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中国经济到底什么时候探底 探底后的中国经济将走向何处?
 

中国经济到底什么时候探底 探底后的中国经济将走向何处?

发布时间:2019-06-24 04:09:06 影响了:

  过度工业化、过度依赖出口、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的模式已难持续,突破已经变得异常重要。  在内需不振、外需乏力的影响下,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6%,创下近3年来最低单季增幅。不过中国经济并未出现此前一些人担心的“硬着陆”:在财政货币政策不断加码的合力下,经济继续探底的势头会得到遏制,三、四季度宏观经济将会呈现企稳态势,全年实现8%左右的预设目标不会有太大问题。
  稳增长政策力度加大,短周期见底在即,但难改长周期放缓的趋势,而且,经济有自身运行周期,考虑到政策的迟滞效应,如果政策大力度加码很可能从政策预调、微调演变为未来的政策超调。大剂量政策刺激的后遗症太大,我们必须学会承受和接受中国经济的减速,因为无论是否愿意承认,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大格局正在发生趋势性改变。
  “着陆期”逼近
  中国经济总体进入了“着陆期”。事实上,作为赶超型经济体,中国经济两位数的增长是靠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快资本形成以及数量扩张的“要素驱动型”模式实现的。然而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打击了发达国家的支出能力,导致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总需求明显下降,出现了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结构性冲突,中国“大进大出”的模式受到了冲击。
  从内部来看,首先,未来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将逐步衰减,劳动力供给增速下降、成本提升,整体经济进入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阶段。这就预示着现代工业部门已经不能再用“不变工资制”来吸收“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正在供求不平衡推动下逐步回补,这样工业部门的利润有可能越变越薄,资本回报率将持续下降。其次,伴随着我国劳动力大规模再配置的进程趋于尾声,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也将趋于减速。2010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已达到46.9%,超过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的历史峰值。据此判断,第二产业很难再出现大的扩张,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将会出现下降。随着“人口红利”衰减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放缓。
  聚焦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将告别以往两位数的增长,从高速增长进入中低速运行。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下,由高储蓄——高投资率支持的资本存量扩张正发生趋势性改变,过度工业化、过度依赖出口、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的增长模式难持续,突破增长模式陷阱已经变得异常重要。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以往那种两位数增长已不可维持,也不应维持。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在速度降下来的同时,把质量提上去”。中国经济最大的经济风险到底是什么?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短期内,增长不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我们难以改变对GDP的顶礼膜拜,对以往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以及被低增长质量的“锁定”,我们最担心的是经济结构调整不过来。
  结构调整迫在眉睫,留给中国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多了。
  (本文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诸葛晓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