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券商 理由 [“上涨理由”岂是券商能给的?]
 

券商 理由 [“上涨理由”岂是券商能给的?]

发布时间:2019-07-16 04:01:07 影响了:

  当上证指数摇摇欲坠逼近2000点之际,股市突然大力反弹,9月7日上证指数上涨3.65%,一扫连月颓势。此番股市上涨和政府的表态不无关系。  9月6日,发改委传出消息,一日之内批复了全国25条城市轨道项目,总投资额预计超过8000亿元;当日,《东方早报》又爆出一则新闻,称“证监会系统下达维稳令,让券商寻找股市上涨理由”。
  还没等券商找到上涨理由,股市就开始大涨,可见,资本市场对政府的期待还是一如既往的强烈——政府说“要涨”,股市就真涨。在我们看来,这次上涨再次说明,资本市场依然未摆脱对行政干预的依赖,而政府似乎也被这种依赖**,总在关键时刻“顺应民意”。
  但是,官方表态并未改变市场格局。首先,发改委所谓刺激政策,还未摆脱“四万亿投资”刺激模式,且8000亿元投资项目不少此前已经获批,所谓“一天批复”更多是向市场释放一种积极信号,无实质性意义。其次,证监会让“券商寻找上涨理由”,也只是对市场的善意安慰,并不是“真金白银”的利好政策。
  中国股市一直面临“分裂症”般的困局,人们总是呼吁减少行政干预,让“看不见的手”调节市场,但在市场低迷时,却总期待政府出面救市。股市就是在这种救与不救的抉择间摇摆,一直无法自立。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什么样的投资者就有什么样的市场。投资者过于依赖政府,市场不好便怨天尤人,表现出“反社会情绪”,犹如万圣节的孩子“不给糖果就捣乱”;而政府也乐于看到这种依赖,适时抛出一颗糖果,扮演救世主的角色。
  最近,投资者对新股发行制度的批评就很能反映这种关系。证监会重新开闸新股上市以来,大量公司上市融资,从资金供求关系上看,这分流了资金,对股市是“利空”。另外,不少新股上市后股价便下跌,让投资者损失惨重。因此,投资者大喊“新股不停股市必死”。可是,新股买卖完全是投融资双方自愿行为,如果股民认为新股有害,完全可以不买,何必责怪证监会?
  不论美国还是中国香港,在股市低迷时,证券监管当局从未干预新股发行节奏。公司想上市融资,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就予以放行。我们从未听说过美国证监会或香港联交所“叫停IPO”,倒是常常看见公司因市场低迷发行失败,自动放弃上市。
  郭树清掌管证监会以来,一直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没有因市场低迷而叫停新股,单从此点,我们可以看到证监会逐步“去行政化”的决心。但是,在市场逼近2000点的关键时刻,又下令维稳,让券商寻找上涨理由,这种态度与上述决心有些矛盾。
  其实,证监会的“救市”底牌,远不止“下令维稳”的表态。停发新股、交易规则由“T+1”改为“T+0”、降低印花税等等,都是股民呼吁且证监会能够实施的办法。但在股市如此低迷的局面下,证监会一直对这些实质性利好“按兵不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愿让政策被市场情绪左右。
  从市场发展大趋势看,“牛熊转换”从来不由某项政策决定。股市的中长期走势,是社会整体信心的体现,这种信心取决于人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景的看法。当前熊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失望,在缺乏“政治选票”的状况下,人们只好用金钱投票、用卖出股票的方式表达情绪。
  每当有“国家大事”,管理层都希望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近年来,不论是2008年奥运会,还是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证监会都有“维稳”之举。但是,“维稳”可以短期影响市场,却从来无法改变市场的中长期趋势。当前证监会的维稳表态,更像是“十八大”前的“规定动作”,如果投资者认为因此会带来市场逆转,未免太过乐观。
  “让券商寻找股市上涨理由”恰恰表现出证监会的两难。如果打出停发新股之类的底牌迎合民意,股市可能大涨,但之前坚持的市场化改革便前功尽弃;如果对市场下跌坐视不管,又违背了“上面”的意思,万一由此造成“不稳定因素”,真是罪莫大焉。
  证监会两难,券商更难。券商作为市场交易的参与者之一,本身就是股市下跌的受害者,他们比证监会更希望市场上涨,如果他们有让市场上涨的办法,还用得着证监会招呼吗?或许,券商大佬们接到证监会的“命令”后,只能无奈摇头——你都找不到让股市上涨的理由,我去哪里找?
  其实,不论最高管理层还是证监会,不论券商还是普通股民,都知道“股市上涨的理由”是什么。无非两个方面:往大里说,是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能成功完成转型改革,让人们看到未来的方向和希望;往小里说,是证券市场的规则能真正保护投资者利益,让人们在公平、透明的交易中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能做到这两点,何愁股市不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