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云南煤炭刊_一些小发现——写在本刊云南“读者日”之后
 

云南煤炭刊_一些小发现——写在本刊云南“读者日”之后

发布时间:2019-04-05 04:57:18 影响了:

  我的桌子上每天都有一些读者来信,按照我们自己规规定,每封信都是要回复的。通过阅信复信和出差、座谈等形式,多少接触了些读者,但总觉得如雾里看花,隔着一层。编辑部的同志们接触读者的机会比我多多了,但他们还是感到与读者有距离,提出希望通过类似“读者日”那样的形式,增加同读者的沟通和理解。昆明的“读者日”就这么搞起来了。
  没有料想云南团省委和云南民族学院的同志们组织得如此出色,也没有想到那里的青年读者那么热情,我们一下子陷入了读者的“重围”。不停地问,不停地答,不停地握手、签名、留言……短短的几个小时的接触,对读者的了解超过了几年的积累。最值得珍惜的,不仅仅是所获的关于办刊的许多意见和建议,而是从中得到的一些小小的发现。
  民院不愧民族荟萃。各色各样的服装包裹的,是不同的爱好、习俗乃至志趣、意愿。然而,当大家谈起《中国青年》杂志来,却有许多共同的话题,而其关注的重点、提出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方法有许多是我们在编辑部想所未想的。我突然发现我们一直在强调的说“普通话”不要说“北京话”问题,在这里被大大地强化了。既然是《中国青年》,我们便不能仅仅在北京,更不能仅仅在编辑部或某些圈子里出题目、找选题,“中国”是我们杂志一个重要的定位。不仅如此,我还发现,凡同我们接触的年轻人,都是一些有思想、肯动脑筋,有追求、充满热情,诚恳正直的人。云南水泥厂的范文华,从晚报上得知我们“读者日”的消息,特意从50公里外赶来,为的是想同我们探讨一下:如何才能进西藏工作,“把青春和知识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昆大95级学生陈文峰,挤进人群,递给我们一直攥在手心被汗水洇湿了的100元钱,说:我很喜欢看《中国青年》杂志,但在外面买不到,能不能补订?在场的人,都被他诚挚的表情和朴素的衣着所感动。一位青年工作者拿到《中国青年》杂志第3期,激动地说:30年前,也是第3期,《中国青年》杂志也搞了一本人物专刊,那是雷锋,我一直珍藏着;现在《中国青年》又高了一本专刊,纪念小平同志,说明你们弘扬先进、激励青年是一以贯之的,这正是要求进步的年轻人喜欢你们杂志的原因。话说得我们不大好意思。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杂志和读者的关系大概也是如此吧。由此,我倒得出一个启发,就是《中国青年》杂志现在要做的,是怎样不辜员喜爱她的青年读者的期望,最起码要投桃报李吧。这样,我们从“读者日”回来后,全体社领导请了一批20岁左右的年轻人,讲青年问题,旨在社内倡导研究青年、熟悉青年、服务青年的风气。
  人有创造的乐趣,也有发现的乐趣。创造不常有,而发现,只要你愿意就能有。大发现有大喜悦,小发现,有时也有大喜悦。
  1997年4月2日\n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