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是“聚众狂欢”还是精英“咀华”? 咀怎么读
 

是“聚众狂欢”还是精英“咀华”? 咀怎么读

发布时间:2019-07-10 03:45:11 影响了:

  摘要:“微博”乃时下最热的新兴媒介,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成为全民“聚众狂欢”的新的话语空间。短小精简的编辑形式,微型灵感素材库的效用也让微博成为精英群体表达自我,启发大众的平台。因而微博具有了自身的 “增量价值”。于自身阅读体验而言,微博可不断更新有益的资源储量,将信息素材化,同时培养高度凝练的写作习惯。只有对这种极具生命力的传播渠道善加利用,才能做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美食”。
  关键词:微博;话语空间;受众分层;自我提炼
  舆论场这把椅子谁来坐?当中国的门户网站与所谓门户网站将Twitter改为简体中文版,“微型王国”的火速创建与旗帜高张引来各个网络城邦的聚众入驻。对于这个福祸相依的世界,原本不该是媒介对公众的单向的严肃灌输,更不应是官方话语权辖制的粉饰太平。微博在写作逻辑与阅读深度上的折扣,标榜新鲜真实的低门槛,一时间让“沉默的大多数”用寥寥数语成为新的呐喊者。但当我们走出“围城”去审视它的思想体制,一份“微”城邦的文化考察报告,也许能回答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信息传播介质究竟同传统读写输入输出方式相比赋予了我们什么?
  1.聚众狂欢——微博在大众话语空间的效用
  微博始祖Twitter英文原意为小鸟的叽叽喳喳声,是对微博定义的妙解。微博采用双向选择的关注方式,粘连起点对点,或由一点辐射的人际网络。这是一个平行的网络组成,并非之前新闻机构或者博客的成分分级,让大众遏制自身的参与激情而以翘首或者仰视的姿态期待权威媒介的更新。微博营造的所谓的“话语民主”也就大大激发了草根英雄们对探索发现的兴趣。这一点,大大应和了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即强调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非它所传递的内容。无论一条微博的信息容量有多大,价值有多高,只要讯息接受者不予以回应或传递,它就只能沦为封闭且死亡的淘汰品。反之,如果一条即时发布的微博在极短时间内得到火速转发,呈现细胞生长一样的膨胀状态,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甚至超过所有主流媒体。
  一个成熟的社会,在运作中应该辩证的看待所谓的“好坏”,报喜不报忧的后果便是坏消息此消彼长的寻找特殊渠道流传开来,在此期间,还让被“扼住咽喉”的平面媒体与善于捕风捉影,具有强大“人肉搜索”的网络媒体出现“信息错位”。当默默无名变为众人瞩目,微博的发布者单纯追求所谓“爆点”的无原则爆料,让微博平台的真实性与透明度令人堪忧。微博的主流受众大多为年轻人,他们思想可塑性极强,也对感兴趣的人事有“追本溯源”的强烈欲望,在接收信息的选择上往往以娱乐性为首要标准,并不注重各类信息的阅读思考而给自身带来的建设性效益。正因为如此,微博上对于娱乐八卦“触发式”的聚众热议,“扒一扒XXX的蛛丝马迹”一类题目的点击率让娱乐事件营销成功占领微博王国的一片专属领域。往日潜伏天涯、猫扑等论坛的网络水军在微博上更是以群起之势对一系列年轻人满怀好奇的娱乐事件进行“地毯式”的线索收集,为了醒目的“噱头”忽略起码的真实。娱乐圈种种“拨云见日”的曝光也许只是微博营销“潜规则”的一种,这一类“信息蓝藻”的泛滥,久而久之造成的审美趣味负增长已然可以预见,那么,我们还是否应该去关注,去执笔回应呢?
  微博掀起的“聚众狂欢”的浪潮,主要归因于门户网站微博设立的初衷以及网站精心设计的人际接连机制。众所周知,访问量是网站生存的王道指标,因此,无论什么样的人加入,什么样的信息发布,都是微博平台“欣欣向荣”的表现。然而,我们在之上的分析后回到理智的起点,思考一下文字的力量到底如何喷薄?阅读微博,敲击评论的过程中,我们的感知神经是否能够自动的“摩擦生热”同时把握好思维的驰骋度,杜绝对世事的冷眼旁观,同时清醒冷静,避免陷入过热的“烧糊涂”状态。
  2.思想碎金——精英领域的“微”文化生存样态
  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精英意识形态,在对微博文化的融入与判断中,坚持了注重品质,不随意不泛滥的参与原则。精英阶层大多善于吸附起现实尘埃掩埋之下的文化碎金。在这里,现实经验引发的“撷取式”的精粹阅读体验或凝练的文化体悟是他们不约而同的表达重点。
  精英阶层在微博上依旧表现出忠于职守的文化分类,致力于将自身领域中最为微博受众所接纳的部分不遗余力的播撒。作家学者喜欢在微博上将自己日常“温故知新”的阅读感悟同大众分享,同时也聚焦最近的热门出版物与面临新一代崛起的文坛新情况,以及不约而同的议论着越来越趋于商业功利性目的的文学生产与消费。随着政治新闻热点不断涌现,对大事件的“猎奇心理”让百姓将更多得知真相的希望寄托在政治家军事家或者关心政坛的媒体人这些可能攥着真相的“内部人士”身上。在物价上涨,危机四伏的经济格局下,经济学家根据全球经济形势做出句句精到的“指点迷经”与成功商人或总结经验或高瞻远瞩的三两句“金玉良言”都被老百姓奉为当下的理财宝典。
  在尽情表达自我的同时,精英的舆论效力之一在于启发民众。这是一个由小即大,深入浅出的过程,需要他们自身首先做到将微博变为有效信息的集散地。记忆深刻的是,一位知名学者发布一条关于“选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6人”的微博,同时列出候选人名单:鲁迅、周作人、废名、沈从文、张爱玲、老舍、茅盾、胡适、施蛰存、钱钟书、路翎、穆旦、巴金、曹禺、萧红、郁达夫、郭沫若。一时间,网民们纷纷“斗胆”按自己的文学判断来拟定,给不同身份的参与者一个在文学的权威研究领域发声的机会。这样类似的举动,让大众用不同视角去体会思考,学者们也放下身段,博采众长,甚至也将卓越的民间观点收入自己的学术论述中。这一局面颇有几分古希腊阿果拉广场上众人聚集夸夸其谈的意境。“同一个自由空间满足各种目的。”是微博具有复兴意义的不容忽视的思想“解放”。
  3且行且省——微博“咀华”的自我提炼
  “媒介有冷热之分,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无需更多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冷媒介相反,信息含量少,但需多种感官联想配合理解。”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这一著名论断。放在对微博的媒介结构分析中,除去信息量的大小差异,我认为大众阶层与精英阶层恰好对应了清晰明确,易理解的“热”与需要感官合作的“冷”。那么身处冷热交替中的我们,如何去保持思想与价值判断的恒温?
  谈及对阅读与写作的影响,微博的编辑过程正是一次实在的阅读与写作体验。浏览微博,是对自身所掌握资源储量的更新,转发某条微博,首先必须承认它的价值所在,也就实现了基本的价值认同,如果发表评论,不仅说明对信息发生共鸣,也使得这条微博所记载的信息永久储存并素材化。如有契机,可在写作引用相关内容,真正实现素材在写作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同时,微博往往短小精悍,但字字击中无一字赘余的高度精炼,重塑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写作程式。并且,当习惯了图文结合,甚至配有音乐或视频的丰富写作形式后,我们往往在写作过程中下意识思考着如何在笔端下功夫去弥补图片或声音带来的有声有色的感官刺激。微博上的交流互动,潜移默化中为自身锻造出一种自我提炼的模式:不说废话,直击要点,笔法多样,生动夺人。无可厚非,随着在微博“咀华”中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我们更应“三省吾身”,避免“快餐”信息的无节制摄入对意识系统的威胁,且行且省,方能有所裨益。
  曾经听到过一个关于微博的有趣说法,即“菜刀论”。一提到微博,很多人说这个产品有问题,有风险。菜刀有没有风险?菜刀如果放在我们的厨师手里面可以做出最好的美食,如果放在歹徒的手里就会成杀人工具,根本问题不在于菜刀本身,在于我们怎么去使用它、管理它、驾驭它。微博亦如此。它不是为盈利的网站在短时间内掘出黄金的浅矿,更不是我们囫囵吞枣的信息摄入源或者哗众取宠的国民“马戏团”。如何通过这种极具生命力的传播介质雕琢言行,涵养内在,做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美食”,才是微博与你我一齐前行的共识。
  参考文献:
  [1](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 著,何道宽 译.《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美)波兹曼 著.章艳,吴燕莛 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09.
  [3]唐绪军.《认识微博 善用微博——关于微博的观察与思考 》[J].《中国报业》.2011(09).
  [4]孙强,黄蓓蓓.《微博井喷式发展动力何在?——从用户特征角度分析中国微博发展的动力因素[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