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我国水土保持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水土保持方案
 

我国水土保持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水土保持方案

发布时间:2019-02-19 03:55:58 影响了: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水土保持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面向2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我国水土保持发展的7条具体建议,为我国政府治理水土保持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水土保持;现状;问题;建议
  
  1.水土保持建设现状
  1.1水土流失现状
  我国地处太平洋沿岸,位于板块连接带,属于地震多发区,由此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此外,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也造成了黄河水将大量泥沙带入下游或者海洋。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类型多、强度高、危害深、治理难度大。据1990年遥感调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KM2,水土流失已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88万KM2,冻融侵蚀面积125万KM2,水土流失遍布于各省区。
  1.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利用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施了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立了27片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在全国10000余条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
  2.水土保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人为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2.2农业产业效益差,产业化困难重重。
  2.3当前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有不切实际的倾向。
  3.几点具体建议
  3.1注重历史经验,坚持综合治理
  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发展经济林木为突破口,山、水、路、沟综合治理的做法是成功的,应当加以肯定。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和有计划的封山育林育草,这一综合治理中的关键环节未能取得突破。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半干旱区进行人工造林时必须强调以工程整地为前提;而在发展人工种草的同时,如果不将草纳入正式种植制度之中,
  并与发展畜牧业与饲草加工业相结合则很难持久下去。建议各地制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治理 规划;而不是单一的林草建设规划。
  3.2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优先
  退耕还林还草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但如何具体实施却大有研究。我们认为,对于25度以上的陡坡地,不是退耕后不再种粮就完成了任务,而是强词退耕后主要应作为营造水土保持林灌草的生态保护用地,即在一定期限内不在进行任务方式的收获和采伐,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至于25度以下坡地退耕后的利用问题,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置,同样应遵循生态保护为主的原则。对于地少人多,特别困难的少数地方,为保证群众生活和保护生态环境,则应考虑采取移民搬迁工程的办法解决
  3.3把对天然植被保护、改良放在与退耕还林同等重要位置
  人工植树种草无疑 是使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一个关键步骤,但必须把天然植被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才能达到既定目标。培育新的速生多抗体树草种当然十分重要,但不是马上实现的。相比之下,保护和恢复天然林草植被的措施就比较简单,最主要的一条是封育,其次是补播、补植。
  3.4充分挖掘降水生产潜力,实行“以丰补歉”的种植业发展策略
  为解决不断加剧的水资源紧缺问题,为保持该地区自身粮食供给的相对稳定,在积极采取提高降水利用率技术措施的同时,还必须采取“以丰补歉”的种植业发展策略,以三到五年为一个目标制定粮食生产和供应计划,而不完全着眼于当年收成如何,这一计划思路的转变,对于促进该地区生产、生态的良性循环,以及保持社会稳定都是有益的。
  3.5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推动二、三产业发展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一方面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应积极创造条件,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的战略布置,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人口转移,使一定比例的人口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既可促进退耕还林还草的进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又有利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使区域内外在物质交流、运输、科技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3.6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提高投资效果
  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这项跨行业、跨部门的宏伟工程的领导,建议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恶化区,设立专职结构,加强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农、林、牧、水等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合作,避免重复投资、统计、估算治理效益的弊端。项目实施中,采取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检查验收,保证各项治理措施与工程的质量、进度;同时明确规定以上过程中必须有水土保持和农、林、牧、水等有关的科研、教学部门参加,促进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投资效益。
  3.7将科学技术与专业科技力量直接切入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支撑作用
  按照国际项目管理经验,专业研究机构应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加区域或大型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从规划、实施,直到评估验收的全程工作。建议以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或主管部门为中心组织和布置科技工作,根据实际需求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科技纳入一体,形成直接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科技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廷辅.中国水土保持成就与展望,水利水电科技进展,V01.17(4),1997.
  [2]蒋旭光.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考,水利经济, 1999,(02).
  [3]蒋定生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中国水利水电
  出版社,1997.
  [4]张明波,郭海晋.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研究概述,人民长江,VOL.30(3).1999.
  [5]段巧甫著.水土保持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