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校本课程实施策略【校本课程评价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校本课程实施策略【校本课程评价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发布时间:2019-02-04 04:03:37 影响了:

  一、 校本课程评价的内涵   在课程评价方面,国内外已有较为权威的界定。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课程评价之父”――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认为,课程评价过程在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1]。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张华等学者认为,课程评价是根据某种标准,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计划、活动及其结果等进行描述的过程[2]。国内专家也对校本课程评价作出了自己的界定,如江苏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孟宪平认为,校本课程评价是校长和教师对本校开发的课程进行质量分析和监控的过程,也是学校对校本课程进行跟踪管理的过程。综上所述,校本课程评价是指由学校自主进行的旨在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发展性评价,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具有多元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评价的结果将直接体现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校本课程评价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1.以学校为主体各类人员广泛参与的自我评价
  评价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理所当然是课程评价的主体,有责任制定配套的评价方案,组织实施评价。以学校为评价主体,使评价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评价完后可直接诊断、改进课程,具有较高的效率和针对性。评价主体除了学校的管理者之外,还应包括教师、学生、社区有关人员、家长等的参与,形成一个由与校本课程有关的各类人员广泛参与的评价主体网络。他们均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相关人员,对此有较深的了解和体会,具有较大的发言权。通过各相关人员的集思广益,可从各种角度完善校本课程。
  2.以促进校本课程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性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也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区别于选拔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更注重诊断、激励和发展。校本课程评价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尊严和感受,注重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发展性评价在学生评价上,注重将评价结果恰当地、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从而对自身有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并以此为依据,完善自身的不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教师评价上,可以使教师看到课程自身的缺陷,激发教师继续改进和完善的欲望,从而使教师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得到拓宽,能力得到加强,综合素质也随之提高。在校本课程自身的评价上,强调以改进为本,建立促进校本课程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
  3.贯穿于课程开发始终的全程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包括环境与需求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各个开发阶段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循环反复、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通过评价来不断完善、修订。具体来说,校本课程评价应包括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和校本课程效果的评价两部分。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包括对学校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评价。校本课程效果评价主要是指校本课程实施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影响。评价不是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终结,而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步骤进行价值判断,从而进行理性决策的过程。
  4.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多样化评价方式
  校本课程评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学生在学习课程中身心的发展,更注重教师在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中专业素质的提升。在评价学生时,要注意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和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不能以划一的标准去评价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的个体,要针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进行评价。另外,校本课程的实施除了本校的教职员工外,还可以是校外的专业人员和社区有关人员等。因此,校本课程评价不可能只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必然会因课程内容、实施方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 校本课程评价的实施策略
  1.多方参与,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要改变过去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状况,实现课程评价的民主化、多样化。校本课程评价是一个民主开放的信息流动的过程,在多元主体的多方面参与下,实现信息的有效流动。教师和学生作为校本课程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成为课程评价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课程评价专家则是掌握校本课程评价理论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可以为学校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学生家长、社区代表也要参与校本课程的评价,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的教育需求与期望可以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各相关人员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主动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自觉改进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实现自我发展。
  2.以人为本,制定一体化的评价标准
  科学的校本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坚持设计合理,实施到位,以人为本,旨在发展的一体化原则。校本课程评价标准的一体化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从纵向上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阶段,必须首先进行相应的背景性评价。在校本课程的实施阶段,必须进行同步的质量监督性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评价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结果性评价,结果性评价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所进行的判断。从横向上看,课程开发的每个阶段又要制定多个层次的评价标准。比如说,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中可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知识与技能、中间层――过程与方法、最高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分为知识、方法、情感三个层面。因此,学生学业评价内容不仅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的评价,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努力做到评价内容的全面化、层次化和一体化。由于学生个体存在显著差异,评价的标准必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应拘泥于单一尺度,力求构建一体化的评价标准。
  3.灵活多变,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校本课程评价涵盖的内容颇为丰富。从纵向上看,主要是指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各个阶段的评价。从横向上来说,包括对课程方案本身的评价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以及学生学业成就评定。正是由于校本课程评价内容的广泛化、多元化,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在进行背景评价时可以采用系统分析、调查、访谈、座谈、诊断性测验、文献法等方法。在进行过程评价时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故事评价、个案评价、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等。在进行成果评价的具体操作时,可以借鉴档案袋评价、实作评价、测验法、问卷法、观察与访谈、360度评价法等方法。
  4.积极对待,认同多样化的评价结果
  校本课程的评价以改善校本课程质量为目的,是一种重视课程开发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不同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法,必然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并且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结果。而且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能力、性格、倾向、兴趣、需要及家庭环境,评价的结果也必然会多样化。但是,这种多元性的结果正是校本课程所追求的,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我们理应接受评价结果的多样化。只有积极对待不同的结果,才能使校本课程体现其本质内涵,即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而设计的理念,更好地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只有积极对待评价的结果,才能为学生与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全面而详尽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拉尔夫・泰勒.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钟启泉,傅道春,杨明全,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付一静)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