满足新技术的要求,同时,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一些模块,组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课程计划。以英国为例,20至25个能力单元组成了新的国家职业资格,而英国的职业学校的教育专业也相应采用了模块式设计法,将各个专业的课程内容划分为便于组合的各种能力模块,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单元组合。
  (4)形成“双证”课程教材。“双证”课程的教材是“双证”课程内容的重要呈现方式。目前能够与“双证”课程相适应的教材很少,因而教材建设是“双证”课程开发中不可忽略的任务之一。在教材的编写中,要遵循“以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以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规范课程内容”的原则,将课程内容开发的成果充分体现。同时还应注意“双证”教材的编写体例上,也要充分体现“双证”课程的特征。例如下述编写体例:
  ○学习目标;
  ○任务分析,即确定职业资格能力标准要求下的工作任务;
  ○实践操作,即相关实践知识(技术知识)的介绍;
  ○问题探究,即相关理论知识的分析;
  ○知识拓展,即选学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训练与练习,即根据知识、技能目标提出的练习题、训练项目等。
  5.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选择
  这是课程的呈现方式问题。基于“双证”融通的本质要求,“双证”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强调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标准与规范,强化技能训练,实行“教、学、练”合一的一体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任务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比较适合“双证”课程。
  (三)“双证”课程的开发机制
  “双证”课程的职业技能性、标准性以及综合性等特征,决定必须建立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作开发机制。在这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很多,我们认为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双证”课程开发的主体问题。通常,职业教育课程主要是由职业院校教师作为开发的主体,而“双证”课程的特征决定了其开发活动应由单一的学校主体转向政府、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形成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开发主体。
  二是相关的政策环境问题。“双证”课程是学历与职业资格两类证书融通的产物,其实质是劳动培训体系与学历教育制度的融通。这种“融通”仅仅依靠职业学校的努力是不行的,它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和政策,开发权威性的、系统化的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并在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总框架下,形成与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的职业资格标准认证体系――使“双证”课程能够与资格认证相联系。
  三是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问题。职业院校是实行“双证”课程的主体,但目前在学校方面,还完全未形成真正适应“双证”融通的教学体系。包括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之间有机融合的教育理念不到位;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未深入到课程层面;“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适应职业资格培训的基地等条件不足;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等等。所以,职业院校应强化教学体系的改革,形成有利于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有利于实施“双证”课程的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1]许远.双证结合的职业院校课程结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壮国桢.高职院校“双证”融通的优势、难点与突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
  [5]课题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与教学体系的研究”阶段成果。课题主持人:刘晓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