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城市秩序 [现代城市景观秩序探析]
 

城市秩序 [现代城市景观秩序探析]

发布时间:2019-02-15 04:07:23 影响了:

  摘要剖析了目前中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出现的种种“无序”现状。分析研究了现代景观的发展方向,并对中国城市景观秩序的建立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规划设计;景观秩序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085-02
  
  1现代景观秩序的本质与范畴
  
  秩序是隐藏在所有事物背后的原则,是形态间的一种制约力,它不仅是事物的内在原则和特性,还是一种活跃的创造力。秩序本身是一个认识的过程,秩序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产生与发展的。
  一切决定景观的产生、发展及景观形态的显性或隐性的东西,都可以列入景观秩序的范畴。景观秩序包含的内容从狭义来讲,即物质层面上的景观元素之间的组织与关系,集中体现为空间关系;从广义讲,可涵盖历史层面上的秩序与物质层面上的秩序,历史层面上的秩序体现为文化在景观方面的传承与发展,即时间关系。景观秩序并不只是人的认识对景观系统特性的单纯镜面式反映,而是一个能动与互动、不断反馈创造的过程。
  现代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不仅需要满足社会的功能,还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它还属于艺术的范畴。拥有持久生命力的景观设计作品,都在总体上使这些因素互相平衡,它们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吸收了历史的精神,但决不模仿固有的风格;它们符合科学的原则,反映了社会的需要、技术的发展,以及新的美学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一切都促使现代景观的秩序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2中国城市景观的“无序”现状及成因
  
  在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环境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使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促使了我国城市的景观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在大规模的景观建设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它促进了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与景观和规划设计师队伍的形成,改善了城市的形象,也带动了一些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海量的建设需求,外强中干的建设形势,人们所面临的环境生态危机、文化身份危机等严重的问题也体现了国内景观业在很大程度上的“浮躁”、“无序”状态。
  
  2.1中国城市景观“无序”现状
  
  2.1.1设计手法惯于模仿,疏于创新。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写意山水风格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目前国内的园林景观界对中国的古典园林持有2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从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强调继承古典园林,却往往只追随其形式。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南北各异,是各地区域文化与审美情趣的体现。尤其是园林中的建筑小品,它们是直接反映地域与文化特质的媒介。但是在国内的现代景观设计中,往往人们看到的是与周边环境风格极不协调的古亭、水榭等。建筑小品中几乎没有设计,在不同地域的景观中可以看到大同小异的石灯笼、石凳、园椅、汉白玉栏杆,产生的景观风格杂乱无章,文化背景矛盾冲突,更加失去了其地域特色和趣味性。如山西临汾市兴建的某广场,模仿故宫的建筑风格和格式,并修建了高大的中华文明的标志,引起了社会有关人士的哗然。另一种则将古典园林看作是无法融入现代社会的死物,否认发扬传统的积极意义,在缺乏对国际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与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下,只盲目地抄袭模仿西方景观的模式,完全不对本土的自然气候条件、社会经济文化加以分析考察,只在形式上将西方现代景观的几种要素进行简单的排列组合,如大而空的城市广场、大草坪、树阵、雕塑喷泉等的反复使用。城市广场本该是反映地域文化精神的重要场所,但如今却成为彰显政绩的大舞台,盲目地追求大而旷,大面积地铺设大理石、花岗岩之类的地砖,完全没有考虑公共场所铺装材料的防滑、耐磨、易排水的性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档”。受西方现代景观影响,国内各个城市掀起了“草坪热”。中国是一个城市人口密度大,绿地面积紧张,极度缺水的国家,大面积地种植草坪,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生态系统功能。如当初大连市推行的大草坪建设,成为各大城市争先相仿的“楷模”,如今大面积的草坪养护水源与养护成本已成为城市的巨大包袱。
  2.1.2盲目粗暴地对待地理环境与生态结构。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多变,南方湿热多雨,北方干冷少雨,东西部的气候差异也十分明显,这对植物的分布与生长影响巨大。但在国内的景观建设中出现了很多忽视其生态生物特性,盲目地跟随流行选择植物与配置植物的现象,“南树北移”就是典型。为了追求“热带风光”将棕榈科植物栽种在一些冬季寒冷的地区,到了冬天,用薄膜将树包裹,这不仅是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景观效果也极差。这种“怪现象”在北方、华中地区、东部与西部随处可见。不考虑树木生长的群落结构与生态习性,追求机械的几何式构图,将树种硬生生地种植在划定的网格中,这种“树阵”之风至今依然盛行。地形是自然氛围最显著的体现,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地形是创造其城市特点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的城市景观建设中对地形和道路的粗暴破坏却是一个极普遍的现象。在山水形胜的自然山谷上空横贯修1条大公路、把山炸平等举动比比皆是。在城市化建设的高潮中,为了修路和盖房,每年都有成千条的城乡河道被填埋,上万亩的河滩、湖泊与湿地在消失,原来流动互通的水系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污水沟或者污水池。在许多地方,城市河道在进行着机械的治理,河道、江岸变成了单纯防洪工程,这严重影响了原有的城市排水和生态系统。在这些防洪工程建设中,从未考虑过如何真正把水利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重大因素。原有的自然生态群落遭到了彻底的毁灭,昔日独特的城市环境也变得千篇一律。
  
  2.2城市景观现状成因
  2.2.1市场的庞大与混乱。我国正处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新城区的建设、老城区的改造、城市公园及街头绿地建设等各个层次的开发与环境的改造在同时进行,在时间仓促的海量设计任务中,重复、模仿、抄袭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的密切结合,无论是树种的配置还是自然山水的放样,没有景观设计师的指导,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但是由于景观缺少建设安全(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并且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较小,导致了各方面对景观建设干预的增加,往往在施工过程中对设计的改动极大;再加上设计师缺乏与施工队伍沟通的主动性,设计方案与施工后的实际景观大相径庭的现象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建设主管部门对景观的设计和施工资质把关不严,一些中小型个体施工队伍常以免费设计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许多大中型项目方案投标中评委的专业素质也令人怀疑。
  2.2.2政绩的彰显。解放后近30年的城市控制政策导致城市建设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城市环境的急剧恶化。现代城市的景观建设项目,往往是新一代管理者和决策者彰显政绩的好机会,“形象工程”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在国外游历之后的领导们常以自己的喜好收集相关资料,让设计者们按照他们的资料进行“设计”,设计者只是绘图员,设计名存实亡。
  2.2.3文化的断层与理论体系的缺乏。虽然全球化在一般意义上被人们理解为一种超地域性的现象,但在其过程中,地域性因素却是全球化的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地域性因素的存在与作用也使得全球化出现了各方面的不平衡,其中全球化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断层则是其表现之一。中国现代景观的处境正是如此。一方面是西方较为完善的现代景观理论体系与多元化发展形式,另一方面是中国的传统园林。根植于文人士大夫文化的中国古典园林盛极一时,曾是东西方各国模仿和研究的对象,但它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需求大相径庭,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中逐渐淡化与缺失。尽管20个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各种信息媒介、种种景观设计理论与作品纷见杂陈,但对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道路却是一筹莫展,这是由于我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还远未构成自己完整合理的体系。例如,在现代景观思想方面常用“西方人的眼光看世界”,对中国的传统景观与城市文化遗产上缺少切实的研究,照搬照抄的现象自然屡见不鲜,并且从未关注过东西方文化体系的差异与融合。此外,对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只偏重于个体,而缺乏整个城市的空间环境的创造性研究,也极少从文化角度进行探索。
  
  3现代城市景观发展中的秩序
  
  我国城市景观规划建设中出现众多无序、混乱问题的原因,不仅在于经济匮乏或者纯商业的操纵,更多时候是决策者、设计者乃至整个社会关于景观价值观念的混乱。目前国内城市的景观建设与100多年前在美国与加拿大盛行的“城市美化运动”有十分相似的一面:在设计与建设的过程中把规则、几何与唯美主义的美学观点放在首位,以此来创造和改进社会秩序,恢复城市中由于工业化而失去的视觉美和生活的和谐。这种观念早已成为美国城市规划与设计史上的一块伤疤,不断地被西方学者揭示用来警告世人。因此,应该引以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3.1注重民族性与地域精神
  中国目前已经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但过快的发展带来了太多的滞后与不协调,城市景观中种种的“失序”问题就是突出代表。如果景观在规划与设计时偏离了原本的场所基本特质,不尊重固有的自然特征如地形、植物的生态群落、水流、气候等,不尊重地域的历史文脉、社会文化与人们的生活习性等,那么这些景观必然导致人们认同感、归属感的缺失,景观地域特色的泯灭。城市的景观是城市历史文化、人们观念意识与民族风俗的载体,是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相区别的重要特征。每个城市的景观在寻找探索创新之路的过程中,不能把这种探索之路看作一个孤立的方式,而要把它有机地渗透到地方的人、历史、社会逻辑的发展中去。
  
  3.2生态规划与可持续性发展
  阿瑟・约翰逊对生态规划这一理论的核心解释为:“对于任何生物,人工、自然与社会系统最适宜的环境是能够提供维持其健康与幸福的必要能量的环境。这一原则并不受尺度的限制,它既适用于在花园中确定植物栽种的位置,也适用于指导一个国家的发展。”这一理论的确立就意味着设计与规划要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存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景观中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强调了环境与自然资源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约翰・莱尔在《为可持续性发展的再生设计》中从能源损耗和环境退化2个问题着手研究,他认为在工业社会这个世界范围单向的生产系统中,原材料是以一种远远大于其补充再生能力的方式从地球中被提取,补救的方法是“再生设计”。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的可持续性需求应该是在考虑人类最佳栖居地的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其他生物的生存与生长。
  
  3.3美学观念的转变
  中国古典园林是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发展的,由于人
  们的思考和行动受到当时生产方式的制约,生态伦理观极度依赖自然,园林中的美学意境也仅来源于文学、绘画,这种美学观念与当今开放快速的城市发展已经格格不入。生态规划与可持续性发展观念的变革给景观设计的美学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生态的景观植被中所需要的复杂性、可变性和多样性与西方传统文化中对整洁和秩序的喜好产生了巨大的冲突。这种新美学观念的建立是景观生态设计最终成功的坚实基础,因此它必须与传统的美学相协调或者引导美学观念的变化,才能顺利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4结语
  
  国内目前的许多决策者与景观设计师都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改善城市的环境条件,他们相信正在做的是为了生活在这环境中的人们。但是由于环境和行为之间不断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十分复杂的关系:人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塑造,而是在已经形成的人格的直接作用下能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对于这一点,决策者和设计师们要保持一个客观批判的态度,而不应该坚持武断的精英主义观点。景观设计学中有比“为艺术而艺术”的更高的价值理念,它的美学价值必须要用社会与生态的关怀尺度作衡量标准。虽然国内现代景观的理论秩序建构仍在起步阶段,但相信经过几代设计师们的不懈努力,将能迎来美好的景观未来。
  
  5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 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 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 (美)T.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6] (英)E.H.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范景中,杨思梁,徐一维,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 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8] 俞孔坚.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园林,1998(1):17-21.
  [9] 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下)[J].中国园林,2000(2):32-35.
  [10] 彭一刚.从整齐一律到“杂乱有章”――当代西方建筑赏析[J].世界建筑,2002(7):78-79.
  [11] 周武忠.论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观[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87-91.
  [12] 周向频.全球化与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1(3):17-23.
  [13] 严国泰,卢轶.全球化之下中国现代景观多元化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8(5):14-1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