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著名初中语文老师 语文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设计与思考
 

著名初中语文老师 语文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设计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26 03:50:00 影响了:

  根据记忆、情绪、情境等诸种因素与意义、感受之间的具体联系,教学需要创设条件,取得情节记忆。这样的效应,以促成学生自我发展。在此意义上,活动是产生这种效应的必不可少甚至难以替代的途径。为了能够更充分地说明,下面就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活动化的组织形式和推进步骤等方面作一粗浅的设计,并谈些粗浅的想法。
  一.示例激情性活动――求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因素,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感体验的深化,便会产生学习需要和强烈的求知欲。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程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程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因此,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过程伊始就要密切关注和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上进意识和学习情趣。
  示例激情性活动就是在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通过一定形式的活动示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的健康情感,为后续学习启开兴趣之门。所以,一个别开生面的情景导入,一幅惟妙惟肖的图画欣赏,一段充满激情的师生演讲,一个耐人寻味的小品表演……都会诱发学生细致的观察、独立的思维、深入的分析、广阔的想象,使学生兴趣浓郁,思维活跃。
  例如,笔者在讲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时,运用制作的课件,将马丁・路德金演讲时的画面通过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一下子受到吸引,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对课文的解读和分析提供了直观的空间。
  又如举办“向大师学习”的专题讨论时,在选择文学、艺术等领域中的杰出人物时,我先让学生预先搜寻了解大师的事迹,从思想品德、人格修养、治学方法以及他们的作品给后人的影响等方面去认知。有时选择一篇经典的精美短文,通过评点的方式指点学生学会欣赏,寄希望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打通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僵硬界限,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开启学生感悟人生、热爱生活的心窗。
  二.自助认知性活动――求异
  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是教师将要教学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学习的形态是被动式的,学习的结果是间接性的。自助认知性活动则强调教师避免给予学生现成的结论或经验,而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进行探讨,重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个人感知和经验。其基本运作策略是:围绕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启发、诱导的基础上,以问题探索为基本形式,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为重要源泉,以调查分析、文献分析、思辨探究、情景感悟等为主要方法,让学生追溯与体味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对问题的兴趣与生成意识,掌握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增强对开放性作业的理解与参与,从而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学习,进而获得初步的体验和丰富的信息。由于活动的学生是个体性的,学习的形式是自助式的,因而学生收集的信息或材料将会是多维型、多层面的,这就为教学的下一个过程做好了铺垫。
  例如,2009年五月下旬,适逢首届(常熟)江南文化节暨第十届服博会隆重举办,笔者以此为契机,要求学生去触摸家乡丰厚的文化底蕴,体验“世上湖山秀,天下敢为先”的常熟高品位文化意识。
  江南文化无论从书法、舞蹈还是民族器乐弹奏都堪称独树一帜。常熟作为江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典雅的气质源远流长,给静谧的江南以心灵的启迪。通过让学生挖掘生活原生态,融入古今传承的灵秀之气,笔者希望在教学中更多地融入江南灵秀、清雅的文化,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修养。
  课后要求学生挖掘像古琴、书画、篆刻等方面的素材,搜集历史掌故或小故事,深层次挖掘文化价值,力求将教与学达到完美的结合,给予学生心灵独特的启发,成为他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品格的精神支柱。
  三.互动交流性活动――求活
  长久以来,教师已经习惯于用一成不变的模式培养循规蹈矩的学生。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也很难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学生的个性因此不能得到充分发展,创新精神也逐渐被扼杀。由此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的互动交流,从而实现知识与信息的互补交融,提升学生的思辨力与鉴赏力,已成为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互动交流性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组形式,以讨论会、辩论赛等方式彼此交流,共享在自助认知性活动中获得的新材料、新信息,进而形成新观点、新认识的过程。它是自助认知性活动的延续与深化。互动交流性活动的意义在于:解析“教”的重点,突破“学”的难点,突出不同事物的特点,凸现相似事物的异点,追求教学质量的增长点。互动交流性活动的特征表现为“四性”,即学习目标的多元性(而非唯一性)、学习内容的综合性(而非纯粹性)、学习过程的开放性(而非封闭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而非重复性)。这“四性”,使互动交流性活动充满灵性,生动活泼。
  例如,笔者在讲高二的议论文写作模块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组织学生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辩论赛。它的基本内容是“中学生出国留学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方陈述“中学生出国留学利大于弊”,而反方则陈述“中学生出国留学弊大于利”。
  为了上好这节不同寻常的展示课,我对本次教学活动做了周密的部署,在两个教学班中各筛选出四名代表,经抽签决定正方与反方。
  接着落实任务,正方的辩手着手准备“中学生出国留学利大于弊”的材料,以具体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反方的辩手也要精心准备“中学生出国留学弊大于利”的具体材料,并作为佐证说明自己反驳对方观点的理由。
  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正反方唇枪舌剑,他们各自摆出很有说服力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场听课的老师都颔首赞许。这次辩论赛锤炼了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笔者作为任课老师,在这一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设计中,向正反方补充提供了一些可供他们参考的材料,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会筛选、整理,并确定正反方“斗辩”的程序。此次活动获得了圆满成功,这是我从教以来最好的一次展示,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口才有很大的好处。
  四.实践探究性活动――求新
  实践探究性活动是指在教学内容阶段性目标完成后,为了理解、印证、运用、探究知识而进行的直接体验性活动。实践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和最终目的,实践出真知,高中语文课教学的重要原则和特点、文本解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也被看作是理论联系实际(书本知识联系社会背景中的生活原型)。作为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和“纽带”的实践,既应被看作是教学活动的环节链,也应被看作是教学过程的落脚点。作为环节链,教师必须通过指导实践、模拟实践、深入实践、评估实践等训练过程来加以完善。作为落脚点,教师必须以一定的形式和步骤加以强化。
  比如,在课堂教学或单元学习阶段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热点探源、服务社会、操作实验等。实践探究性活动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但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或一个主题展开,实践探究性活动的目的就是求新,目标就是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和能力的发展,但必须注意导向性与渐进性。教师对实践探究性活动的准确把握应为:学生的实践探究性活动既是前一个教学活动的终点,同时又是一个新的教学过程的起点。
  又如当今的“山寨”版文化产品与很酷的“网络语言”,可以让学生去寻找,它作为新时代的一种“知识产物”在多元化社会中的产生可以说是见怪不怪的,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怎样慧眼识别,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通过深入的探究去接纳有益的新事物,摒弃有害的文化芥蒂。
  教学过程活动化是通过示例激情性活动――自助认知性活动――互动交流性活动――实践探究性活动四种形式与步骤来执行实现的。如果处理得好,这四个环节将真正起到求趣、求异、求活、求新的作用,并能促成教学过程活动化。
  教学过程活动化应有其产生、存在、发展的价值理由,虽然它是相对于教学过程陈述式而言的,但必须明确在操作层面上它们并不截然对立。从广义上讲,因其存在着知识上教师对学生的述说行为,“陈述式”应为“活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过程活动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它应作为一个课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张素君,叶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常熟。本文编校:黄碧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