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也的古文 古文里"也"的意思 恶在古文里的意思
 

也的古文 古文里"也"的意思 恶在古文里的意思

发布时间:2019-06-25 08:46:15 影响了:

也的古文

古文中也、之的意思是什么啊

你所需要包含有“者也”的例句现举五例,例句中的翻译和点评,均为自己学习《古汉语语法学》中文言文例句的心得体会,仅供你学习参考!○《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晏子出,梁丘据曰:“自昔及今,未尝闻求葬公官者也,若何许之?”翻译:晏子出朝,梁丘氢向景公说:“从过去到现在,没有听说请求埋葬死人于国君的宫室中的,为什么答应他呢?”点评:本例句中“自昔及今,未尝闻求葬公官者也”是一句表否定的判断句.句中的“者”复指其前的体词性词语“公官”构成复指短语“公官者”;句中的“也”表决断,也就是说句中的谓语“未尝闻求公官者”对主语“自昔及今”所述之事作出否定判○《韩非子·八经》:故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者也.翻译:所以奖赏贤能的人,惩罚残暴的人,都是推崇善行的做法;奖赏残暴的人,惩罚贤能的人,都是推崇邪恶的做法.点评:本例中的“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是一句判断句,在谓语“举善至者也”中,“者”是结构助词,与其前动词“至”构成者字短语“至者”,其不但改变了动词“至”的词性,而且还可以译为:“……的事”,同时充当定中短语“善之至者”的中心语.而“也”是表句未决断词,表决断,并构成判断句.例句中“举恶之至者也”中“者也”的作用一样.○《左传·襄公七年》:《诗》曰:“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谓从者也.翻译:《诗》说,“退朝回家吃饭,从容自得”,说的是小心顺从的人.点评:本例中的“谓从者也”充当引语的谓语,其中:者,结构助词,与其前的动词“从”构成者字短语“从者”,其不但改变了动词“从”的词性,而且所构成的者字短语“从者”还充当动词“谓”的宾语.“者”,可译为:“……的事”.也,句未决断词,表决断并构成表评议的判断句.○《吕氏春秋·尊师》: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翻译:这十个圣人和六个贤人,没有一个是不尊重老师的点评:本例中“未有不尊师者也”充当全句的谓语,其中:者,结构助词,与其前的谓词性短语“不尊师”构成者字短语“不尊师者”,其不但改变了短语“不尊师”的词性,而且所构成的者字短语“不尊师者”充当动词“有”的宾语.也,句未决断词,表说明,并构成表评议的说明句.○《荀子·解蔽》: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翻译:从古到今,从未有过两意又能精通的人.

你认为好的古文 (诗句也行)

古人用文言文写作,并不等于日常生活用语也是讲的文言文。

其实,古代人口语也是白话文,文言文是古人写作中被逼出来的,古时没有纸,文章要写在竹简上,写在绢帛上,竹简无法携带,存放时要卷起来(所以现在古书章节都称为卷),绢帛价格贵。

限于篇幅和物质条件,文人著作只得采用简练中的文言文,反正是给文人看的,能懂。

谁知道写人的文言文,古诗也行

一般来说,在古代也是言文分离的。

在远古,比如甲骨文、金文时代,因为书写难度相当大,因此书面语肯定比口语简约,节省文字以节省时间、物力和精力,当然可能二者的距离还不像后来那样大,或许相当于现在的日常口语和文艺作品中经过加工的口语的区别。

但越到后来,言文分离的距离越大。

看扬雄等人的《方言》,就记载了不同地区对同一词汇的不同方言词汇。

可作言文当时已有分离的明证。

到宋明清时期,不但出现了夹杂口语的大量语录文体的出现,而且出现了白话小说。

从中也可看出,在不同的场合,是有言文一致还是分离的区别的。

像大臣向皇帝上奏章,里面的文字就文言居多,日常中应当是文白夹杂,不同的人之间程度也不同。

士人之间文或许多一些,一般民众与士人之间或许白的比重在加大,到了一般民众,就基本上只是白话了。

“....者,是....也”是什么句(在古文中)?

这是判断句的形式...还有几种常见的第一、“......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第二、“......,......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第三、“......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第五、“......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第六、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 第七、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第八、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是,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第九、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求一些比较豪放洒脱霸气的古文,没有翻译也可以,只要文言文就好

古诗词: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5、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6、忍令上国衣冠沦于戎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7、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8、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9、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10、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

1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4、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15、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

16、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17、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18、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19、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2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1、十年揽髻悲羸马,万众梯山似病猿。

22、我志未酬人犹苦,东南到处有啼痕。

2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5、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2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8、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29、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30、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

3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文言文: 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举成名。

——司马迁 2、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幽窗小记》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9、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左传》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11、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三国演义》 1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 1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1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15、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 16、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17、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 1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19、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20、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 2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2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尽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23、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丘 2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2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26、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27、丹青不知老将至,贫贱于我如浮云。

——杜甫 2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2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30、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 3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3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3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3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35、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

——刘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