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对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及其发展的再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对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及其发展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20 03:49:55 影响了:

  摘 要:文章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梳理和探析。更加准确地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并由此提出,在新时期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再思考
  作者简介:邹林斌(1978-),男,江西南康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7-0020-0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已显端倪。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十一五’期末。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加强内涵探讨,创新发展思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是其自身以及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梳理与探讨
  
  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探讨,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就产生不同的描述,概括起来大致有下列几种观点:
  一是教育层次说。这种观点是依据什么是高等层次和什么是职业教育两个维度而得出的。教育层次主要是根据受教育的年限来划分的,即若完成某类专业教育需要在12年以后再学习若干年,一般就把这类教育划分为高等层次。职业是个历史的概念。“职”指执掌之事,“业”是古代记事的方法,“职业”即份内应做之事。社会出现分工后。职业对个人来说就是谋生的手段。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由于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社会生产第一线越来越需要大量的掌握必备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而这样的劳动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或培训才能获得。显然,“师傅带徒”式的培养方式。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这样针对生产第一线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就产生了,后来又扩大到了服务、管理领域。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就可认为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的高等教育。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招收的是高中或具有高中同等水平的中专、职高和技工学校毕业生,其受教育年限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年限大体相当,主要培养的是为满足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相对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的针对性都较为明确,更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理论知识方面又要比中等职业教育更加深入和系统。高等职业教育在目前虽主要被定位在专科层次,但它是开放性体系,在各方条件成熟时将延伸至本科、研究生教育层次。
  二是培养目标类型说。这种观点认为,依据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类型可把高等教育划分为学科型(P)、职业型(S)、其他型(O)三种类别,P、O、S三个种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上位(属)概念H(高等教育),即职业型高等教育(S)+学科型高等教育(P)+其他型高等教育(O)=高等教育(H)。学科型高等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科型高级专门人才(即系统地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有能力推动学科进步与发展或经过一定实际工作锻炼后,能够胜任该学科所涵盖的同性质职业或岗位工作的人才。)为教育目标的高等教育。职业型高等教育是指以培养职业型高等专门人才为教育目标的高等教育,即培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需要经高等教育相应专业培养并加以系统训练方可胜任相应职业、岗位工作的人才。如I临床医生、各类教师就属于这类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职业高等教育在我国目前宜主要实施专科教育,有些专业修业年限可长些,如培养飞机驾驶员。以培养职业型或学科型以外的其他高级专门人才为教育目标的高等教育统属本文所及新分类观的“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由于它所涉及的面广且复杂,作者未做进一步的阐述。职业型高等教育是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存在为基础的,并为之服务,所培养的学生要立即胜任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因而它的重心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成熟技术以解决实际问题,而非是要创新创造某一领域、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可见,培养目标说的逻辑是。现有的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素质有哪些要求。满足这些要求需要哪些条件和途径。
  三是人才类型说。这种观点认为,人才类型与教育类型有很强的相关性,人才类型是划分教育类型的决定性因素。目前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其中从事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工作的是学术型人才: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事业的设计、规划、决策工作的称为工程型人才: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或把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变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称为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也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但与技术型人才相比。他们主要依赖操作技能进行,智力技能成分相对较少,程度相对较低。与此相对应的教育类型分别是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前两类人才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技术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则由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来承担。技术和技能在一些特殊行业有时很难有明确的界定。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不断地被运用,职业岗位的智能内涵更加丰富,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因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还必将面临一个层次高延问题。由此得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那么其专业设置是面向市场的,面向社会经济建设急需的职业岗位。在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应占有一定的比例。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管用”为原则,理论知识要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服务。
  国际上公认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0f Education,简称ISCED)(1997年版)将整个教育体系划分为7个层次,其中第5层次为高等教育阶段并分为A、B两类。5A的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计划或从事高技术所要求的专业:5B的教学计划一般比5A的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课程设置是面向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完成5B学业者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但不可直接获得高级研究资格即6级。
  由此观之,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从层次、类型以及课程特征上看,与ISCED中的5B基本是 一致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是一个国际通用分类法,但笔者认为不是唯一的,各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及教育发展状况可作适当的调整和细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主要集中在专科层次,这是目前社会现状使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应与时俱进。逐渐拓展本科、研究生层次。而且也应横向打通与5A联系。
  由此可以把高等职业教育理解为,以社会某一种(类)职业岗位(群)的实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设定课程计划的主要依据。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具体说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强,即为了满足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而确定培养目标,从而也保证了专业和课程设置是定向性的。
  (2)课程体系的构建体现出极强的实践性。要求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管用”。强调理论服务于应用技能的培养。
  (3)教育层次是高等教育,因而对学生的入学要求也有了具体的规定,即应具有高中文化水平或与此文化基础相当的:它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职业性质的特点,但又没限制其“高延性”。
  (4)人才性质属于应用型,包括某些智能成分占有较大比例的技能人才。
  (5)教育形式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同于其它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科型、工程型人才,而是特色鲜明、内在属性清晰的高等教育类型,所以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等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有自身的运作规范,不能以普通高等教育的标准去规定或衡量。
  
  二、对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准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把握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新时期我们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的前提和保证。
  
  (一)技术应用型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立身之本
  尽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存在多种描述,但对人才性质本质特征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即是技术性、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是高职人才的本质特征,是高职学生竞争力所在。曾有学者打个比方。高等教育体系就如人体,“头脑”高校应是少数的,更多的是“肢体”高校。暂且不讨论其所说的“头脑”高校和“肢体”高校是指哪类学校,是否有高低之嫌。但笔者认为,不管“头脑”高校也好,“肢体”高校也好,都是构成完整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高校有其自身的特色、优势和任务,只有各按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才能在竞争激流中扎根、前进,完善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牢牢固守技术应用型这一本质,以此作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围绕市场。紧贴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转化、技术应用岗位的需求,坚持以市场需求、岗位要求为导向,并妥善处理好目前与长远、超前性与稳定性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回答“中国制造”谁制造的问题,因而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素质需求来展开,以“技术应用”为主线,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模块教学”为手段。同时注重学生“后劲发展”、岗位转变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选用以成熟的技术应用为主,根据专业性质和岗位要求确定理论知识的深度、广度,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关系。
  
  (二)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根本途径
  培养目标决定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为培养目标服务。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很清晰,而且针对性强,即为了满足社会生产第一线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且要求一毕业就能上岗,缩短甚至消除“磨合期”。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方式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其存在的社会基础之一是一定社会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要求的人才。换言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岗位的内涵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又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而有别于其它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职业性,所以高等职业教育是与行业、企业有着必然的联系。高职院校有人才、信息、图书资料和技术储备等方面的优势,而企业则在市场、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路对销”人才,推进“双师型”师资建设,拓宽学校的发展视野,提升学校的竞争力。都很需要行业、企业的合作和支持:而企业非常渴望懂技术、肯吃苦、能立马顶岗的人才,非常期待高技术成果注入企业,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实施“订单式”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双赢之举。推行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走出本科“压缩型”培养困境,彰显自身特色的根本途径。学校要有开放办学的思路和勇气,应积极与行业和企业成立产学研合作机构,构建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
  
  (三)“双证”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之保证
  要保证并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评价对象可分为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主体有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如对教师的评价要摆脱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不仅仅局限于以科研成果、论文数量、核心期刊论文数量论成败:对学校的评价可参照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标准》进行。但为了行文需要及文章结构需要就不做展开,将重点探讨对学生的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是在于它与行(企)业有着天然的、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从专业的设置到人才的培养,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到教学内容的选择等等,都与行业企业分不开的,如果把学生当作“产品”的话,那么“产品”的直接消费者就是企(行)业。因此对“产品”的评价不能仅有“生产者”――学校说了算,还要有“使用者”――企(行)业的参与;学校不敞开校门去接纳企业的参与,就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也很容易造成适销不对路、供与求相脱节的局面。当然,家长参与评价也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也是应该的。他们是教育的投资者,也是教育的受益者,而且他们社会经验丰富,对企业、经济、社会的了解更多。学校和企(行)业怎样把握“产品”的质量关呢?其结合点在哪里?“双证”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它是一个重要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尺度,是目前流行的较为客观的既评价理论又考核实践能力的标准体系。学历证书以学校为主导制定标准并组织严格的学历文凭考试,职业资格证书以国家为主体,以行(企)业为主导制定的标准并组织职业技能鉴定。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双证”制度,推行“双证”教学,实行“双证”考核,才能逐渐凝聚自身特色,按照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培养满足企业须求的人才,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办学主体多元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之源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其办学主体必然是多元化的。行业、企业必定要成为办学主体之一,是激活高职教育办学活力使然。高等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这天牛注定了它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是为经济发展培养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的。如果高职院校仅依靠自身力量“闭门造车”,势必会导致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滞后、人才定位不清等问题的出现,高等职业教育也就难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另外,脱离行业、企业,学生职业能力获得的必要条件――实训基地的数量也就难以保证,让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成为办学主体,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充分体现政府、行业、企业和公民个人等多方利益。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与经济多元化相适应的办学体制的要求,是我国推行“穷国办大教育”的重要举措。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实质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管理主体多元化,这也符合谁受益、谁买单、谁决策的基本原则。让行业、企业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激发它们在人才培养管理过程中的参与热情。就能避免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企业用不上,而企业急需的人才学校又培养不出来的尴尬困境,让高职院校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是动态发展的。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并按规律创新其发展的各个环节,就能不断地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提高其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能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