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老子的组织传播思想纲领初探] 党的指导思想
 

[老子的组织传播思想纲领初探] 党的指导思想

发布时间:2018-12-25 04:12:44 影响了:

  摘要:老子《道德经》中蕴藏着丰富的组织传播智慧。简而言之,他追求“正善治”的组织传播目标,并以“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为其基本纲领,而贯穿组织治理全过程的是“啬”这一原则。
  关键词:老子;组织传播;治;啬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2-0035-03
  
  老子因史官身份而深谙管理之道,其所道学圣典《道德经》究其实质就是承继和发扬上古流传下来的治身理国之道。老子管理智慧上承三代的治世经验,下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国安邦智慧,其管理智慧具有无为、守柔、和合等特点。具体说来,从当代自我管理、国家管理、家庭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都可以沟沉老子的管理精华;而从宏观角度而言,老子管理智慧对组织战略抉择、战术运用、人才选任以及管理者素质养成等具有指导意义,从而全景式展示了老子博大精深的管理意蕴。本文着重探究老子的组织传播思想纲领。
  
  一、老子何以有组织传播智慧
  
  正因为老子的“道”具有普适性,因此,将老子之道放置在组织传播来思考,亦有别样的启迪。《老子》一书的管理智慧为历代帝王将相所钟情,或用于治国,或用于治身,或用治军,或用于治家,不一而已。这正是老子所言“正善治”lJJ(第八章)之意,即正事,正道善于治理。“治”,
  《玉篇・水部》:“治,修治也。”《广韵・至韵》:“治,理也。”《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此处的“治”即治理,统治之意。
  《荀子・解蔽》日:“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这里的“治”使修养、修饰之意。可见,“治”的基本含义是“治理”,通于管理,包括组织管理和自我管理两个方面。其实,老子的管理智慧往往也不强调这两者的区别,认为两者“一”也。例如,老子提出一套共通的管理模式:“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不尚贤”以防止内部争斗而内耗,表达了人才管理的要义,尊重和使用人才,但不让人才恃才傲物而破坏组织团结。“不贵难得之货”以防止员工投机取巧,损坏组织利益,其基本做法是以平等、民主、自由来实现自我管理,充分照顾员工利益,使之以组织为家;“不见可欲”以防人心混乱。组织之乱乃在人心之散,人心之散乃是见“可欲”之物而不能自制。基本做法是通过建设组织文化,使组织走正道,不为利益诱惑而偏离组织既定战略。优秀的组织管理者――圣人管理组织的基本经验是虚空自我的心意,即保持一颗清明理性的心,不自是,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贵,总之,很有定力。充实自己的内在(腹),行事不张扬,韬光养慧,增强实力。严复日:“虚其收,所以受道;实其腹,所以为我。”不断克制自己心志之奔竞,不轻易为外界事物所诱惑,不斗气,不发情绪,以柔克刚,不怒不武,以和致胜。强壮自我的骨气,坚持自己的原则。严复日:“弱其志,所以从理而无所撄;强其强,所以自立而干事。”总之,管理的核心是从常道而言是“常使民无知无欲”,即使员工都能精诚团结为组织目标而奋斗,心无旁鹜,专心致志。而从诡道而言,要出奇制胜,是谓“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从内部治理角度而言是对破坏组织内部即定秩序的害群之马,要给予教训,共同维护组织法度。从外部环境而言,在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过程中,要谨防破坏游戏规则的个别不良组织或个人,因此要有预案以对付之。总之,管理者的工作是“为无为”,将一切纳入计划之中,目的是“无不治”,实现组织目标。国犹身也,治国之道与治身之道共通。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知道,其实,老子管理智慧的核心还是“道”,具体说来,管理有道,管理必合道。管理是一项科学活动,一项系统工程,但贯穿其间的,还是“道”,即凝聚组织和个人意志的是“意义”。丹尼斯・K・姆贝甚至认为:“意义是在传播中产-生的。这就是说,意义既不是通过传播而传递的,也不是个人的解释或在社会相互作用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实体的产物。在一个组织的情境中,传播是意义得以形成并随着时间而沉淀积累的过程。”一个组织的文化及其运作是在“传播”中塑就的,虽然组织管理者有一定的经营理念,理念必须在具体的管理活动,即组织信息的传递中得以贯彻落实,并经组织检验而后为组织成员认同,成为他们自觉行事的内在依据,这才是组织核心竞争力所在。正如台湾大学陈昭郎先生在为埃弗雷特M-罗杰斯(Everett M.Rogers)的《组织传播》所写的译者序中所说:“传播是组织的最重要要素,它是维系组织运作的原动力,没有它,即没有组织。任何形态,每一阶层的组织功能之运行都必须讲求传播技术。无论是社会的、政府的,或企业的组织,其竞争力之达成均需仰赖有效的传播。”
  从老子对治身治国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他注重组织传播,只不过,在老子看来,组织传播的顺利进行主要看组织中的领导者的“言传身教”,即通过组织管理者的治身即自我管理来引导组织成员对“道”(即秩序)的遵循,用今天的话讲,是对组织文化的认同。
  
  二、老子组织传播思想的基本纲领
  
  老子月:“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这可以视为老子组织传播思想的基本纲领。
  
  (一)“以正治邦”,组织关系的象征互动
  这里的“正”,《说文》:“正,是也。”意为正中,平正,不偏斜。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诂下》:“《考工记・辑人》注:‘正,直也。’《文选・东京赋》注:‘正,中也。’中、直皆‘是’之义也。”因此,“以正治国”表明组织管理要确立起“正”的组织文化形象,这才是组织传播的常道。海能(E.Heinem)教授认为,组织文化是“有关组织的、通过象征传播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老子看来,一个组织无论是大到国家,还是小到一个家庭,要想达到和谐治理,都应秉持这样的基本理念,即通过其管理自身的形象塑造的实现,具体说来,组织的管理者应效法圣人,以圣人的能力和气度自律,而组织成员都能以圣人作为楷模,从而形成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究其实质,组织文化的思想体系层面则是以“尊道贵德”作为组织的共有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道是组织固有的秩序即制度安排和规则制度等,而德则是对秩序的遵从。只有奉行尊道贵德才是成员共同驾驶这艘大船行进于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社会大海,而不偏离方向,达到彼岸的共同规范。因此,老子一直强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二十二章)。无论是“中”,还是“一”,都是“道”的另一表述而已。“‘正’,正道;无为之道也。”那么正的反面“邪”,即旁门左道,歪门邪道,又是什么呢?老子接着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 五十七章)忌讳、利器、伎巧、法令一旦多(过度)了就会走向非正道。管理者人为设置禁忌,舍本逐末。如宋常星所说:“一多忌讳,令烦则奸出,禁多则民困,必有妨民之事,使民不得尽力于生发,安得不贫乎?”贫者,一是财富少,二是心力困乏,自然人心难以归附。利器者,权谋也。管理者依赖于权谋,玩弄权术,势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组织反而陷于混乱之中。因此,老子总结出管理的经验是‘‘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第六十五章)他明确指出,准确把握一正一反,一愚一智的关系,即稽式,是大顺天下的前提。道治天下,以人为本,不是把人当工具。体现出的组织文化模式是“人的文化模式”,即“把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的存在和发展视为内部活动的出发点,组织本身及其结构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把人作为组织的依附以及实现组织目标的工具。组织的决策是在寻求相互协调并达到一致意见的过程中进行的,人员选用和人事安排的基本原则是唯才是举,以每一个个体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为鹄的。”老子反对组织管理者任智和依赖法令,不是不要智慧、权谋,也不是不要法令,关键是这些都不是真正把人当人看,而是把人当成组织破坏者来防,以对立的思维来管理,就会越发对立。因此,老子才会呼吁“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二)“以奇用兵”:组织冲突化解之道
  老子在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白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从组织管理而言,作为管理者侯王当谨守无为之道,让组织成员能够自觉自然地按正常的管理规则行事即可。不过,可能也会出现异常情况,即在注重组织成员白化的自我管理过程中,难免有人违背组织秩序,出现“化而欲作”的情况,换句话说,个人的欲望凌驾于组织利益之上,这时管理者就得发挥“镇”的作用,即约束控制。不过,老子讲究以理服人,管理手段是‘‘无名之朴”,按现代管理学的说法是人性管理、人本管理、柔性管理。讲究以心交心,以情感来化解各种矛盾,从而使组织复归到“无欲”的常态。老子指出组织管理要注意化解组织成员的“欲”,即各种利益冲突,使各种利益都得到合理安排,这样组织成员才能安静下来,遵守共同的规则,以实现组织目标。当然在维护常态的同时,老师也注意到管理讲究知常达变,吕惠卿日:“奇者,应一时之变者也。”萧天石解释得妙:“以奇用兵者,奇为正之反。正者,道也;奇者,术也。正以守一为道,奇以多方为术。多方始能肆应无穷,因物变化,与敌推移;其为法也,无穷如天地,不竭若江河……,而‘以奇用兵’,以求立于不败不亡之地,冀有以自保自存也。”对组织管理来说,内部争论和冲突也是不可避免,因此处理这些事情是要讲策略的。这些策略根据斯坦福大学战略与组织学教授凯瑟琳・埃森哈特等人的研究,大致有:其一,在工作中收集比较多的信息,同时把事实作为争论的基础。其二,发展多项可选方案,以丰富和深化争论的层次与内容。此两者的实施要注意专注于问题本身,而非个人的性格、人品。其三,共享一些大家一致认可的目标。其四,将幽默风趣注入决策过程当中。二者的实施要注意把决策构建成一种协作的产物,这种协作旨在为组织找到最佳可行方案。其五,维持一下平衡的权力结构。其六,不通过强求一致来解决问题。此二者的实施注意在过程中建立一种公平和公正的意识。
  
  (三)“以无事取天下”:组织的权力意识
  “无事”,老子日:“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取,治也。治理天下当取“无事”模式。用老子的话说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六十章)无事,即不扰,不折腾,亦即清静无为,不争善胜。范应元注曰:“夫亨(烹)小鳞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烂。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盖天下神器,不可为也。”所谓“鬼”者,“阴险害人谓之鬼,此以喻邪恶之徒也。”对于破坏组织法度的个人或组织,为顾全大局,老子亦持杀一儆百。他说:“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第七十四章)为奇者即乱正者,杀之以维护无事的大好局面。“取天下”就要维护固有的秩序,因此本身意味着组织权力的存在。圣人与民之间就存在着权力关系。老子本身追求通过管理者的“无为”来杜绝权力的滥用,即出轨,或出鬼。但出于维护组织利益,“鬼”必须予以清除。道莅临天下,鬼无所遁形,即神气不起来。如朱熹称“若是正道修明,则此不正之气,都消烁了。”
  
  三、老子组织传播思想纲领的总原则
  
  老子组织传播思想纲领的总原则即“啬”字。老子在第五十九章中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他深刻指出治人与事天是管理者实施管理的两大任务,即维护人的关系和加强对环境的把握与遵循。韩非子注曰:“知治人者,其思虑静;知事天者,其孔窍虚。思虑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入。”l静以归根,归根则复命,故能积德;虚而能容,与道合真。亨利・福特:“作为福特公司的策事长,我告诫自己,必须与各界建立和谐关系,不可在传播上无能为力”。这充分彰显了传播在“治人事天”过程中的意义。我们甚至可以说传播即管理,管理即传播。
  啬的组织传播中的意义如何呢?《韩非子・解老》日:“少费谓之啬。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夫能啬也,是从于道而服于理者也”。啬作为一种术,即方法,是一种组织控制行为。啬通俭,俭以养德,是因为“俭,故能广”。(第六十七章)积小成多,不贪多图快而生后患。因此当将“俭”作为手段加强组织控制。组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啬”要求管理者收敛自己的心智,贯彻于组织的成长过程之中。如李息斋所言:“谨于内,闲于外,内心不驰,外心不起,便是‘啬’字之义。”老子日:“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第六十四章)“啬”要求组织管理要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早治理,不要等乱了再来治,就太迟了。“啬”作为一种组织控制原则,并不是要管理者吝啬,不与组织成员利益共享。老子警告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第七十五章)组织中出现的冲突事件大多是因为利益没有分配好,伤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老子告诫管理者不要人为去改变组织政策,应当实施民主管理,更多地诉诸于协商。所以老子说:“爱国治民,能无知乎?”(第十章)以无知之心听取组织成员的意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组织安全的保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老子在春秋末期社会纷乱之时已深入思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问题,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组织传播智慧。归结而言,他追求“正善治”的组织传播目标,并以“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为基本纲领,而贯穿组织治理全过程的是“啬”这一原则。这对当代的组织传播依然有深刻的启迪价值。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