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雨霖铃_以《雨霖铃》为例谈古典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雨霖铃_以《雨霖铃》为例谈古典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6:59 影响了:

  【摘 要】古典诗词含蓄的抒情传统、凝练的语言特点为“文本细读”批评方法的运用提供良好的空间。古典诗词教学必须从文本语言出发,让学生与文本语言展开对话,带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层,这是古典诗词真正有效解读的最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古典诗词 文本细读 走进文本 有效解读
  
  一、“找诗眼→寻意象(典故)→探意境”法
  1.找诗眼。古典诗词倾诉的情感概括起来不外乎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等,而这些情感的宣泄有时会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是某一个字上,这个“一句”、“一字”即为整首诗词的“诗眼”,它能揭示反映作品主旨。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筛选出这些“诗眼”,将有助于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和诗词的主旨,实际上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意脉,这样就不至于把古典诗词的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能给学生较为整体的审美印象。读《雨霖铃》,找到“多情自古伤离别”这个“诗眼”,就可以明确本词抒发了恋人之间因离别而感伤的情怀,整篇词必然是围绕这一情感进行意象的选择的。由此可见“抓诗眼”的重要意义。
  2.寻意象(典故)。通过“诗眼”的找寻,大致了解诗词的情感基调之后,第二步就是要寻找诗词的意象。因为古典诗词往往是靠意象来表情达意的。一般情况,意象的情感色彩是一致的,如《雨霖铃》要表达离别的伤悲,上片撷取了“寒蝉”、“长亭”、“骤雨”、“晚”、“兰舟”、“千里烟波”、“暮霭”、“楚天”等冷色调的意象刻画了离别时分凄凉、感伤、迷惘的典型环境,紧扣了“诗眼”中的“伤离别”。但也有意象的色彩基调与所要抒发的情感相反的,这种情况往往是一种反衬,一倍增其哀或乐。此外,有一些诗歌语言中往往融入了典故,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诗句时,要让学生关注典故,调动知识积累,进行理解,这样有利于了解诗人深沉而丰厚的旨意。
  3.探意境。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而意象则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实在的细小单位。《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杨柳、晓风和残月是表达依恋、凄恻和诀别之情的三个极富表现力的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哀婉动人的意境:一兰舟已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不令他柔情绵绵、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更凉,不但不能借酒销愁,反而让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情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当我们把握了一首诗词的意境基本可说是读懂了这首诗词了。
  二、“细诵读→善想象→巧鉴赏”法
  1.细诵读。文本细读,“读”为先,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典诗词为抒情类文本,尤其需要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让学生不断地诵读,在声音的节奏和抑扬起伏中感受诗人的情怀。从更高的要求看,教师要引领学生做到熟读、美读、心读。当学生在读《雨霖铃》时,开篇全是仄声调结音,押的是开口度很小的“i”,就给人一种幽咽压抑之感,恰好跟诗人要传达的离别时分的感伤相契合。借用王尚文老师的话说,文本细读就是要“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声响就是来自于文本的呐喊,让学生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直接感受诗人的爱恨情仇,就是还原诗人心声,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的最便捷途径。
  2.善想象。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学生置身诗境,经过细致诵读对诗词有了大致的把握之后,通过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和跳跃,还原诗词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雨霖铃》要体会诗人想象的意境之美和离情之苦,不妨让学生对“杨柳岸、晓风残月”展开合理的想象。有学生这样描述道:“深秋晓寒,江风袭人,诗人睁开迷蒙的双眼,只见一轮残月孤零零地挂在微明的西天;江边垂柳摇曳,像在诉说无边的离情之苦;江上孤舟自横,恋人不再斯人独憔悴。”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主动走进了文本深处,才能创造性地建构起文本意义。
  3.多鉴赏。鉴赏是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深化和提高,前面的诵读和想象还都属于诗歌的理解层面,只是让学生大致读懂诗歌的意思,只有鉴别和欣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才可以领悟诗歌的最高境界,这就需要教师切实利用好教材中经典的古典诗词,在教学的过程中提炼出鉴赏诗词的方法。比如,教学生读题目了解古典诗词的内容或情感;抓关键字词理解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妙;析艺术手法品味古典诗词表情达意的魅力等,让学生深入、品味文本,获得独特的美感和体验,从而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如鉴赏《雨霖铃》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首先要求学生思考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再追问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启发学生规范鉴赏。
  三、“细咀嚼→多比较→勤点评”法
  1.细咀嚼。古典诗词语言含蓄蕴藉,留有大量的空白和跳跃,也常常出于音韵或是修辞的需要颠倒语序,所以教学时首先要对古典诗词的语言多加推敲,仔细咀嚼。读解古典诗词当从细微处把玩,如一个虚词、一个叠词、一个意象、一个细节等,往往有着丰富的语言表现力,这就需要教师有捕捉意识和把玩能力。如《雨铃霖》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这一细节。男女主人公紧握住对方的手,四目相对,泪眼婆娑,千言万语堵在心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静态的画面一下子具有了生动的活力,在这种相对无言的静默中,离别的惆怅却似阴霾一样,从一双有情人的心间弥漫开去,遮蔽了整个世界,此一去,天涯相隔,前路迷茫,愁云惨淡,怎一个相思了得啊!正是这种最具生活意味的细节的选取,才使词作有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内涵,深深地震撼读者的心灵。
  2.巧比较。比较是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一条简捷的通道。教学《雨霖铃》,可将课文与未定稿进行比较细读。其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定稿前为“执手相看泪眼,有千语叮咛”,通过比较,学生理解了未定稿的“千语叮咛”太直白了,仿佛是父母的临行嘱咐,缺少意味,很难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而课文“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表现的是恋人的离别,这是情到深处,大爱无声。在比较细读中,学生领悟了语言的优劣、情感的深沉。古典诗词文本细读的对比,还可以采用换字法,如让学生讨论把“晓风残月”换成“清风冷月”又会有什么表情效果。通过语言的比较,学生领略了古典诗词语言之美,提高了审美能力,切实培养了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勤评点。古典诗词的阅读要真正地让学生建构文本并达到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的能鉴赏评价文本,一个有效的策略是评点,即批评或批注,是读者对文本有了细致的阅读之后的所思、所感,用文字或符号将思考的结果或感悟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的一种方法。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直接写在书页上。如读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有学生点评道:“‘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情景。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是写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点评得可谓到位。
  以上所谈的三大文本细读的运用策略,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使用,在教学中一旦强化迁移,也就能让学生有效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切实感受古典诗词的意韵和情味了。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华茂外国语学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