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流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
 

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流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

发布时间:2019-02-05 04:03:14 影响了: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是选入中学课本里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这篇小说虽然情节跌宕,悬念叠生,但是从学生的感知理解方面来说并不困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实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我采用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来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理清课文中的人物关系,针对小说的精巧构思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这一教学重点,从情节入手,将文中的内容概括成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这样四幅场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用音乐将学生引入小说的情境之中,用旁白的形式简介背景,把学生带到19世纪的法国社会;再由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分角色表演,用生动、传神的肢体动作及语言来演绎这个发生在法国社会里的故事。学生在演绎“见于勒”这一情节时,教师提醒学生在塑造人物时要注意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表现,由此完成小说要素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这一要点,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快捷地了解人物,同时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品味其中的作用,与此同时,明确小说的主人公及线索人物。由于这是学生的亲自演绎,所以结论很容易得出: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线索人物――于勒和“我”。第一课时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不但详细深刻地了解了全文,而且在表演能力上得到了锻炼,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他们课堂思维及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二课时,在学生的思维、情趣都处在高峰期的状态时,教师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深入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一个阅读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再去品味作品的主题。教师不必讲解,学生即可完成。
  问题(1):菲利普夫妇为什么盼于勒?
  作为演员,观众不难得出结论是为了钱。
  问题(2):那么于勒是谁?他在哪儿?为什么不同菲利普一家一起生活呢?
  此问题又引导学生再次读书,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于勒是菲利普的弟弟,因为好吃懒做糟蹋钱而被兄嫂放逐到美洲,拉开序幕,故事层层深入。
  教师再设置问题(3):见到“朝思暮想”的于勒后,菲利普夫妇为什么大惊失色?在证实于勒身份,向船上打听的时候,为什么不直接问而要兜个圈子?证实后,为什么菲利普嘟囔“出大乱子了”?而菲利普夫人又是怎样变化的呢?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由此引发学生深入读书思考,挖掘作品的主题,深刻理解小说的内涵。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表现,不难看出菲利普夫妇二人见到的是“落魄”的于勒,从而造成他们的震惊、失措、难以至信到菲利普的失望、沮丧、害怕,他所期盼的发财梦成了泡影,盼望的金钱成了虚无。希望破灭后的恐惧,一切的一切,源于钱,钱没了当然出大乱子了。而菲利普夫人除了希望破灭后的害怕、恐惧、失望之外,更多了层恼羞成怒,以至于不能控制自己失落的情绪而侮辱谩骂于勒“这个贼”。
  在设计此问题的同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表演的情节通过连环画形式播放,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揣摩主题,同时找出先前自己表演中的不足,那么这些不足恰恰也正是人物性格最重要的体现,而得出夫妇二人的性格特点。那么造成他们这样性格的原因还是“钱”。
  问题(4):小说中的“我”是个线索人物,是于勒的亲侄子,他对于勒的态度为什么与父母的表现不同?可提问“我”的扮演者,自己揣摩完成,得出结论,师生讨论,共同完成。
  “我”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良性未泯的代表,是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反感和对于勒叔叔怀有深切同情的具有亲情的代表,是未被资本主义社会腐朽的金钱观所腐蚀的代表。
  小说的主题由此层层深入地得以展示,我们也可以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的目标: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观这一主题。
  然后通过四幅图,体会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学生感知、理解。
  最后设计两个想象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①假如于勒不是穷困的卖牡蛎的老人,而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那么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会是怎样的?
  ②假如“我”长大了,那么“我”对于勒叔叔的亲情是否还在呢?“我”有没有被当时的社会所感染呢?
  以上两个问题,可进一步挖掘主题,开拓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完成写作。
  最后,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设计,结束全篇。
  附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
  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观。
  (责编 闫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