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探究【为农村初中的课外阅读添翼】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探究【为农村初中的课外阅读添翼】

发布时间:2019-01-13 16:05:55 影响了:

  摘 要:“大量读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不仅读作品,还要读人生。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我们认为要使“大量读写”取得实效,必须培养兴趣,落实读物,开展活动,制作笔记,鉴赏探究,使“大量读写”能可持续发展。以读引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关键词:大量读写 语文素养 兴趣 读物 活动 摘记 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达到这一目标,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阅读。因为阅读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要,增进智力的需要,陶冶情操的需要和审美需要。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学习获得,而是习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必须以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为基础。然而,有限的教材内容,一致的读物(教材的附录里推荐的名著)、单调的教学模式,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积淀,更谈不上对文学的鉴赏和感悟。
  为此,我于2004年进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经过三年多的摸索,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实验中,我们始终坚持如下原则:首先,转变观念,明确“大量读写”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其次,正确把握阅读的范畴,阅读不是狭义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它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也包括读自然科学、读历史、读政治,甚至读社会、读人生。第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学生的读书不是为了考而读,更不是为了读而读,在阅读中,让学生感受到读书是生活的需要,更是人生的需要,书既是益友,更是良师,从而改变由老师布置的被动性阅读为自觉去寻觅、探
  索的主动性阅读。
  
  一、培养兴趣,“读写”之起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培养兴趣是开展大量读写的第一药方。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我们大胆调整课内教学进度,腾出更多时间保证阅读。新学期初,拿到新教材,我们师生可以共同商定哪些课文应该重点研读,哪些课文可以作一般性阅读,哪些课文留给学生自读,每周至少腾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这样我们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大量读写”的指导。
  其次,在读物的选择上,注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些浅显又不乏趣味性和教育性的书籍或杂志。如:少年小说、读者、小小说、微型小说、名人传记、童话寓言、百科全书,甚至幽默和漫画等。这样一来他们平时偷偷看的“闲书”一下子光明正大地搬到课堂,并跻身于正当行列,这怎能不引起他们的兴趣呢?
  第三、添加适当的“砝码”,利用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进行指导。首先,注重培养阅读的第一习惯:圈点勾画。著名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终身受用。”其次,适当地指导阅读方法,为了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提高其阅读效率,必要的阅读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如:如何阅读书籍目录、提要、序或后记;再次,注意循序渐进,每一环节都力求切合实际。起始阶段暂时不留书面作业,只要求在阅读课后谈谈阅读的感受,或对阅读的故事、人物等作一简要的评论。随着圈点勾画的进一步落实,就可开始做摘录型的读书笔记,摘录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并自己动手,注音释义,摘录好词、好句、好段或名言警句等。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录,既能练写字,又能充实自己的材料库。教师要对这本子作定期检查,及时表扬先进,督促后进。
  第四,引入“影视剧”,使兴趣进一步得以巩固和升华。
  1.配合直观的影视作品,唤起阅读热情。初中生毕竟是一群孩子,直观的形象刺激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产生阅读文本的冲动。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读书的同时,安排了一些影视作品。首选的当然是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电影,如:电视剧《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电影如:《鲁滨逊漂流记》、《祝福》、《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曲折的情节,都深深吸引学生,愈加增强他们阅读的兴趣。如“哈利・波特”系列书籍在学生中广为传阅,于是我们就安排观赏影碟带《哈利・波特与磨法石》的活动。欣赏后学生便会不由自主地把影视作品与文本进行比较,从情节改编到人物塑造,从环境渲染到家居陈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就知道了影视作品是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以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的真正魅力在于文学艺术的语言形象的间接性,需要在阅读活动过程中逐步显现,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通过影视欣赏,使“原典”阅读兴趣得以巩固和升华。
  2.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开展系列比赛,增强阅读兴趣。如成语接龙比赛、古诗文朗诵比赛、《三字经》背诵比赛、读书故事会等活动。
  如此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阅读,极大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涨,热情十足,知识面广了,视野开阔了。这样,“大量读写”活动为他们打开了一个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驱力,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正在酝酿。如:一部分同学正从“小字辈”或“闲书”向文学名著、名家作品迈进,正在设计阅读蓝图。
  
  二、落实读物,“读写”之保障
  
  1.读物要有一定的保障,鼓励学生省下零用钱订阅报刊杂志,买一些书,发挥校图书馆、家庭图书收藏的作用,帮助学生开展多渠道的借阅。设立班级图书馆,由班级自购图书,由学生捐赠图书,向学校借阅图书,还不定期地与别班图书馆交流,想方设法充实书库,丰富读物。
  2.推荐优秀作品,提升阅读品位。经典著作是阅读的主要取向,因为它是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文化思想积累的结晶,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对人类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前五分钟阅读讲述”,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内容包括作品简介,作者介绍,作品价值、意义等。讲述面广,面对每一位学生,每学期至少三次。师或生及时点评。每次的讲演,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备稿讲演。学生不仅锻炼口述能力,更广泛地向大家推荐了许多好作品。如四大名著、《红岩》、《繁星・春水》、《活着》、《绝顶》……等,学生的作品选择方向是值得肯定的,是令人欣慰的。健康、积极向上的作品,它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它启迪学生寻求信仰的力量、精神支柱等等。“图书是物化了的精神产品”,它让学生增智立志,全面和谐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当然,学生阅读书目中也有卡通、故事会、科幻武侠小说等课外读物,其间也不乏有好作品,但这类书籍主要还是休闲性的。我们要肯定此类书的积极功能,但不能成为主流。至少从人文素养、文化底蕴、人生感悟等方面是这些休闲性作品所欠缺的。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班级相应地开展“经典作品之我见”――作品推荐交流会,牵引学生的阅读航向。同时开办名著导读讲座,不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而且为之指点迷津。此番举动改变了学生选择读物的迷惘现状,拨开了阅读取向的迷雾,有的学生一下子到书店购置了一整套“中学生课外必读作品”,颇有“发愤读遍天下书”的气势。
  
  三、开展活动,“读写”之促进
  
  比赛中促读。这三年来,以班级为单位,我们就举办了一系列活动:
  1.诗歌朗诵比赛。朗诵材料,学生不仅选教材中诗歌单元的作品,还自发性地从课外选作品,如古代诗词苏东坡《赤壁赋》、李清照《声声慢》等,现代新诗戴望舒的《雨巷》,冰心的《繁星・春水》中的诗作,甚至还有选自外国诗作,如惠特曼、雪莱、歌德等的作品。且别说朗读得完美与否,至少学生会去揣读这些诗歌,对古今中外的诗作有所涉猎,开阔视野,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2.辩论赛。由于文章意蕴理解的多元化,再加上学生阅历有限,阅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角度的理解,这并不奇怪。而我们要善于以此为契机,开展辩论,活跃学生的思维。如班级里有不少学生都对《堂・吉诃德》抱有极大的阅读的热情,对堂・吉诃德这人物形象褒贬不一。我们就有针对性地举行了“我们需要走近堂・吉诃德吗?”辩论赛。赛前学生积极查阅资料,旁征博引,努力充实论据。在辩论中,学生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引人入胜。尤其是反方的辩词更让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尽管堂・吉诃德把“魔法师”、风车之类错认为是敌人很可笑,但他的勇气与执着,绝不与恶势力妥协的正义精神,却是令人尊敬的。他的疯狂,包含着可贵的真诚――为正义献身的真诚,这是难以磨灭的。辩手言辞慷慨,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阐明自己的观点,雷锋、欧阳海、赖宁等时代的先锋,正是扬弃了堂・吉诃德脱离现实的空想,呼唤他身上那种美好情愫的回归。这一场辩论赛,不仅活跃了大家的思维,更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
  3.课本剧比赛。这是对作品阅读的一种演绎形式,编剧本――演剧作――评表演――写观感,让读写自然和谐于一体,加深对作品阅读的理解与感悟,提升对作品的解读能力。如:学生对《三国演义》兴趣尤为浓厚,于是就指导他们编写《大话桃园三结义》课本剧,从编剧到写观感这系列环节,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状态,于是对作品解读能力得以提高。
  4.讲演比赛。学生以自备话题的形式,备稿讲演。然而,讲演者又往往是从阅读中获取灵感,真正进入了角色,与作品人物展开心灵对话。如讲稿《保尔――我心中的英雄》、《郝思嘉之我见》、《刘备是英雄吗》等等,充分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并不只停留在浅层,而真真切切地步入了角色的内心世界。
  另外,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征文比赛,以此激励学生更高的阅读热情。不放过每一个征文比赛的机会,无论是校级、县级、还是市级、省级……三年中,我们硕果累累,且是我们农村中学前所未有的。陈婷婷的《泪・饼・离・合》荣获省三等奖,8人次获县级奖,20多人次获校级奖。同时还积极地向校刊《菇浦》、《语文报》、《温州都市报》投稿,许多学生作品被打印成铅字,这样更鼓足了他们阅读的动力。除此之外,他们还自办刊物,如九年级(2)班的《成长的足迹》,九年级(4)班《风铃串串》等刊物都是学生自办,从约稿、组稿到刊物出版全由学生一手代劳。这些成果,不仅是学生阅读作品的结晶,更是促进学生阅读作品的动力源泉。
  
  四、制作笔记,“读写”之拓深
  
  制作读书笔记是促进阅读有效的形式之一,更是提高阅读质量的较佳途径。清代诗人袁枚有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一直保持着,他于63岁曾写一诗,诗题说:“平生观书必摘录之,岁月既多,卷页繁重,存弃两难。”清代唐彪曾对语文能力习得规律作了总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人在记笔记的时候,手、眼、脑并用,所形成的信息刺激的强烈程度远远超过只读不“写”,使这些有用的信息“内化”的速度和牢固程序也要超过只读不“写。”吴晗同志曾经说:“摘抄绝不是一项简单地机械地抄写工作,而是极其重要的学习方法。每抄写一遍,就更加巩固你的记忆,加深你的理解,激发你的创造。”在这三年来,我们努力摸索了几点制作读书笔记的经验。
  (一)笔记的版面形式设计打破常规,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特长,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美学认为形式美都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在人的审美感官中,视听觉是主要的审美感官,其中视觉更为重要。艾迪生说:“我们一切感觉里最完美、最愉快的是视觉。”所以评判一则优秀的读书笔记必须有端正的字迹、丰富的内容、和谐的图文。
  1.从文字编排角度
  形式有:正三角形、倒三角形、圆形、环绕形、对称形、辐射形等,尽管形式各异,但内容集中,书写工整,线条明快,让人看了顿觉爽心悦目,一扫原始形式的呆板与沉闷。
  2.从插图的配置角度
  a:画面粘贴式
  方式:正贴、侧贴、斜贴、对称贴、花边、余角贴等
  内容:花、鸟、虫、鱼等景物类;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生活照片等,富有情趣。
  b:自画插图式
  有色笔简单勾勒花边点缀法;单一水彩颜色渲染设置书写背景法;黑白对比法等。为擅长绘画的学生,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好时机,甚至让他们的审美能力不断地提高,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c:图文并茂式。
  好的读书笔记,就是一幅精美的图画。如《外婆与鞋》的制作,学生就巧妙抄写内容于一只精美的大拖鞋中。《泥土的微笑》的读书笔记就是一份精美的水果拼盘等等。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仿佛在欣赏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读书笔记的内容要广博,选择要精要,要更强化存储,使读书笔记焕发出真正的魅力。笔记内容可博古通今,中外贯通。涉及面小到积累一个字、词、文学常识、格言名句,大到成语典故、唐诗宋词、文学作品。在一篇文章中,除了摘抄词句,还可摘录典型事例、精彩的开头和结尾、优美的段落等等,精心挑选制作内容,从中吸收我国灿烂文化中的珍品和外国文化中的精髓,以达到为我所用之目的。知识的纵横面越大,越有利于今后“厚积薄发”、融会贯通,所以加强阅读培养又是落实储存的关键之举。马克思治学的三字秘诀是:博、记、读。他在博览群书的前提下尤其强调了“记、读”,学生也只有做好这一环节才能使笔记落到实处,学生在运用过程中才能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这一环节可通过以下渠道加以解决:
  1.穿插于晨读中。一个星期若有三个早自修的话,至少可以安排一个晨读时间阅读、背诵读书笔记,或在每周的阅读课中进行,这样既培养了朗读能力,又积累了知识。
  2.利用课前五分钟讲述活动,让学生谈谈读书心得体会,或是与大家共同交流他所欣赏的几个句子等,与每位同学分享知识积累的快乐。
  3.开展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活动,可在同一班级内进行,或不同班级交换展示,及时博采众长,吸取知识。
  4.定期现场书写比赛,一周三次的练字及书写比赛的内容必须是学生笔记中的精要内容。如此活动,既练了字,又让读书笔记真正存储到大脑里,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当然加强知识的存储形式很多,主要是要讲究实效。
  (三)笔记制作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培养学生的赏析评价能力,做好阅读、写作能力的自然接轨。由最初阶段的摘抄型,到词、句、段篇的点评型,提升到八九年级的仿句、仿段、仿文型,以及读后感型的制作,使学生能理性地去审视作品,而不再停留在单一的阅读层面上。加强文本阅读,开启学生广阔的创造性的思维空间,从而自然而然地展开了读者与文本之间最亲密的对话,在角色的替换中情感得以沟通。人物剖析型的笔记,学生写得独到而又深刻,甚至能创造性地评价人物。如学生作品:《幸福的于连》、《重新认识虎妞》、《雏燕落地的思考》、《雅娜让我感受到命运的悲惨和坎坷》等等,我们惊奇地发现学生能跳出世俗的一种欣赏角度,另辟蹊径,创造性地去审观小说人物,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在这三年内,学生的阅读笔记累积达到五大本,有的学生远不止五本。有些学生还从个人需要的角度准备了自备本与批改本。阅读量多则达十五六本作品,少则也有四、五本(从名著角度),读后感及人物评析多达数十百篇,读写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
  
  五、探究鉴赏,“读写”之升华
  
  在经历了自由阅读和“原典阅读”后,学生已有了一定量的阅读积累,在通过系列读书活动之后,学生已初步具有分析鉴赏能力。因此,到第三学年时,我们就抓住契机,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去发现,学会对大量阅读材料进行选择、分析、判断和提炼,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使阅读得以升华,并为其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1.探究文本,进行文学鉴赏。
  从某种意义上说,鉴赏是阅读的升华,是高级别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初中生主要培养的是一般的阅读能力,但鉴赏不容忽视,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感”,都不无裨益。但是,由于这年龄群的学生积累未必丰厚,社会阅历和情感经验不足,他们的水平又参差不齐,因此,在探究文本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求把握探究的深浅度;其次要引导其确定探究方向,指导探究过程;第三,转变评价手段,过程与结果兼顾,强化每一位学生的探究意识。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是分组,根据阅读内容、品位和兴趣,确定探究小组成员。如《三国演义》探究组,《水浒》探究组,《围城》探究组等,外国文学的有历险记、漂流、游记探究组,侦探作品组,《简爱》、《巴黎圣母院》、《傲慢与偏见》等探究组。其次是确立探究的课题,根据阅读能力的不同,我们采取教师定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教师定题不要窄,要有一定自由选择的空间,如“谈忠义难以两全的宋江”、“谈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谈文武双全的曹操”、“谈新思想影响下的觉慧”等。一部分学生拟的题都出乎教师的意料,如“新文学运动后的丫环形象――谈《家》的鸣凤与《雷雨》的四凤”,“冷漠的生活――试论余华的《活着》和《现实一种》”,“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简・爱》、《飘》、《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公”,“最可读的人物――王熙凤”。第三,指导探究过程这一环节,尽可能地放手,让他们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只需把握大致方向或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的点拨。虽然他们的探究难免稚嫩,但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简单层次上,使学生成了“研究家”,无数次这样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对于他们发展自己阅读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第四,评价重过程也重结果,重学生的参与意识、态度、方法,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宜过分注重探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小论文、演讲、辩论、文艺会演等,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发挥小组特长,从而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2.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阅读人生。
  美国著名教育家中特・B・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把读写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课堂搬出校门,走向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增长见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此,根据语文学科特点,特开展了以下社会实践:①沿菇溪流域徒步,实地考察溪流污染情况;②回收旧报纸、废纸,举行勤工俭学活动;③到红蜻蜓集团社会实践,了解企业腾飞的奥秘;④到桥头的工厂、企业进行半天打工实践,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等。每举行一次实践活动,我们都以各种形式展示成果:如借用班壁报、校壁报、校橱窗栏展示成果;有小论文、小文章形式,也有图片等形式。
  这些有目的有秩序的社会实践,通过体验人生、关注人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理能力,锻炼了他们对社会敏感问题的关注能力。
  课程改革已向纵深处发展,语文教学在一片声讨的尴尬之中度过,我们这些“雕虫小技”只望能减少自己心态的尴尬,因为我们不懈地追求过。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去撑起这片蓝天,“大量读写”完全能够迎来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语文课标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9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