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大鲵变奏】大鲵
 

【大鲵变奏】大鲵

发布时间:2019-02-17 04:34:04 影响了:

  恐龙时代的动物如今所剩无几,大鲵是其中之一。大鲵,因其叫声酷似婴儿啼哭,俗称娃娃鱼。经过3.5亿年的演进,对水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的大鲵尤其青睐宣恩。历史上宣恩就是大鲵的原产地之一。目前,全国仅存30万尾左右,而宣恩存量占全国总量的13%左右,有4万余尾。而晓关乡的养殖规模占到了全县的一半以上。
  宣恩大鲵养殖主要有人工驯养繁殖、模拟自然环境仿生态驯养繁殖两种模式,与国内其他地方采用的纯人工繁育技术相比,宣恩通过仿生态繁育出来的大鲵幼苗,总量虽只有1000多尾,产出率相对偏低,但这些苗子的抗病率、成活率、生命力都明显优于纯人工繁育出来的大鲵苗。
  宣恩县水利局副局长田祥宏是个“大鲵迷”,从湖北省水产学校毕业后,他一直潜心研究大鲵。据他介绍,直到1990年代末,宣恩的忠建河、酉水两大流域仍是大鲵生存繁衍的“天堂”,一共有4处野生大鲵原产地,每年可产野生大鲵苗9000余尾。那时候,每到农历冬至前后产苗季节,满河漂浮着大鲵幼苗。
  当年的盛况已不复存在。水生态环境恶化,过度捕捞,直接导致了大鲵资源存量的急剧减少。田祥宏说,如今,宣恩县仅存白水河大鱼泉一处野生大鲵原产地了,每年产野生苗仅2000尾左右,其他3处很难再觅大鲵的踪影,种群已经消失。
  资源减少,反而让大鲵变成了珍稀之物。物以稀为贵。
  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一条长3-4厘米的大鲵苗,仅能卖5-10元,如今价高到600-800元,堪比黄金价。0.25-0.75公斤的大鲵,市价是1200-1500元/条。
  黄汉章掀开了宣恩大鲵人工驯养繁殖的篇章。1985年,黄汉章退休回到高罗乡板寮村,争取到1万元的资金支持,拿出自家水田进行改造,开始了大鲵人工驯养繁殖。第二年,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教授杨干荣选了黄汉章的基地作为大鲵人工繁殖及人工饵料课题的研究对象。黄汉章得到了专业的技术支持,大鲵基地扩大了3倍。
   67岁的田代举是宣恩县第二个从事大鲵人工驯养繁殖的人。他的公司浑水洞大鲵驯养繁殖有限公司,在晓关乡黄河村一个名叫浑水洞的山洞。这个山洞未若其名,里面泉水清澈,大洞套小洞,其实是人工模拟自然环境仿生态大鲵养殖场,价值300多万的3100多尾大大小小的大鲵,在里面悠然自在地生活着。2008年,田代举的公司产值200万元,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商络绎不绝,创富的神话就这样切切实实地发生了。
  晓关乡乡党委书记、乡长刘大武说,晓关乡一直都有大鲵驯养繁殖传统。目前,晓关乡有 50尾以上大鲵的养殖户300多户,300尾以上规模的驯养繁殖场(基地)10个,全乡共养殖大鲵2万余尾,2008年,实现产值突破4000万元。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规定,擅自喂养大鲵3条,可获刑3至5年。若擅自销售、经营、食用大鲵,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为彻底解决后顾之忧, 2007年10月,宣恩县大鲵驯养繁殖中心终获《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2009年4月1日,又获得了《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自此,宣恩大鲵产业发展彻底解决了法律层面的问题。
  但宣恩县副县长朱鹏程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首先,要使一个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种质资源保护首当其冲。他说,现在仅存的白水河大鱼泉原产地,已被纳入省级大鲵种质资源保护区,但这还远远不够,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大鱼泉国家级大鲵种质资源保护区及白水河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步伐,实现建设野生大鲵原种场的设想。同时,随着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相应的政策、技术、信贷支持必须及时配套跟上。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宣恩正积极引导农户,以县大鲵驯养繁殖中心为平台,以大鲵保护协会为纽带,走中心(协会)+基地(养殖场、大户)+农户+销售终端的产业化发展之路。继烟叶、茶叶、畜牧业之后,大鲵驯养繁殖正在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兴特色产业。朱鹏程透露说,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宣恩大鲵存量增至10万尾左右,年产值达到2.5亿元左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