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追问】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追问】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4:54 影响了:

   在课改初期,那种缺乏对学生回答进行深层次思考引导的“无追问”课堂一出现就引起了语文人的警觉。我们可以想象,在“虚假的精彩”过后,那些沉淀下来的真正属于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到底还剩多少!“追问”,作为教师在学生回答结束或过程中,为引导他们得出正确、完整而深刻的理解或答案而所采取的进一步加问的措施,可以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探究习惯,提升思维品质。部分一线教师也在实践中对“追问”进行了探索,但盲目挖掘乃至偏离主题甚至重新回到以前繁琐分析的老路上去的屡见不鲜。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追问?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追问?
  一、有效追问应直接指向语言文字训练的终极目标
  从语言文字训练的层面来看,“根” 的内涵是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终极目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包括“追问”在内的一切实践手段都应为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这一工具而服务的。追问应直接指向语言文字训练的终极目标,这样的训练才会有的放矢。
  有效追问首先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有了目标才不会“脚踩西瓜皮,滑到那儿算哪儿”。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文本钻研教法上动脑筋。本文的写作特色何在?一是描绘了绚丽多彩的乡土风味的画面,二是个性鲜明的乡土风味的语言。在这段对话中,教者设计了“写谁像谁”的专题性探究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把人物写“活”的。学生在品读课文时心中有目标,才会真正从这个“切入点”“读进去”,主动地品味作者在运用语言文字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精妙,并能主动地学习运用语言来刻画身边熟悉的人物。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从内容与形式等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二、有效追问应体现语文学习过程的普遍规律
  从语文学习过程的层面来看,“根”的内涵是 “读书――思考――再读书――再思考”这一普遍规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语文学习而言,对文本内涵的领悟往往不是一次阅读就能穷尽的。旧时所谓“少不读《水浒》”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年轻人血气方刚,读了《水浒》仰慕英雄好汉,难免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惹出许多是非。待年老后再来阅读,不觉哑然失笑,以为哪里是什么英雄好汉,不过是一群莽夫罢了。此说法虽偏颇,但细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年少时涉世未深欠“思考”,对文本的理解当然浅薄;年老“再读书”时则结合自己数十年人生经历进行“再思考”,对文本中人物的行为自然不敢苟同。可见,有时用一生的时间来读一本书往往还不见得读透。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教师更应遵循语文学习过程的普遍规律,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指引孩子一步步贴近文本,拓展思维空间,从浅薄走向深入,提高阅读质量。
  三、有效追问应彰显对学习主体内在体验的人文关怀
  从学习主体内在体验的层面来看,“根”的内涵是对 “人”的内在体验的关怀。如何创设轻松愉悦的对话情境,增强情趣性,激发他们进一步积极阅读、探究与表达的兴趣呢?本人在执教《童年的朋友》时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
  师:课文中有一处比喻句,我当时觉得似乎不恰当。你们能猜出来是哪一句吗?
  生(好奇地阅读,动笔画一画):肯定是“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师:为什么不恰当?
  生:这里把外祖母比作大猫,对长辈不够尊重。(同学附和)
  师:和大家分享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往前读一读,再往后读一读,这就叫“联系上下文”。请试一试,相信会有不同的感受。
  生(认真读):我从“不想睡就不睡好了” “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看出外祖母那么关心我、保护我甚至有些迁就我。而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我是把她当做最亲密的伙伴来写的。
  师(恍然大悟似地):既然是最亲密的伙伴,那么这个玩笑似的比喻我就理解了。谢谢你们!现在你们也理解了吗?(生笑答:理解了!)
  在这段对话中,我首先请孩子们来猜一猜老师“觉得似乎不恰当”的一处比喻句,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然后追问“为什么不恰当”,启发他们自己提出问题。接着提供学习方法,让他们从文本的阅读中找答案,最后总结。整个环节轻松自然,如游戏一般不露痕迹。
  长期以来,造成语文课堂低效的原因其实就是教师无具体明确的训练目标,不遵循学习的规律,无方法无过程,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结果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心中无“根”,更何谈追求!好在有越来越多语文人的觉醒与努力,语文课堂必将从“虚假的精彩”走向“有 ‘根’的追问”,因为精彩追问的背后,往往是理念的转变,是对语言文字训练本质的回归,更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自身专业化的成长。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三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