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瓦埠湖洼地综合治理及农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_瓦埠湖
 

瓦埠湖洼地综合治理及农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_瓦埠湖

发布时间:2019-02-15 04:00:34 影响了:

  摘要通过分析寿县瓦埠湖洼地现状及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瓦埠湖洼地,必须采取统一管理、蓄泄兼治;蓄用并举、避灾保收;养种结合、等高利用;用保并重、分区开发的策略,同时对湖区农业结构调整技术方案作了详尽阐述。
  关键词瓦埠湖洼地;基本情况;主要问题;综合治理;农业结构调整;安徽寿县
  中图分类号S156.8;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256-03
  
  1基本情况
  
  瓦埠湖是淮河中游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属于淮河蓄洪区。流域面积4 200km2,跨六安、淮南2市,其中六安市寿县沿湖洼地及水面涉及14个乡镇、316个村,分别占全县的56%和50%;涉及的人口6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0.5%;耕地5.78万公顷,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8.6%。
  
  1.1范围和径流量
  瓦埠湖南北长约60.0km,东西宽(支湖)31.5km,湖宽最宽处6.0km,最窄处300.0m,全湖周长263.6km。来水面积4 196km2,地表径流深290~310mm,径流量平均约12亿立方米,流入湖内4亿立方米,加上淠史杭灌溉工程废弃水、地下回归水等约1亿立方米,入湖资源总量约5亿立方米,正常年景可利用的水约3.0~3.5亿立方米。
  
  1.2水位、库容与水面
  省定正常水位17.50m,多年平均17.99m,平均最高20.55m,平均最低16.54m;蓄洪最高水位达25.88m(1954年)。当水位17.5m、20.0m和23.0m时,则水面分别为1.27万公顷、2.4万公顷和4.47万公顷,蓄水量分别为1.62亿立方米、6.11亿立方米和15.44亿立方米。
  
  1.3洼地及低洼平原
  海拔18~20m之间洼地,分布于湖泊周围,面积73km2,地势平坦开阔,淹涝机率高;海拔20~23m之间,为沿湖低洼平原,面积126km2,地势低洼平坦,多为水田,淹涝机率30%。
  
  1.4水质与水体生物
  水深2.0~2.5m,深处4.5m。湖体水质总体较好,达到国家规定的地面水二级标准,但有一定污染,为中等偏下营养型湖泊。生物饵料比较丰富,浮游植物有7门50多种,含量191万个/L;浮游动物27种,含量309个/L。以现有饵类生物量计算,每年可生产各种鱼类1 320t。湖内鱼类70多种,野生水禽常见的有大雁、野鸭、天鹅、鸳鸯等,湖区有芦苇、荻柴、莲藕、红菱、茭白、芡实等,水生动植物资源较丰富。
  
  1.5气候资源
  湖区光能资源充沛,≥0℃期间,太阳辐射总量483.25 KJ/cm2;年平均气温14.9~15.3℃,由南向北递减,1月平均气温0.7℃,最低极值-24℃,7月平均气温27.9℃,最热极值40℃。湖区无霜期213.2d,最长236.0d。年平均降水量885.9 mm,南部略多,为912.3mm,但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很大。年降水量最大值1 276.6mm,为年最少降水量426.7mm的3倍多;降水多集中在6~7月,常引发湖水猛涨。
  
  2农业生产现状
  
  寿县瓦埠湖沿湖共有14个乡镇、316个村,17.1万户,64.8万人,耕地5.78万公顷。常年易受洪涝灾害的可耕地面积3.04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28万公顷,非耕地0.76万公顷;沿湖筑圩堤64座,保护圩内可耕地1.30万公顷)。海拔23m以下不保收面积2.4万公顷,其中海拔19m以上靠天收可耕地面积1.73万公顷;海拔19m以下可利用土地约0.67万公顷。沿湖主要种植方式为小麦、水稻轮作,或油菜、水稻轮作,坡地、旱地种植棉花、玉米、山芋、大豆等作物。
  水产养殖6 500hm2,年产水产品近2万吨,主要品种为鱼类、虾蟹、贝类。湖区牛饲养量1.97万头,生猪饲养量37.30万头,山羊饲养量10.80万只,家禽饲养量751.10万羽。肉类总产量2.3万吨,禽蛋总产量0.74万吨。沿湖林地9 445 hm2,其中用材林2 583hm2,防护林2 289hm2,经济林4 426 hm2,竹林147hm2,森林覆盖率18%。
  湖区2006年农业总产值240 1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585元,已达温饱水平,但沿湖村则属贫困地区,其中极端贫困的占有一定比重。
  
  3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内涝频繁
  瓦埠湖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湖区几乎年年内涝,1980~2007年23年中,13年大涝(水位超过或达到22m),8年中涝(水位超过20m),近年平均每年成灾面积达8 500hm2。部分乡村农业生产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沿湖群众丰年脱贫、灾年返贫现象严重,是寿县贫困人口集中区域。
  
  3.2产业结构不合理
  2006年湖区14个乡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总产值比值为62.59∶24.37∶9.65∶0.96∶2.43。湖区以种植业为主,畜牧、渔业发展滞后,属于对抗型生产模式,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
  
  3.3生态环境恶化
  据县志记载,瓦埠湖原来湖水清澈,水草丛生,栖鸟成群;现在虽然总体水质较好,但风大浪急,湖水浑浊,野禽稀少。据统计,沿湖几公顷、几十公顷的小型生产圩堤共159座,面积约8 000hm2;20m以上高程的圩口面积合计已达1.09万公顷,围垦后水位抬高0.52~0.75m。缺乏科学规划的围垦造田,使湖面水草及湖岸植被遭到破坏,部分湖岸遭受浪击不断塌陷,湖泊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入湖,造成湖床每40年抬高约60cm,湖水含沙量已大于350mg/kg。瓦埠湖原有湖鸟野禽品种很多,主要有白鹭、池鹭、小天鹅、绿地鸭、天鹅、鸳鸯等数10种,因无栖息之处,目前已很少见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虎纹蛙、红隼、小鸦鹃,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四声杜鹃、金腰燕等处于濒危状态。据调查,该湖区两栖爬行类动物由建国初期的22种减少到15种,兽类由12种减少到8种,鸟类由109种减少到96种。
  
  3.4水产资源枯竭
  由于水体生态条件不良,重捕轻养,捕捞强度过大,鱼类资源趋于小型化,成鱼产量逐年下降。近年来,银鱼平均年产量10t,比20世纪50年代平均产量100t下降10倍,河蚬资源由原来的1.0kg/m2下降到不足0.5kg/m2。
  
  4综合治理策略及农业结构调整技术方案
  
  4.1统一管理,蓄泄兼治
  瓦埠湖地跨六安、淮南2市,统一治理规划因行政区划分割而难以落实,如果寿县划归淮南,治理灾河、灾湖的任务就完全可以由淮南市统一部署,避免在资源利用上的掠夺、治理上的推诿、协调问题。统一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瓦埠湖水利、水运、水产、农牧、旅游、生态等多方面功能。
  4.1.1提高蓄水位,增强蓄水功能。治水是综合开发瓦埠湖的基础。首先要明确蓄洪水位,原定的17.5m(实际为18.0 m)正常水位应提高到19.0m。目前,人水争地,湖区几乎年年内涝,大多数圩堤防洪标准不到10年一遇,圩堤建筑物排涝标准达不到3年一遇。提高正常水位至19.0m,整个湖区仅减少土地5 000hm2,而库容量增加1.8亿立方米。提高水位标准之前要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移民迁安。近年来针对连年发生洪灾的现实,寿县、淮南的重灾乡镇移民迁安工作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下一步要按照统一规划的界限,巩固成果,争取国家和省政府继续增加投入,强力推进,力求一劳永逸。二是清除小型圩堤。寿县境内小型圩堤159座,圈入的多为非耕地,只能“保午弃秋”,得不偿失,应统一清除。三是查实非耕地,统一管理。多年来,农民随意垦荒、圈堤,非耕地底数不清,归属不明,应全面普查,登记造册,划归瓦埠湖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非耕地圈圩的承包合同也应统一冻结,收归国有。四是提高生产圩堤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
  4.1.2扩大出水口,增强泄洪能力。提高水位后,汛期涝灾风险增加,要相应增强汛期湖水调控和泄洪能力。一是根据天气中期预报,提前适当降低正常水位,增加汛期应急蓄水容量;二是钱家滩至东淝河闸段,要拓宽疏浚,扩大泄洪流量(东淝闸节制扩建工程已峻工);三是白洋店以上沿河两岸要留足500m宽度滩地,不得种植高秆作物,同时要拓宽石埠嘴改道河段;四是要进一步提高圩区防洪排涝能力,现有机电灌工程控制灌溉面积已达4万公顷,灌溉范围可适当扩大,研究汛期应急逆向疏水的可行性;五是要开展湖底河底的高程勘测,在主要入湖口增设水文监测点,做好分区疏浚湖底规划,组织在峡山口以下开辟新的入淮通道论证研究。
  
  4.2蓄用并举,避灾保收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对淮河支流及面上工程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一旦暴雨积涝,会造成淮河上游洪水压境、下游洪水顶托、中游排水不畅,瓦埠湖出水口外水高出内水,内水无法自排,长时间形成“关门淹”。由于外水顶托,1991年超过20m达90d,2003年达40d以上。受灾农田不但灾后无法进行补改种,甚至影响秋种。另一方面,由于湖岸多为陡坡,干旱年份湖水难以利用,需要二级甚至多级提水,生产成本高到农民不堪重负。提高蓄水位之后,必须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达到蓄用并举,蓄以致用,趋利避害,方能实现旱涝保收。
  4.2.1工程措施。一是增设机电灌溉站。蓄水位提高后,可有效降低提水级数,减少生产成本,同时可有效扩大灌溉面积,减轻旱灾损失。二是实施生产圩堤除险加固工程。包括九里联圩等主要生产圩堤。目前大型生产圩堤堤顶高程在20.5~23.0m不等,一般在22.0m。现有圩堤除九里联圩外,其余各圩堤防洪能力明显薄弱。规划将地面高程20m以下圩堤退田还湖,地面高程20m以上主要生产圩堤按标准进行除险加固。迁移的农民一律安置在24.5m高程地面以上,23m以下不建房。三是建设、完善环湖公路和辐射状水泥撤退路、生产路。
  4.2.2生物措施。转变观念,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农业,变重种轻养为以养为主,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首先利用空间差。即养种结合、等高利用。高程19m以下的全部退田还湖,发展水产养殖业。一是做好湖区规划,划定养殖区、增殖区、繁育区,规范养殖、种植和捕捞。也可将部分湖汊划为水生植物如红菱、芡实、莼菜种植区,如淮南市谢家集区孙庙乡戚家湾临近的瓦埠湖畔,已建成666.67hm2红菱基地,种植“武汉6月菱”和“杂交红菱188”等高产优质新品种,产值在2.25万元/hm2以上,效益达1.5万元/hm2。目前又开发种植芡实、莲藕等水生植物产品,建成了规模生产基地。二是增加养殖品种,开发名、特、优、稀高附加值鱼类,如黄白鲢、鳜、鲈、蟹、鳖、虾、蚌(珍珠)等。三是推行集约养殖,采取网围、网箱、堤围加网围等多种模式,实现立体养殖、混合养殖,变粗养为精养,提高水产效益。四是做靓“瓦埠湖”品牌,依托无污染湖水资源,注册“瓦埠湖”牌商标,申请原产地保护,创建“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和省、市名牌农产品。19~20m地面高程作为湿地缓冲区,采取灌水养殖和种植并举。有圩堤的农田退田还塘,采取拦网精养水产品或种植浮生莲藕、红菱、芡实、茭白等水生作物并养殖常规鱼类、龙虾等;敞口区陡坡地宜营造防浪林,种植意杨、紫穗槐等,缓坡地可种植牧草发展牛、羊、兔、白鹅等草食畜禽,平畈湿地种植杞柳、芦苇、荻柴等高秆水生植物,尤其是种植杞柳开发柳编,将成为湿地生态保护、解决移民劳动力就业、创造经济效益的首选。湿地保护应抓紧立项申报国家批准,可与旅游业同步规划,同步开发。20~23m易涝区(涝灾机率为30%),分成3种类型,一是水陆并进、保午弃秋:20~21m高程,圩内可低拦网发展水产养殖、种植耐淹的水生作物,无圩区午季种植油菜、大麦、春性小麦,一般能够保收,夏秋汛期过后,可种植速生蔬菜、荞麦、绿豆等短季作物。二是以种为主、保午争秋。21.0~22.5m高程,午季可按常规种植安排,秋季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但必须作好防涝准备。备好“早翻晚”水稻种子,夏汛来时提前育秧,以利及时补改种;也可准备甜糯玉米、青毛豆种子,用于营养钵育苗,即使发生涝灾,也可以不误农时及时移栽,确保秋季收成。为了提高抗风险能力,可以结合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挖鱼塘修台田,实现种养双赢。三是基本安全、午秋双保。22.5m以上,安全收获保证率高,可以按正常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其次利用时间差。寿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粮食生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地位。据国家水利部统计,沿淮1951~2005年历年入梅期,最早为5月18日,最晚出梅期为7月31日,可能最长梅汛期为75d。1951~2004年的平均入梅期为6月15日,平均出梅期为7月9日,平均梅期为25d。瓦埠湖洼地20~23m高程的耕地要利用时间差,尽量种足种满。一是确保午季丰收。午季麦菜生产不在汛期范围,一般入梅前(6月15日前)均能安全收获,应按照优质、高产技术规程生产,确保高效。二是利用不同农作物生育期不同进行长短搭配。21m以下高程耕地,为防止早汛发生,午季作物选择生育期230d以内品种,油菜选择早中熟品种,如蓉油系列、德油系列杂交品种及大部常规品种;小麦选择春性品种,如扬辐麦2号、郑麦9023、偃展4110、豫麦18等,争取5月底之前收获。如发生中等以下涝灾,秋季根据退水时间先后,可依次补种玉米、黄豆、绿豆、荞麦、叶菜类蔬菜等生育期30~100d不等的速生作物。三是充分运用育苗移栽技术,作物苗期避开主汛期。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均可在主汛期育足备用苗,发生中等以下涝灾完全可以及时移栽,实现避灾。四是利用部分作物未成熟可以提前收获,实现避灾增收。如甜糯玉米、青毛豆,可收获嫩玉米棒、青毛豆角,缩短作物在田时间,不影响秋种。
  
  4.3用保并重,分区开发
  据测定,瓦埠湖沉积物中总磷含量为293~874mg/kg,平均为470mg/kg,总磷主要由无机磷组成;在沉积物的提取磷与铁结合态磷为主要赋存形态;铁磷、钙磷、铝磷的相对百分含量表明,该湖泊的磷源自污染较少。瓦埠湖沉积物中总氮的含量为208~464mg/kg,平均为265mg/kg,氮的主要组成为有机氮,有机氮、有机指数等显示该湖泊属于清洁类型,未遭受污染。瓦埠湖流域的社会与自然状况的调查结果、湖泊底泥的有机碳氮比等均表明湖泊营养物质来自面源。以上资料说明,瓦埠湖目前仍是清洁的淡水湖泊,在充分开发利用瓦埠湖洼地资源的同时,要抓紧把环境保护列入议事日程。
  4.3.1申请湿地保护。尽快立项申请建立保护区,保护湖区珍稀动植物、水体、非耕地资源等。
  4.3.2控制捕捞。在湖泊实现有效、统一管理的条件下,全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亟待有规划地控制捕捞能力,使捕捞量与再生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推行分区捕捞制度,做好配套措施如湖口的拦鱼设施,建设种苗基地。
  4.3.3划定旅游开发区。瓦埠湖湿地生态旅游,要与古城旅游,瓦埠镇、小甸镇古色、红色旅游,陶店民族乡特色旅游及农家乐观光旅游统一规划、开发。利用湖汊和岛屿、半岛、荒滩自然风光,开辟水上乐园和湿地生态观光。
  4.3.4分片开发湖区。瓦埠湖区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从纵剖面看,全湖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微凹形。据此特点,并结合开发利用途径的异同,可将湖区村划成6个片:湖嘴片、陡涧河片、湖西片、湖东片、湖南片和上游片,进行分片重点开发。
  4.3.5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在多雨年份,水稻单产很低,同时沿湖耕地大多数又处于灌溉渠道的末端,旱情的威胁也不容忽视。要争取农业开发项目,加大投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努力做到贫困地区的粮食自给。同时要大力发展以牛、羊、兔、水禽为主的畜牧业,以充分发挥水草资源丰富的优势。
  4.3.6建立市场开发保护机制。通过招商引资,筹建瓦埠湖湿地开发保护公司,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明确产权归属、使用权期限及相关责、权、利,促进湿地开发保护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5参考文献
  
  [1] 郁家成,黄小燕,郁阳,等.安徽省沿淮地区农业洪涝灾期特征与避洪种植模式[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2(6):24-3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