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数学课堂的“趣、实、细、育” 2018年市中课堂数学七上
 

数学课堂的“趣、实、细、育” 2018年市中课堂数学七上

发布时间:2019-04-04 04:52:51 影响了:

  课改优质课总决赛观摩课拉开帷幕,来自各校一等奖的同行们大展风采。他们以精湛的教学技艺,独特的教学风格,完美的课堂教学,扣人心弦的教学环节让大家赞叹。我观摩课堂教学时有异彩纷呈的感觉,这让我思考起数学课堂的“真金”所在。
  一、精彩的课堂源于“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数学知识得以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在几节课中,老师们都很自然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多种素材进行教学,并对课程资源材料进行了一定的加工和创新。如:生动有趣的池塘边小青蛙图,环境优美的校园布置图,强有生气的全国十运会场景图等。这些有效地创设了教学情境,突出了数学源于生活。向学生们展示了鲜活的东西,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起一个有趣的数学课堂。
  二、知识的建构重在“实”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各种感官,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秒的认识》一课中,熊老师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历程。在“秒”概念的形成教学中,以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秒针的行走,去发现秒针走过一小格就是一秒,随后从感知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用口跟随说“噔——噔——”初步感触“秒”的速度;用心默读去感悟“秒”的长短。随后让学生用活动去领会,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去估计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用了几秒;抽同学上台合作,一人负责数数,一人按秒表,一人做踢毽的活动,让同学一起来猜测踢20个毽,用了多少秒钟。很有意义的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感受做这些事情所用的时间。之后,教师出示放音乐的过程,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发现放了60秒,从而得出是一分钟,让学生在一分钟里画画,感知分的长短,这样秒与分的进率也很自然地得到了。教师在整节课中,构建一个和谐、民主、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根据孩子的心理规律,加强各感官的有机整合,展示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堂。
  三、教学过程注重“细”
  在《8、9的认识》一节中,余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风格,突出了一个“细”字。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关注数学知识的细小建构。如:在原有事物数量是8的情景图中,利用课件资源,一一地增加各种事物,让学生细心地去发现,数量变多了,不能用8来表示了,要用几来表示呢?给学生一个数概念的提升,暗示着比8多1的数是9,得出数字9概念的建立。在教学点子图时,让学生去探索不同的数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问:原有8个,加了一个是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给学生一个细微的8的加减法的渗透,也让学生初步明确了原来8的后面是9,9的前面是8,得出8、9的序数。在引导学生观察直尺时,教师关注了学生提数学问题的培养。在用数量是8和9的学具拼摆自己喜欢的图形时,注重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要求用完整的语言叙述:用什么学具,几个拼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些细节的关注,细节的教学,细节的铺垫,无疑对数学知识的完整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数学课堂渗透“育”
  德育一直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确立了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目标”,明确提出在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时,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几节数学课上,老师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为本的思想品质。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在课堂中,杨老师利用主题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教育;熊老师在秒的教学时,教育孩子们虽然一秒很短,但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大家一定要合理地利用好时间,珍惜好一分一秒;付老师教育孩子从小保护大自然的动物,争做环保小卫士。这些虽是点点滴滴,可潜伏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对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灵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思想性。
  总之,这次的听课,让我感觉到建立一个鼓励探究、实而有细的环境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几位老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以学生为主,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充分发扬了教学的民主性,采取了积极的互动式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数学课堂的本味:情趣、真实、系统、有思想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丰都县龙河镇教育管理中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