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语文词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语文词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8:46 影响了:

  内容摘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教学词语是优化词语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该文结合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实例,从沉入语境品读词语;激活经验意会词语;比较联系辨析词语;还原表象探究词语四个方面就小学词语有效教学策略作一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词语教学 教学策略
  
  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小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可见,语境在词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联系上下文,引领儿童在具体的语境中触摸词语,体会词语意蕴,是优化词语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就小学词语有效教学策略作一探究。
  一.沉入语境 品读词语
  教师只有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沉入语境来正确理解词意,才能有效品读词语。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情景,让词语生动起来,丰富起来,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该词语所传达出的丰富意象,使学生活学、活用词语。如《生命桥》一课中,对词语“刚好”的理解,笔者是这样引导的:在品读“当年轻羚羊在空中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这段话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刚好出现”是一种“奇迹”。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叫“刚好”?当学生说到“刚刚好,很巧!”时,老师故意顺着学生的思路导下去:“年轻羚羊真幸运。假如不刚好呢?假如第二次就不巧了呢?”学生猛然醒悟到:“刚好不是巧,是老羚羊算好的。”这时再来引读课文:“难怪……”再启发学生说说老羚羊的品质,学生有真实感受,有深刻领悟,就能说得很好。
  如果学生仅从字面理解“刚好”的话,是体会不到该词语的意境的。笔者把词语教学充分地融入文本的感悟中。这个“刚好”其实是句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斑羚飞渡能得以成功的关键,这高度表现了动物在面临种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无畏和智慧。这样,通过深刻钻研教材、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味文本,学生既理解了文本语言的精准,又对羚羊的身处绝境、临危不惧、机智勇敢有了深刻的体会。
  在品读词语过程中,学生读文本、说感悟,情感不断提升,最后当学生配乐感受羚羊群当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乱的孤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做桥墩的生命桥。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时,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高潮,一种敬畏生命、崇尚助人的情感油然而生。而这种人文性的高度展现又是在始终紧扣文本、品读关键词句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样的品读,品出了深深的味儿,读出了浓浓的情。品读赋予词语以生命和活力,词语以有声的音乐和动感的画面印记在学生的脑海中。
  二.激活经验 意会词语
  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学生的最新发展区出发,能有效领会词语意思。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促进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知识背景进行教学,可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比较容易地推知该词语或句子的意思,从而形成学习期待,为文本领悟创造良好条件。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因此,教师可从学生身边寻找材料,去激发学生情感的波澜,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沟通。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教学“望而却步”一词时,笔者先投影出示第二处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心中的感受;接着出示“望而却步”中的“却”,在词典中的几种意思,请学生选择①后退;②推辞,拒绝;③去、掉;④表示转折。学生联系语境选出“后退”后,教师问:游客们到底望到了什么而却步,半途而返?学生得出,游客们看到天游峰是这么高,这样险,产生了畏难情绪,而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教师进而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望而却步”说一句话,最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这段话。
  以上教学案例中,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天游峰的特点时,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让学生选择正确意思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不要孤立地理解“却”,懂得结合语境来理解。同时,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就词解词的教学状态,而是将它放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生活中所熟知的“望而却步”。如此“望而却步”一词便产生了一种新的语意张力。生活是文本的原形和资源,离开生活,文本将会变得单调无趣,毫无生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还原到生活中,用以分析生活现象,指导生活言行。当学生生活中的相似记忆被唤起,触摸到词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并产生全身心的体验时,词语的理解便也在学生的个性解读中被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三.比较联系 辨析词语
  教师如能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琢磨的方法来增强语感,意会词义,就能有效理解、辨析词语。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在小学语文的词语训练中,比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是学生理解、掌握语言和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这更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体会作者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对“瞻仰”一词的教学:笔者先问学生“瞻仰”一词的意思,当学生说“参观”“游览”时,老师启发:仅仅是看一看,参观一下吗?请大家注意这句话前面的“崇敬”一词。接着再引导学生若把“瞻仰”一词换成“参观”“观看”,比较辨析一下词语中的感情色彩,得出“瞻仰”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宋庆龄的敬仰之情。
  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教学时,可运用类比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替换词语,对词语进行比较理解,使学生明白不同的词语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即使同一词语,因作者心境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会不同。这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
  四.还原表象 探究词语
  在言语作品里,作者为了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意思,常会基于一定语境突破常态的语言表达,创造一个新词、赋予词语或句子以新的意义,这些新生成的涵义即“语意”。它的隐含信息潜藏在语境里,如果离开特定的语境,这些蕴涵的“语意”就不复存在。可以这样说,语境是言外之意的源泉。解读文本时,就必须还原这些特定的语境才会读懂。如《姥姥的剪纸》一文中对“刁难、耍赖、调皮蛋”的教学:笔者先出示词语,指读,说说词语的字面意思。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含有的不同感情色彩。从词典解释来看,这些词语明显含有贬义的成分。但课文中却用在“我”身上,这该怎样理解呢?学生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这分明是在“耍赖”,是在“刁难”姥姥。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准确、具体地理解了“刁难”“耍赖”的意思。读懂“我”的确是个“调皮蛋”,理解姥姥宽容大度,不计较“我”的无理取闹。可见,在词语教学中,只有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还原词语表象,才能真正理解词语的内涵,实现深度阅读。
  五.小学词语有效教学的注意点
  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哪些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应从哪些地方去理解,教师要了然于心。学生的最新发展区在哪儿,应怎样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理解词意、建构词语,进而运用词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休、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其次,一些重点词、关键词,要作必要的提示和点拨。尤其是隐含在语境中的语意,教师应让学生反复去阅读课文,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理解其含义,促进学生思维。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的达成。
  再者,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充分读书。多数词语联系上下文是容易理解的,但有的词语要创设一些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教师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借助情景去启发,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自悟,使师生在感悟中共同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解词语是理解句子的基础,但理解词语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以具体的语境为依托,词语才有肥沃的土壤,理解词义才会水到渠成。”教师除了做到上述几点外,还应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使词语的有效教学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孔凡成.语境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吴小青.依托语境,理解词语[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9.
  
  郭烈萍,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