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课堂提问的合理应对】应对压力的议论文
 

【课堂提问的合理应对】应对压力的议论文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9:44 影响了: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课堂上师生展开互动与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课堂提问的合理应对,即学生提问或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既是一种教学行为,又是一种评价行为,还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
  一、有效的合理应对需要倾听、引导
  有效的合理应对首先表现在老师的倾听上。倾听是一种艺术,当学生提问或回答时,老师应始终关注学生,说得好时是欣喜,说得结巴时是耐心,不知如何表达时是期待……让学生真切地感到老师的眼睛会说话,能够表达感情;老师的耳朵有魅力,能够听出细微变化;老师的嘴巴是灯塔,能引导学生的学习之舟平稳前行。不但老师要做出榜样,还必须培养学生静心倾听别人提问、发言的习惯,听出发言者的主要意思,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教师在倾听的同时,要认真辨析提问或回答正确与否,要能抓住有价值的地方,并思考如何评价、应对,这是有效理答的关键。有些老师处理较简单、机械,如“问得不错”,“你回答得真棒”,“很好”,至于“好”在哪里?不得而知。其他学生也难以从这个学生的提问或回答中得到启发或借鉴。所以,老师的理答应该是一个梳理、引导的过程。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时,有位学生问:“冰心奶奶说的‘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解诗意,是一个比较单纯的问题,可以老师回答,也可以请某个学生回答,如果就这样过去,实在是太可惜,资源没有用足!我们来看老师是怎样理答的:
  生1:冰心奶奶说的“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什么意思?
  师:这位同学还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谁来帮帮他。
  生2:这句话的意思是,游人不知道春在哪里,只拣儿童多的地方去就能找到春天。
  师:这位同学现在知道诗的意思了吧?我想请你再看看课文,冰心的这句诗从何而来的。
  生1:她是把前面的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说的。
  师:为什么要反过来说呢?原来是“儿童不知道春天在哪里而找游人”,现在是“游人不知道春天在哪里而找儿童”,这一反是不是有矛盾?
  生1:(不解地看着老师)
  师:你看,这是一个问题吧?诗句意思不难理解,我们可以自己探索一下,不必提问了。我们要问的是透过诗句有什么疑问的地方,这样问才有价值。
  生1:(点头)我还想问问,找到儿童就能找到春天吗?
  师:你这个问题就很有价值,从儿童那里能找到春天吗?我们一起来随着这群孩子找一找,看看谁先发现了春天,这个春天又有什么特点。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没有单纯地对待学生的提问,而是从他的提问引申开来,帮助学生理解哪些问题值得问,怎么问才有价值,这是很好的方法指导。同时,又由这个问题带出新问题,把教学引向深入。可以说,老师从一个简单提问入手,做了一次有效理答。
  二、有效的合理应对需要换位、追问
  课文的中心句是我们展开教学的依托,很多学生会以此设问。《狼和鹿》(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课,学生会问:“为什么狼成为‘功臣’,而鹿却成了‘祸首’呢?”教师可设计问题:“在你们心中,祸首和功臣应该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逐步形成共识:功臣是指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有褒扬的意思;而“祸首”则是指造成巨大破坏的首要分子,有贬斥的意思。然后让大家讨论:“狼在你心中是好的,还是坏的?鹿呢?”当学生表达出传统观念和自己心里的想法后,再围绕“这里的狼和鹿是不是改变了性情?如果不是,那么又是什么让他们改变了在人们心中的印象?”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这样,给学生搭建了阶梯,把他们的思维逐步转变过来,从而对“食物链”和“自然法则”有了深入理解。
  在教学中,老师还要善于运用追问的手法,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学习《夕阳真美》(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课第3自然段时,有学生问:“天上的云就是这三种颜色吗?”老师回答:“看见了吗?在‘黄色、红色、紫色’后面还有个省略号呢!里面还藏了一些其他颜色的云。谁来说说?”学生又说了不少,老师追问:“你能用一个描写颜色的成语来概括我们说的这么多颜色吗?”学生很快就想到了“五光十色”、“五彩斑斓”、“五颜六色”等词语,也体会到了夕阳西下时云彩颜色丰富的美。接着,教师又追问一个有趣的问题:“夕阳是怎么把这么多颜色‘染’上去的?”学生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有的说夕阳是个染发师,把云彩打扮得艳丽多彩;有的说夕阳是个仙女,织出五彩的绸缎;有的说夕阳是魔术师,只要轻轻一点,云彩就千变万化起来;有的说夕阳是爱画画的孩子,把颜料泼在了云彩上了……通过追问,夕阳的美丽变幻成了许多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把夕阳和云彩变成了幻想中可亲近的事物。
  三、有效的合理应对需要迂回、思辨
  现在的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的时候,他们也会问一些刁钻问题,让老师一时没法正面回答。这时,教师不妨来个迂回策略。比如,在学习《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时,有位学生这样问:“老师,聂将军这样对待日本人的后代,这不是‘以敌为友’吗?”这样的理解有点片面,但老师没有直接指出,而是做了这样的应对:
  师:是啊,聂将军为什么要如此厚待这两个日本小姑娘呢?他是怎么解释的?
  生:聂将军说:“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绝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师:在聂将军的眼里,日本人是怎样的?
  生1:日本人是残忍的。
  生2:日本人中也有无辜的、善良的。
  师:对于那些残忍地杀害我们的同胞、践踏我们土地的日本人,就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决不姑息。还记得《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吗?
  生1:记得,课文写中国守军把鬼子打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生2:打得日寇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
  生3: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师:那才叫打得痛快啊!但对旅居中国的日本的无辜百姓,如果我们也像对鬼子一样杀戮,日本人民会怎么看我们?
  (学生思考、分析、回答。)
  师:理解聂将军的做法了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将军?
  生1:我看到了一位恩怨分明的将军。
  生2:我看到了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将军。
  师:是啊,不伤害日本孩子,并不表示我们漠视家仇国恨,也不代表我们软弱害怕,而是我们宽容仁爱,不残害无辜。因为我们是正义之师,为正义而斗争,光明磊落。这是聂将军的大将风度,也是中华民族的大国风范。这位同学,聂将军厚待两个日本小姑娘,是因为他没有把日本人民看作敌人,所以也就不存在“化敌为友”之说,这样回答你能理解吗?
  (学生点头。)
  师:现在,我们带着对聂将军深深的敬意,一起来读读聂将军与两位日本小姑娘这段难忘的经历……
  “聂将军不是‘以敌为友’吗?”这小小的质疑,引出了教学的“变动”,教师通过延时回答,引领学生在对日寇和对日本平民的不同态度上做了一次探究,明白了两者的差别,理清了认识,可以说,这是一次高明的理答。这里要老师们注意的是,延时回答并不是不回答,在适当的时候,老师还是要特意关照一下提问的学生。就像上面片段中,老师在理清认识后对提问的学生说:“这位同学,聂将军厚待两个日本小姑娘,是因为他没有把日本人民看作敌人,所以也就不存在‘化敌为友’之说,这样回答你能理解吗?”只有这样,才算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理答。
  有时,学生的提问真可谓是天马行空神游而来。这时,老师如何理答呢?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有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等太阳出来山中云雾散后,贾岛不是就能找到隐者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议论纷纷,有的说,是的,这样就能很快找到。有的说,不行,因为山中草木茂盛,即使浓雾散去也不容易找到隐者。两种意见各不相让,怎么办?老师先肯定同学敢于提问,然后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各抒己见,经过反复交流、碰撞,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隐者是不会轻易让别人找到的!在交流碰撞过程中,学生探究着,因为其中乐趣无穷。这样,用一个问题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充分讨论、展示,不失为一种有效合理应对。
  理答的策略还有很多很多,理答运用好,充满智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营造一种积极探索、主动求知的课堂氛围。
  作者单位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
  ◇责任编辑:徐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