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浅析初中生数学学习倦怠成因及对策】
 

【浅析初中生数学学习倦怠成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9-04-05 04:03:09 影响了: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由于学习兴趣、动机缺失,从而对学习活动产生厌倦、疲乏、沮丧、畏惧和逃避情绪,进而导致情感、态度与行为的失衡、产生抵触学习活动行为。学习倦怠的学生,上课时心理紧张,烦躁不安,或无精打采,不专心听课,不写作业,不愿意发言,不遵守课堂纪律,讲话,做小动作,干扰同学听课,反感科任教师,听不进老师意见,甚至出现顶撞老师的行为。由于数学的学科特点,对数学学习产生倦怠是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产生的普遍问题,只是程度因人而异。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
  1.学生的学习压力。成绩进退、考学担忧,导致学生的心理紧张;题海战术、紧张的学习,造成学生的心理疲劳;老师及家长的过高期望,加剧学生的学习压力。当其长期处于较大的压力下时,往往会感到精神紧张并处于应激状态,长此以往,会使自己疲惫不堪。
  2.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习者学习动机不足、兴趣缺乏时,他就会以被动、消极甚至恶劣的心态去对待学习活动,会感到学习是沉重的负担,会认为学习是最为枯燥、乏味的活动。
  3.学生自身的数学基础。有些学生自身基础知识不扎实,在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理解能力一直处于较低层次,加之进入初中后,数学内容难度的增大、知识容量的扩充,使得这部分学生越发觉得在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上力不从心,成绩越来越差,信心越来越少,如此下去,只能由消极和彷徨,转化为恐惧和厌恶。
  4.数学的学科特点。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严密性和简洁性,解答过程的完整性、逻辑性强等特点,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数学课的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而言往往缺乏主动性,不易创设学习情境,难以加入较多的感情色彩,故而多数学生不易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数学的学科价值还并未被学生所认识;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学习方法不对导致的学习效果不明显等。
  二、应对措施
  1.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A.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教会学生主动寻求心理援助,如与家人交谈,找心理辅导老师或自己信赖的人倾诉衷肠,写日记或写博客等方式来缓解;B.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明确个人阶段性目标,每进步一点,及时表扬;C.教学生放松训练,比如“一四二”呼吸法,可以缓解疲劳,消除紧张,放松心情;“人”字操调整“左右脑”平衡,提高学习效能。
  2.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为什么多数学生厌恶数学,偏低的成功率降低了成就动机,导致学生的倦怠心理。教师的教学进度过快,要求过高,势必导致学生缺乏成功体验,感觉学习太苦太累、没意思,兴趣在乏味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减退。所以,要调动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学习积极性,首先,我们应把关注的对象定位于人的发展,而不是分数。对于一个学生来说,90分是好成绩,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则可能只要求60分就是好成绩。达到相应标准都应该肯定,因为都取得了好成绩。其次,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策略。教学上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都跳起来摘桃子,使他们体验到挑战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孩子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有孩子对数学感兴趣,才会永无止尽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通常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兴趣:A.让学生感到数学之美、之实用性。著名近代数学家开普勒说过:“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知道数学丰富的内涵,其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奇异美等。让学生在美感中求取数学的真谛,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B.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能够主动、自由、快乐、有效的学习。在教学时,可以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讲垂径定理时,我采用试验观察法,要求学生课前用纸片剪一个小圆,课堂上通过“动手画”“动手叠”“用眼看”“动脑想”,即通过“试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教学。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很好。C.改造课本,拓展例题,强化应用数学。例如,在教“地砖的铺设”“银行的利率”“股市走势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内容时,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了解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由于初中生数学学习倦怠的现象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除了以上措施外,教师还应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意志等。与家长多沟通,共同采取措施,重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作为教师,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孩子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享受学习。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