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用“假说――演绎”进行科学探究 孟德尔假说演绎
 

用“假说――演绎”进行科学探究 孟德尔假说演绎

发布时间:2019-01-26 04:12:38 影响了: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在科学探究性学习中要领悟“假说――演绎”等研究方法,教材也多处让学生沿着科学发现过程,应用“假说――演绎”的实验方法尝试对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和论证,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安排学生尝试应用“假说――演绎”的实验方法来学习相关知识。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应用“假说――演绎”进行科学探究谈几点体会。
  一、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假说――演绎”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检验。问题要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再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最后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例如,在学习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盖上课本,通过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学会简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尝试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尝试应用“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对孟德尔的遗传实验进行如下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中逐步解决教学难点。
  1.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教师展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不管正交还是反交,子一代都为高茎,子二代收获1064株高茎和矮茎植株。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能够归纳出:“子一代都是显性性状(高茎),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高茎、矮茎)”。有的学生也提出:“为什么子一代都是显性性状,子二代又出现性状分离呢?”,“这里面蕴涵着什么规律呢?”。学生按照常规的研究方法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当学生陷入迷茫时,教师提醒学生研究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不能只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上,应该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在教师的引导下,沉寂的教室又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试探性的问:“1064株植株中高茎和矮茎各有几株?”,教师适时地将787株高茎,277株矮茎的数据展示给学生。学生用数学方法对子二代高茎、矮茎豌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高茎是矮茎的2.84倍,由于两者没有体现出整倍关系,因此学生没有太在意。教师将孟德尔对豌豆的其他6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结果和数据展示给学生,学生对数据处理后发现子二代豌豆的显性性状均约为隐性性状的3倍,即子二代出现的性状分离比约为3:1,“出现这种现象是偶然的吗?”学生有进一步探究遗传规律的冲动。
  2.尝试提出假说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应用统计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提出较为合理的问题,接着学生要尝试提出假说来解释提出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假说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D表示),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d母表示)”。当学生用自己所作的假说来解释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时,面临新的难题,即高茎和矮茎的豌豆怎么结合才能形成子一代豌豆呢?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首先豌豆会形成生殖细胞(雌配子、雄配子),其次雌雄配子要经过受精作用才能产生下一代。根据这些提示,学生重新用图解对实验进行推导,学生发现亲代高茎(D)、矮茎(d)与子一代(Dd)的基因型不一致,前者是单个字母,后者是成对的。此时学生提出新的问题:①豌豆体细胞中的基因是单个存在呢?还是成对存在?②子一代豌豆产生生殖细胞时,成对基因的行为怎样?前面提出的假说无法解释这两个问题,学生明确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增设假说。经过不懈的努力,学生增设“豌豆体细胞中的基因成对存在,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这样,学生提出的假说就能够很好地解释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3.演绎推理
  由于提出的假说能够圆满地解释已观测到的豌豆杂交实验,学生兴奋异常,他们认为提出的假说是正确的,开始尝试归纳遗传规律。
  这时教师有必要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学生肯定的同时提出:“提出的假说除了能解释已有的实验,还能解释同类的其它实验吗?如果能,才说明提出的假说具有普遍性”。学生进入新一轮探究,创设新的杂交组合,并尝试用提出的假说进行预测推理。经过讨论,学生认为用子一代高茎(Dd)与矮茎(dd)杂交最简便,这个实验的预测结果与教师展示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相吻合。
  学生沿着科学探究的过程,尝试应用“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不仅体验科学探究获得成功的快乐,而且也深刻领悟了科学探究的艰辛,逐步树立科学探究精神。
  二、训练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用“假说――演绎”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例如,学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展示摩尔根的“红眼(雌)�白眼(雄)”果蝇杂交实验,以及性染色体(如X、Y)的知识,能初步判定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与性别有关,并提出“果蝇控制眼色的基因为什么与眼色有关呢?”的问题。学生按照自身的知识经验,提出“控制红眼(用A字母表示)、白眼(用a字母表示)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Y)上”的假说,那么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红眼雌果蝇(XAXA)白眼雄果蝇(XaYa),子一代全为红眼果蝇(XAXa、XAYa),子二代3/4红眼雌果蝇和雄果蝇(XAXA、XAXa、XAYa)、1/4白眼雄果蝇(XaYa),很好地解释观察到的遗传现象。接着学生用自己提出的假说对测交实验进行演绎推理,不管选用子一代红眼雌果蝇(XAXa)与白眼雄果蝇(XaYa)交配,还是用子一代红眼雄果蝇(XAYa)白眼雌果蝇(XaXa)交配,其预测结果均与教师展示的摩尔根的果蝇测交实验结果相符。学生提出的假说和实验预测完全出乎教师的预料,但学生的假说合情合理,演绎推理也很严密,身为教师看到学生有这样的思维感到很欣慰。
  最后,教师展示摩尔根的关键实验:“白眼雌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交配,子一代雌果蝇全为红眼果蝇,雄果蝇全为白眼。”学生尝试用自己提出的假说进行推导,白眼雌果蝇(XaXa)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XAYA)交配,子一代全为红眼。学生发现提出的假说无法解释摩尔根的所有实验,说明自己提出的假说不具有普遍性,要进行修正。这样,整堂课以“假说――演绎”的方式进行教学,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让学生主动生成知识
  教师以“假说――演绎”的基本过程来组织教学,学生能够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逻辑推理和科学论证,进而领悟“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在不断尝试提出假说和演绎推理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事物的本质,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改变以往纯粹识记课本的学习方式。
  例如,学习“赤霉素的发现”知识时,教师有意安排学生用“假说――演绎”的方法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根据教师展示的实验现象,学生很顺利地提出问题,提出假说和完成演绎推理过程。有一个学生的演绎推理是这样:“将健康的水稻幼苗平均A、B两组,A组喷施培养过赤霉菌的培养基滤液,B组喷施等量的清水,培养一段时间后,A组幼苗会出现疯长,B组幼苗正常生长”。教师让学生思考:①有没有必要设置对照实验?②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弄明白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培养基对幼苗的作用,那么对照组应该喷施等量的未培养过赤霉菌的培养液,不能用清水。这样学生始终是知识生成的主体,教师只起着适当的指导作用,不管能力高低,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程按照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尝试提出假说,并进行演绎推理,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至关重要。学生学习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后,深刻领会了孟德尔超乎常人的思维方式和独到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他们深深地感觉到能提出孟德尔假说中的一项,都是伟大的,孟德尔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通过8年锲而不舍的追求换来的。当自己的伟大发现公布于众,没有受到世人的推崇时,他依然潜心钻研遗传学,这就是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摩尔根用科学说话,勇于自我否定的精神,也激励着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
  (责任编辑:陈欣)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