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农村学生养成教育策略探究] 产品策略分析是什么
 

[农村学生养成教育策略探究] 产品策略分析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1-27 03:44:18 影响了:

     一、农村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位哲学家说过“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定的命运。”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然而当前,社会行为方式的非规范性和不良风气严重影响到广大的未成年人,使得许多学生不管是道德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都出现许多偏差,使得人们普遍感叹:现在的学生恶习越来越多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了!
  当前广大农村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野性十足、不守纪律、散漫随意、讲粗话、打架斗殴、缺乏礼貌、不受约束。
  2.小学不良习惯的延续如随口说粗话、大声喊叫、动手动脚等,虽然经过老师提出要求,知道必须遵守行为规范,但由于旧习惯的影响,许多不良行为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
  3.是非观念模糊。例如把遵守纪律看成是软弱怯懦,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与老师公然对抗、损坏公共财物、冒险、危险行为看成是英雄行为,把帮助同学打架看作是“行侠仗义”,对同伴好友的违纪行为不加劝阻而提供方便掩盖。
  4.任性执拗、自私自利。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滋长了孩子任意妄为的脾气。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外出吃亏,唆使孩子骂人打人,使孩子变得野蛮。
  5.逆反心理、明知故犯。这种情况在初中生身上却表现明显。这类学生熟悉纪律要求,也知道这些要求合理正确,但他们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很反感,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吹毛求疵,从而抱着对抗的情绪。例如乱仍垃圾、自习课交头接耳、校内骑车等。
  6.品质不良,出现违法苗头的严重不良行为。盗窃、敲诈、勒索、打架斗殴、吸烟、喝酒、迷恋网吧、夜不归宿等行为,如不及时接受教育和悔改,其发展前途很可能会走向犯罪。目前,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农村学生行为习惯不良的原因
  
  当前农村学生在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上的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不良习惯是各种社会问题、社会不良习性对学生、校园影响的结果。
  2.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使得多年来学校只强调文化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的培养,把重点放在“把书读好”而非“把人做好”,致使学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行为习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3.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的溺爱或不当教育,使得子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为所欲为。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落差,不健全的亲情,对其学习、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许多不良行为得不到家庭纠正。更值得忧虑的是,相当部分农村家长由于素质原因用错误的思想来引导子女,许多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其父母影响的结果。
  4.社会保护不到位,黑网吧、游戏机室、不良书刊影碟片随处可见。针对学生的抢劫、收保护费等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也必然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带来影响。
  
  三、农村学生养成教育的策略
  
  中学阶段是幼儿期之后又一个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作为学校,要有推进养成教育的紧迫感。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教育,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标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目的――形成良好习惯。”作为学校,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激情明理――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愿。所谓激情明理,就是让同学们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通过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进行内在激励。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们把九月份定为常规教育月,组织入校新生系统地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其他年级重温常规的内容,结合内容自查问题,制定措施,巩固成果。让同学们心中有规范,然后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理解规范,接受规范避免抵触情绪,如召开主题班会,中学生一日常规知识竞赛等。
  2.行有所依――建立一整套科学、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制定具体、可操作性强、合乎本校实际的行为规范,是养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我们依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一日常规》和《中学生守则》,制定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要求:《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升降国旗的暂行规定》、《违纪学生处罚决定》、《校园卫生管理制度》、《自行车管理规定》等等,使同学们无论走到哪,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规范约束大家的行为,学生行为都有所依。由于规范具体明确,所以既便于执行,又便于检查。
  3.养成靠督促――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同学们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施以必要的外力是十分必要的。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我校建立了“教导处一班主任一团委会学生会一班干部一学生”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层层检查,逐级落实。教导处每天提前半小时上岗巡查学生的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值勤学生干部早、中、晚上岗执勤,课间在校园巡视,检查学生的违纪现象及课间操的质量。团委会负责检查楼道,教室、卫生区、花圃、草皮等卫生情况,以及课间纪律,自行车摆放等,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我校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督促,做到“严、细、精、实、恒”,其中“恒”字规范的贯彻,是提高学生遵守规范自觉性的有力保障。
  4.奖优促差――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我校实行量化管理,学生习常的行为表现与对学生的评价,班集体评价,班主任评价挂钩,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我们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奖励优秀个人、集体,激励后进。如利用“浔阳之声”广播,校园橱窗展览等宣传介绍养成教育中涌现的先进人物。每年评选市县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等,使学生有榜样,有努力方向,同时激发集体荣誉感,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也使落后者有了压力,变压力为动力,迎头赶上。
  5.把养成教育与中华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中华传统美德侧重培养良好习惯,通过行为习惯的养成来凸显传统美德的教育。有专家建议,在中小学养成教育课和养成教育活动中,融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赋予他们新的时代内涵。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需要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6.反复训练。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某一个不良习惯的矫正需要一个长期的反复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都需要进行长期工作,反复地训练。”学生不良习惯的克服,有一个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会交替出现、此消彼长的反复期,因此要有一个长期的反复训练的过程。
  7.加强对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培训与指导,让其在具体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细化操作,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如榜样示范法、行为契约法、层次目标法、情绪疏导法、突破法。针对具体学生个例,依据不同个性,灵活采用组合的方法,各老师、部门形成合力,疏堵结合,力争矫正效果最大化。
  8.加强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建设。利用学生群众性团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营造一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自我教育、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自觉遵守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校园的学风、教风和校风等校园精神,是对学生春风化雨般的熏陶,对学生有无形的感召力。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能使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修养和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的基础文明教育和养成教育。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