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相得益彰_如何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相得益彰_如何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发布时间:2019-01-23 03:59:23 影响了:

  □主持人:黄涟微李雪梅   □参与者:王露田战燕熊婷张琪熊琳    李琳周国华魏燕姚辉辉      主持人:我们常说,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精心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只要我们随时做好充分准备,精彩生成才会“不期而至”,带给我们生机勃勃的课堂。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却难以把握。当一厢情愿、面面俱到的预设遭遇众生活跃、千变万化的生成时,教师或置之不理,或敷衍塞责,如何处理好这一对永恒的矛盾,使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呢?今天我们就这一话题各抒己见。
  
  研读教材是精彩生成的关键
  
  王露:精彩的生成并非“灵光乍现”,更多的是源于教师课前精心预设,源于教师与文本深层的对话。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长相思》一课的教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课堂上,王老师通过“作者身在何处、作者心在哪里”两个预设的话题引发学生感悟思考,通过想象,说“征途”的情景与画面,写“故园”的美丽与温馨,从而又生成新的问题:“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一堂课里,学生在一次次的精彩生成中感知《长相思》的情感与精神。然而,这一切的生成绝非偶然。王老师曾在他的《〈长相思〉的精神三变》中说到,为完成对《长相思》的文本细读,他像骆驼一般,积攒下一万多评鉴《长相思》的文字,用半个月时间将36字的词读成了显性的1493字的自我感悟、自我鉴赏。我摘录《长相思》文本细读的只言片语:“上片着力写一‘身’字,一程一程者,身之形迹也;下片着力写一‘心’字,一更一更者,心之浪迹也。”“‘故园’为全词之枢纽,故园在此是一种生活场景,更是一种精神意象。”联系学生课堂的生成,不难发现,教师的文本细读与学生的生成有着多密切的联系。
  
  预设学生是精彩生成的保证
  
  田战燕:预设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待问题,对自己所教的学生在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预设,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成。在这个问题上我曾经有过教训。记得有一次我听完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有感于王老师感人至深的课堂语言,于是,在自己教学《掌声》时,也精心设计了很多精彩的引读导语,我满怀深情地引读着:“英子不愿意让人看见她一摇一摆走路的姿势,所以她――”……教师可谓声情并茂,可学生却反应平淡,不为之所动,朗读根本不到位,我非常扫兴。课后反思,我觉得造成冷场的原因是自己对学生的预设不准确,王老师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语言的捕捉,对情感的体会是敏锐的,而我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教师预设教学时,不仅要用语言去激发他们的情感,还要注意联系生活,找到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面对当时的情况,如果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就是那个残疾的孩子英子,你这时会想些什么?”这样的换位思考更能帮助学生体会人物内心痛苦,拉近与文中人物的距离。
  主持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预设时要考虑弹性灵活的成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预设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思维得到发散,课堂才会生动精彩。
  
  预设与生成是统一体
  
  熊婷:我觉得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以《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感受伯牙与子期的知音之情时,我按预设创设情境,在美妙的乐曲声中和学生一起想象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品读,我也不时以“美哉”和“壮哉”这样的文言语词对学生的感悟进行鼓励与评价。当我再一次请一位学生发言时,他没有像前几位同学一样说画面、读句子,却说:“老师,我能用自己的语言赞一赞吗?”自己的语言?我心里一动,但并没有因为是公开课而禁锢在自己的预设环节中,于是,我们听到了他精彩的发言:“壮哉,浩浩之势犹如黄河!”惊喜之余,我抓住了这个闪光的生成,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打开了:“伟哉,巍巍兮若泰山!”“妙哉,滚滚兮若江河!”“美哉,滔滔兮若长江”……如果没有课前确定用文言教文言这一教学理念,没有教师创设的情境,没有精心设计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就不会有课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之下的这一精彩生成。因此我觉得,预设与生成其实是辩证统一的。
  张琪(东湖区教研中心)听完课,常听教师在那里抱怨:“糟了,我忘说了这句话!” “唉,多好的一个环节紧张得给忘了。”课已结束,可教师的“心”还始终在“预设”的“怎样教”中纠缠。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它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美。如教学《四季》一课,本课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精心预设调查活动,设计看似不经意,却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牢牢吸引着学生。教师提问:“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季节以及理由,在交流互动中,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既巩固了新知,又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运用中建构了新的知识体系,在真情交流中共享了思维碰撞出的“生成资源”,实现了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也在真实情境中得到发展。
  主持人: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亦如此,一节成功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只有教师准确深入解读教材,事先预设好教学目标和过程,对学生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制定相关的策略,才能在课堂上准确把握。但是课堂教学是个多元共生、充满互动变化的空间,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呢?
  
  要据情选择
  
  熊琳:的确,课前既要细读文本,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多维预设。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从多维预设中灵活加以选择,机智生成动态有效的课堂。如在教《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时,当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设计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状,连忙热情出来迎接。两人可能会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同学们想一想并写出来。我观察到有的学生抓耳挠腮不会写;有的学生马上“啊”的叫起来,很不情愿写;还有的同桌小声地边对话边写。他们的这些表现让我立即在“写”与“演”这两种预设中选择了“演”,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在小组表演中,我发现一些平时不爱发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丑小鸭”们也积极参与了表演,在教师的赞赏中学生演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此后我再组织学生写对话,他们就觉得容易多了,有话可写了,个个表情丰富地写着 “负荆请罪”的情景。看来,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教师要实现教材文本的超越,课堂效果的超越,就必须在精心预设中根据需要选择,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
  
  要随机应变
  
  李琳:生成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感悟,是相对多变的。教师应善于倾听,不断捕捉、判断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机应变进行重组,并将它们合理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我在上口语交际《小白兔运南瓜》时,以预设话题“聪明的小朋友,请你帮小白免想想办法吧”来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当有一个学生直接说到了“把南瓜竖起来滚回家”这个我预设的最佳方案时,却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反对了:“我觉得不行,那样会把南瓜碰破皮的!”他讲了以前看过的“小熊买瓜”的故事作为例证。此时,我灵机一动,利用他的这一发言,让学生比较西瓜与南瓜的不同,引发学生新一轮的讨论,到底怎样的才是最好的办法,从而达成最终共识:做任何事都应尽可能考虑周全,并根据不同情况来选择最合理的解决办法。正是由于这位同学的意外发言,才使这一堂原本中规中矩的课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我也由此认识到: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应允许学生的求异思维,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合理引导,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使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周国华:我与李老师有同感,随机应变处理突发问题生成精彩。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动态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非预设性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结果往往具有两极性:尴尬和精彩。一位教师上“圆的面积”的练习课,他利用小黑板抄了一些题目供学生训练,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某市欲建花园城市,要在广场建一圆形花坛,已知花坛的周长是18.省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