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案例分析与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案例分析与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23 04:16:58 影响了:

  作者简介:马云鹏,男,1954年生,教授,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数学教育,2003年以来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近十种著作和教材,主要成果有:“近现代课程研究范式的演变及其启示”,“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课程实施探索》,《数学教育评价》,《小学数学教学论》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对于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是否能够实现,重要的要看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课程改革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全面发展不是一句空话,应当体现在每一个课堂教学中,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几年的课程改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面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教学价值取向的改变,价值取向的改变并不像教学方式与方法改变那样具体,但它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灵魂。
  
  一、观摩课中表现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
  
  2007年10月末,在重庆举行的全国“第八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展示了来自全国各省、市、区的小学数学交流课,这些课从内容选取、方法设计、教学组织与教学效果等方面体现了课程改革深化、总结与推进的效果,如果从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上分析,重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许多课中,都试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与感受的空间,让学生感受、体验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仅以两节课的片段为例。
  一节课课题是“圆的面积”,老师提出求圆的面积这个问题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图形转化成已知图形,为学生提供小纸片作学具,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把小圆纸片折成不同的已经学过的、或与已经学过的图形近似的图形。
  学生经过近5分钟的小组活动,用手中的学具剪、折、拼成各种不同的图形,如折成扇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在学生剪折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特点,学生再通过小组活动,把一个圆形折成近似的i角形,或把一个圆通过折、拼组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一个人都在小组里发挥作用。
  另一节课课题是“数字编码”,老师以自己的名字王开杰为实例,首先展示了在网络上搜索王开杰时出现的几种结果:
  “寻找失散的母亲王开杰”“马路杀手王开杰被枪决”“重庆王开杰”“哈尔滨王开杰被授予模范教师”“哈尔滨王开杰获市教学竞赛一等奖”,显然这是同名同姓的信息,如何确定哪一位是你要找的人?进而引出如何区分同名同姓的人,身份证号码是区别不同人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接下来研究身份证号码上各数字所代表的含意,讨论对这些编码的理解,以及这些编码的作用。
  从以上两个教学实例中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所体现的学生参与活动、动手操作、探索求知的教学取向,以及从现实背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价值的取向。
  
  二、一节加拿大小学数学课中体现的价值取向
  
  这里再以本人亲自观察的一堂加拿大小学数学课为例,分析课堂教学中应该体现的价值取向。
  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一节数学课,学习的内容按我们的小学数学而言是属于20以内数的范围,全部课堂教学分为三个大的环节,开始,同学们围坐在地上,老师在黑板(是白纸板)上出示要讲的问题,是有关10的组成的模型,老师先用积木块排成一个阶梯形,从底下向上需要走几个台阶,问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学生围拢过来,老师在地上用小方块摆,向学生演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环节用了10分钟,第二个环节是全体学生(15名)分成4个小组,围在4个圆桌旁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操作和讨论,老师在各个小组中巡视,并给小组学生以具体的指导,一个组4人左右,先是操作小方块(每个小组发一盒子小方块),然后讨论,把结果填在活页纸上,这个过程大约30分钟,第三个环节是学生又围在老师旁边,老师再向学生提问和解释,让学生完成一页事先印好的活页纸,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几个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向全班同学介绍,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这个环节用了15分钟。
  整个学习过程显得轻松愉快,学生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很多,老师多数时间是在学生中间指导学生,或小组指导,或个别指导可以看出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生也能积极思考,而就具体的教学、知识点而言并不多。也没有更多的训练,课后与老师交谈时问到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以及对这节课的感受,老师第一反映就谈到数学课程的目标,并向我展示加拿大安大略省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理解、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和应用能力,她认为,第一个方面有关知识和理解很容易,不用太多的时间进行教学,而其他几个方面对学生来说不容易,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对学生思考和交流能力的培养上很明显,老师非常了解本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把这些目标作为重点,突出学生的交流与思考,突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教师对待数学教学价值的取向,一是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相当多的机会参与课堂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无论是教师给学生讲解的时候,还是学生小组活动的时候,学生都有大量的时间参与到其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都把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堂中也看到有的时候显得效率并不高,也不是所有的学生在所有的时间都能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但作为全体学生来说,参与的面十分广泛,讨论的问题也有一些比较深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养成交流与思考的习惯与方法,二是注重学生的思考,教师认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学生回答问题和进行操作等活动中,都伴随着一定的思考,有些思考活动在我们看来可能比较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有所提高,重要的还在于学生会逐步形成思考的习惯,了解掌握思考的方法,三是重视个别学生的指导,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个别指导,表现出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把全体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这既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行为,是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三、几点思考
  
  纵观近年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变化,无论是各种类型的观摩课、公开课,还是平时的研究课或常规课,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给学生一定的机 会探索和体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和运用的方式,把一些数学问题的学习和现实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价值,了解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也被老师们广泛接受,并在实际教学中运用,除此之外,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科书,对教材内容作不同程度的校本化处理,也成为老师们经常采用的处理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的方式,这些变化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观的变化,是对教育观、教学观的一种实践,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几年的实践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理念与价值取向逐步由观念上的表述,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已经慢慢成为老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常规,变成体现在老师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几年课程改革所积淀下来的、已经变成老师教学常规或普遍接受的教学方式与取向,正是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悄然无声的变化。
  以上分析的教学实例可能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但从教学的价值取向上分析,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是如何看待教育的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我们如果单独看上面几节课,可能只是觉得教学方法灵活,学生参与较多,同时也会提出一些诸如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不够等问题,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如果在整个小学阶段,甚至延伸到中学和大学,都坚持和运用这种鼓励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和时间等教学取向,就会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走向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这样看待教育和教育改革问题,建立长远发展的教育质量观,那么如何把长远的教育目标和近期的教育目标结合起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二是怎样从“做样子”到形成教学常规,教育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有时需要大规模的设计与推进,而真正在教育实践中落实,是一个需要不断理解和实践的过程,把教育的理念变为教育的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而任何有价值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只有当教师真正理解,并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常规,才是真正得到落实的时候。
  三是教师在明确基本的教学取向基础上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多样性,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每一节课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可以选择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无论采用哪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头脑中应当始终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这一教育宗旨,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的取向,把每一节课放在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过程中来看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责任编辑 赵雄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