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美育方法谈]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美育方法谈]

发布时间:2019-01-27 03:57:20 影响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考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是融科学、文字、艺术于一体的一门课程,它能够以独特的形式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激情导入 感知美
  
  审美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是尊重感情自由,寻求情感沟通的生命哲学,它贯穿于人整个生命的始终。在语文教学中,其审美对象主要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以及课堂教学艺术化过程所体现出来的美。而语文教材中的美,是通过课文中所展现的人物、事物、景物、场面、环境等具体可感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首先必须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来进行,如:于漪老师的课,在课前导入方面独具特色。课前导语的设置能适时把握,激情导入,颇具艺术性。她在教《春》这篇课文时,导语这样设计“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会感到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内心充满着无比喜悦。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回忆一下,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呢?(生背诵)苏舜卿在《淮中晚泊》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诵)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呢?(生背诵)同学们情绪高涨。教师还特意点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妙用。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它往往是选取少许景物从某一角度来写春的,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用生花妙笔来描绘春天的”。这段导语从春的形象引入,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在展现春的意境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情趣,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品味语言 鉴赏美
  
  语言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人际交流的工具,是文学表达的重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形象鲜明,生动流畅,妙趣横生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有意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广泛参与。通过老师范读,学生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通过品味语言,感受美的存在,美的形象,那么在对语文教材进行解读时,怎样品味语言,鉴赏美呢?首先品味语言的形象美。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春天的花色、花香、花的甜味,春的浪漫随想,春的生机盎然,一幅美丽的春景图,通过反复诵读,形象跃然纸上。其次分析语言的生动美。语言的生动美主要体现在字、词的提炼和选用上。鲁迅小说《药》一文中,描写刽子手康大叔把人血馒头给老栓时,嚷道:“怕什么?怎么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作者连用了“抢”、“扯”、“裹”、“塞”、“抓”、“捏”六个动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刽子手的凶残、贪婪、爱钱如命的丑恶形象和粗野残暴的性格特征。再次,体会语言的音乐美。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四字一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把曹操欲剿平战乱,建功立业,招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古朴率真表现出来,这样学生能在明快的节奏感中体会语言的音乐美,更好地理解曹操横槊赋诗的原因。最后,感知语言的情感美。如学习宋词《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在学习这首词时,要向学生展示课文的背景,描绘扬州失陷前的不同景色:“扬州是长江北岸一座美丽的文化古都,以盛产红芍药而闻名天下。城内碧水环绕,有二十四桥,佳景横卧水上,桥畔芍影迭香,水边青楼笙歌不绝。自金兵南侵后,城池废毁,花木摧折。郊外,野草在冰雪下瑟瑟发抖,城中,寒水凝噎,再也听不到往日的欢歌笑语,偶尔从城楼上传来的悲鸣的号角声回荡在无边暮色里,仿佛在倾诉亡国的哀痛。”通过描述就可以品味诗词凝练、跳跃的语言中表达的情感,从含蓄蕴藉、气韵生动的文句中受到深深的感染和陶冶,自觉不自觉地增强了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
  
  三、感悟情境 创造美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体验和感受。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他十分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借助语文教材中美的内容和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学生能够“瞻言而见貌”在联想和想象中再现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这样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生活图景,活动着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能够强烈地打动学生,激起他们的情感活动,学生便情不自禁地用全身心去体验玩味作品的一切,以至于把自己融化到作品中去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忧同乐,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要实现“共鸣”、“共振”,教师就要发挥教学艺术的作用,使教师情、文章情、学生情三者融为一体,和谐一致,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教学境界。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幽僻的荷塘上的月色和淡淡月色下的荷塘,缕缕的荷香,颤颤的荷波,脉脉的流水,郁郁的树木,呱呱的哇声。作者为什么要把荷塘写得这样美?为什么要“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教师此时应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因为“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明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不愿与反动派同流合污,心情矛盾,心境不宁,想逃避,又逃避不了,才交织了这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忧伤,创造了天人合一的优美境界,通过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情与作者情达到和谐统一,产生审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为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独特敏锐的眼光观察生活,触摸社会,感悟美进而创造美作了很好的铺垫。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审美教育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文学作品中令人陶醉的自然美,感人至深的社会美,形式多样的艺术美展示给学生,并借助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运用语文教学特有的符号、语言、技巧和风格创造教育情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培养人的审美观、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人格,完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这样审美教育就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像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王忠,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