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从心理健康分布图谈心理问题分类 [从高一新生心理问题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立体化建构]
 

从心理健康分布图谈心理问题分类 [从高一新生心理问题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立体化建构]

发布时间:2019-01-28 03:55:29 影响了:

  [摘 要] 高一新生处于初、高中的转型时期,心理波动较大,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则相对薄弱。本文从高一新生面临的各种压力入手,分析了他们的一般心理动向,然后,又在分析旧有心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就此作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思考。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双向互动;教育合力;立体化
  [中图分类号] 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8-0010-05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在中学教育中的深入贯彻,中学教育日益重视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其中也包括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但是,由于人员素质、教育环境等各种主客观原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阶段,特别是对处于初、高中转型时期的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薄弱。这种薄弱是相对于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言的,并且,这种薄弱不仅是人员和资金投入的问题,更是一种观念上的薄弱和教育方式上的薄弱。
  
  一、高一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一新生刚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初中班级生活还有明显的印象,而同时,已经开始的高中生活又极为重视理性思维的培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这种转型是急迫的。高一新生的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心理承受和调适能力也比较差。面对这样急迫的角色转变,学生往往会显得不知所措,再加上一些来自家长和同学的压力,就会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首先,转型时期的角色转换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重点高中,这种压力更为明显。其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所形成的学习压力。高中教学着眼于能力和思维的培养,课堂信息量大,相对于初中教学的小容量、重识记而言,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学生对高考的假想压力。一进入高中,来自各方面的高考信息纷至沓来,从而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慌感和压抑感。
  其次,高一新生自我身心发展所产生的心理困惑。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已开始认识和思考自身的存在价值。如果在新的班级里没有被老师委以重任就会产生失落感,进而淡漠集体观念,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挫折感。另外,高中生在生理上的发展,特别是性的成熟也会使学生产生一些男女同学交往的困惑。
  另外,高一新生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比如旧有习惯的调适和人际关系的压力问题,角色定位问题等等。有一位同学在周记里这样写道:“现在的班级里已没有熟悉的笑脸,每个人都戴着伪善的面具,即使是初中同学也都对你保持戒心,高中的竞争太可怕了!真想再回到从前!”另外,高一新生还要面对老师对自己的重新定位,家庭的过重期盼等现实压力,这就使得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原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弊端
  
  素质教育已在各基层中学广泛开展。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这种薄弱有投入的问题,更有观念上的问题。
  过去,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一种单向平面的教育模式。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学生的错误行为以后,找学生个别交谈甚至是公开批评,严重的就让学生通知家长,然后班主任又会借教育学生之机,把家长也教育一通。难怪有一位家长曾有这样的感慨:进入孩子班主任的办公室,感觉是自己犯了错误,而且罪责比孩子的还要大,孩子犯错误,家长挨批评。应该说,这样一种单向平面的心理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与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存在诸多弊端。
  首先,这种模式具有严重的滞后性。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一般要等到学生不健康心理外显为错误行为之后才开始。换句话说,这种教育只是一中补救措施,在教育活动开始之际,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存在并发展到一定程度了,而错误也已铸成。
  其次,这种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处于极其被动的位置。班主任要等到错误行为发生之后才主动去找学生、找家长,这种主动是消极的,而消极的主动正是最大的被动;家长不主动与班主任沟通,要等到学生通知才来见班主任,同样是被动的;有的家长从学校回去以后,往往会借用棍棒传达班主任的意见,结果会加深学生与班主任的隔阂,从而使班主任处于更被动的位置。
  另外,这种模式本身是单向的、平面的,与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不相吻合。在该模式中班主任处于原始动力缘地位,只有他才能启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器。这样在无形之中就压制了学生和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模式的背后实际上强调的就是一个“管”字,班主任对学生是“管”,家长对学生也是“管”,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管到一切为考试上来。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思想在教育方式上特别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是“管家婆”,而要把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上来,把精力放到教科研一体化上来。所以,这样一种单向平面的心理教育模式是违背素质教育思想的,它不符合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实际。因此,一定要对它进行变革,而且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
  
  三、创建双向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必须在科学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依据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的实际来进行。素质教育思想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它要求在改革和建构的过程中高扬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家长和学校的辅助作用,使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乃至社会共同形成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在新生班级中的工作实践,提出一些设想,以求教各位教育界同仁。
  旧有模式滞后性和被动性的弊端主要是源于该模式的单向性。它压抑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主动性,所以,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就必须变单向沟通为双向互动(见图1)。
  
  该模式的基本运行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班主任主动去关心学生,联络家长。首先在班主任和家长之间进行互动,以形成一种教育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但这里的教育合力,其作用方式绝不是单纯的管,而是重在引导和关心;在内容上则是以对健康心理的期盼和赏识为主。第二层面是班主任和家长通过对学生的关心和理解,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向他们讲述。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和家长再及时交换各自获得的信息,共同分析之后,形成一致的处理意见再回到第一层面,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去教育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作用-反馈-再作用”的良性循环。在这个双向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我们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第一,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要转变单纯的以学习为重的观念,坚持做人和学习并重,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方式方法上,要变单纯的纪律约束为鼓励、引导加宽容的赏识教育,变单纯的言教为重身教、轻言教,班主任坚持以身作则。比如,班上有一位同学非常聪明,他一人参加两项奥赛辅导,但纪律性特别差。对他,我就采用了赏识教育的方法。有一次,我发现课间操时,他从教室后面主动跑到前门关掉风扇和电灯。于是我就抓住这一点,在班会上大加赞扬,并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结果他很感动,同学们也对他多了一层好感。后来发现,他对班级事务更主动、更积极了,而且纪律性也明显增强。要想在师生互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还必须克服旧模式中的滞后性,变补救型教育为预测型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超前性。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但由于新生班级师生接触时间不长,所以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我在接班之初就搞了两次心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的是谭顶良著《学习风格论》中的性格测量表和学习风格测量表)。同时,我还设立了班主任信箱,并要求学生写周记,借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但是,学生的第一次周记写得很差,有一位同学第一句话就是“周记是写给老师的,日记是留给自己的”,而且大多数同学只有几行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他们对班主任有一种戒备心理,在心理上不信任班主任。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建立信任开始。于是,我就以此为契机,精心阅读了每一位同学的周记,并根据其档案材料和自己的观察,在每一位同学的周记本上与他进行了坦诚的书面交流,最少的二百来字,最多的近千字,并署上名字和时间。结果反响强烈!第二次周记就出现了极大反差,只有极少数同学周记比较简单,绝大多数都开始谈及自己在班级里感受到的压力,学习上的困难以及家庭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这样,我就能通过周记了解到班级学生的一些基本心理动向,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总之,要想在师生互动中很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建立彼此信任的情感基础,注重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只有你爱学生、信任学生,坦诚地对待学生,才可能会使学生信任你,自愿并乐意跟你讲他的心事,这也是双向互动的一个重要前提。
  第二,正确处理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在观念上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单向为双向互动。班主任不要等到出现了问题再让学生通知家长,而是要主动去找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学生的性格,家访就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在内容上,尤其要重视与家长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交流,不要局限于一件事情或一个问题。因为家长一般都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理论的培训,所以 班主任有义务与家长先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达成共识,即要变“管”为关心,变责骂为赏识、鼓励,给学生创造一个心理成长的情感环境。
  第三,重视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重新定位家长与学生的关系。帕金斯认为,家庭是“制造人格的工厂”①。所以,家庭环境好坏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尤为重要。作为家庭的主导,父母的行为和情绪直接影响家庭氛围,进而感染学生。民主宽容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培养孩子愉快稳定的健康心理;专制型家庭环境则会使孩子缺乏自信心且心理不稳定;而溺爱型家庭则会使孩子养成自私、依赖的不良心理品质。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关心孩子的生活,但家长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必须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与班主任形成教育合力。对高一新生,父母尤其要从行动上为学生释放压力。可以在周末陪孩子出去散散心,尽量少让孩子参加各种学习辅导班。另一方面,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建设,特别是要创设友爱宽容的家庭情绪氛围。
  
  四、双向互动基础上的
  
  主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应该说,图1的双向互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有模式滞后、被动的缺陷,突出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要有超前性和主动性,能够对学生心理动向进行预测,从而防患于未然。也就是说,它集中解决的是怎样超前发现心理问题和预防心理问题,而对如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则没有说明。可见,单纯的这个双向互动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事实上,这种双向互动模式也只是我所设想模式的一个基础,完整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是双向互动基础上的立体化建构(见图2)。
  
  这个模式的关键在于形成一种以班级为核心,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导,以全体学生为主体,以家长集体为辅助的教育合力。它的基础就是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组织)和家长(会)之间的双向互动所形成的一个具有预测和预防作用的操作平面。而班级作为这个模式的核心,它与各个环节之间也同样是双向互动的,并且将各个环节融为一体。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班级环境,特别是班级情绪气氛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班级情绪气氛包括班风和学风。班风是班主任人格魅力和性格特征的体现,而学风则是任课教师治学态度的反映。所以,要创设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班级情绪气氛,必须先形成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教育合力,使班风和学风有机统一,并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之中。其指导理论就是心理学中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运用教师的期待来促使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体到操作层面上就是: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赏识教育原则,注重教师对学生的“他暗示”作用,及时传递教师对学生健康心理的期待信息,如给予学生更多的注意、鼓励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行为示范教育,也就是要重身教、轻言教。
  学生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他们既是受动者,也是施动者。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对个人进行工作最实际的方式是将个人保留在集体中。”② 培养学生个人的健康心理与创设一个完整的、健康的集体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教育个人是为了影响集体,而培养集体也最终是为了教育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语言上和行为上的教育,而且也是一种环境教育、过程教育。在操作意义上就是让学生在建设良好班级环境的过程中自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健全班级组织,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走民主化、生活化和活动化的道路。所谓民主化,就是指在班级管理中尽量使每位同学的被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实行班级工作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从而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民主气氛。例如,班级学生干部实行工作隔周汇报制,使学生干部的工作处于同学们的公开监督之下,有没有成绩一目了然。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锻炼了学生干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民主意识。所谓生活化,就是由于高中生自我意识相对增强,自我体验的欲望比较强烈,所以就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进行自我体验,学会自我调适和自我发展。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学军、学农、学工和学商活动。所谓活动化,就是通过各种班级活动,使学生学会合作,并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活动在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活动是生命的本源意义之一,生动的人格必然属于全面活动着的个体”③。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必然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因此,一个良好班级环境的形成必然要借助于班级的活动,学生的健康心理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形成和发展,而学生是班级活动的主体,所以他们也必然成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家长对班级心理健康起着重要辅助作用。这种作用集中体现为家长对班级活动和班级管理的支持。具体说来:第一,家长要转变单纯以学习为重的观念,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班级工作和班级活动,坚持成绩与能力、智力发展与心理健康并重。第二,在教育方式上,要变单纯的管为多方面多层次的关心体谅,特别是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动向,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家庭生活之中,重视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三,家长也要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从而与教师和其他家长共同形成一种教育合力。比如,我们举办了家长学校,让家长之间有定期交流的机会;在母亲节邀请家长来一起联欢,谈亲情,叙家常,在点滴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建立这种互动式立体化模式是中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产物。它是对素质教育思想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一种贯彻,集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结合,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素质的教育宗旨。
  
  注释
  ①②董奇:《开发人生――心理发展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0,219页
  ③辜伟节:《中学生班集体建设与活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作者单位 南京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潘静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