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高校日本文学课教学探讨 高校思政课
 

高校日本文学课教学探讨 高校思政课

发布时间:2019-01-17 03:43:21 影响了:

   [摘要]:外国文学课是高校外语教学中设置的重要课程。从巩固学生的外语知识到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国内高校日本文学课现状入手,分析当前日本文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和周边环境四个方面,对当前日本文学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日本文学 教师 学生
  日语作为当前中国高校外语教学中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外语教学的重视。通常学生在进入三四年级的高年级学习阶段,许多高校都设置了日本文学史或日本文学鉴赏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无疑在提高学生日语水平及扩大日本文学知识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不能忽视的是在学校课程设置及学生的知识接受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教师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目前,各高校的日本文学课教师多为日语语言方向教师担当,教师本身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功底,这对指导学生准确的阅读及理解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是否仅有良好的外语功底,就一定能够把握文学的语言,理解透过语言作者要传达的信息,这是值得探讨的。朱光潜曾在「《美学文集》-谈文学」中这样说过,文艺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意向世界,一方面,它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这句话充分反映了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既然文艺与现实世界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那么作为日本文学课的教师就更不应该忽略文艺对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作用,透过文学这个窗口,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日本社会,可以说是日本文学教师的又一使命。
  所以,作为担当日本文学课的教师不能将关注的视点仅仅放在字面意义的解读。引导学生走入作家创作的意向世界,这才是文学课教师应该关注的。教师只关注对以往语法条目的复习及字,词,句的解读,这样的日本文学课,最终变成了另一堂精读课。
  二、学生
  学生是课堂上知识的接受者,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接受程度左右了教师的授课范围及内容。如前文所示,目前各高校一般将日本文学课安排在大三或大四阶段,而前三年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日语语言知识方面,积累了阅读文学作品的语言知识,但是对于文学课的要求绝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看过,读过,应该从更深远的意义上去领会文学世界表现得广阔世界,从而把握所学语言的国家的文化底蕴,这才是文学课课后应有的效果。�原铁雄在其文章《文学教育与国语学》中这样说“文学的教育机能是什么,从结论上来说,是唤起读者在生活中积蓄的问题意识。以作品为媒介,将主观的真实性拔高为客观的真实性,从而使读者的问题意识大大发展的机能。”学生是读者,亦是特殊的读者。深刻到位地理解文学作品,是解决这种问题意识,并且将这种问题意识提高到一个更高层面的好机会。
  当然,笔者在此并无意否定前三年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付出的努力,但是既然有了日本文学课的设置,却依然只是以往单纯语言学习的延续,这似乎脱离了文学课设置的初衷。因为文学在社会存在中的特殊作用并不局限于艺术的再现功能,它能打破社会中根深蒂固的道德禁忌,改变陈旧的社会习俗,为新的道德准则的确立开辟道路,并逐渐为包括所有读者的社会舆论所认可,文学将与其他艺术与社会力量一起,同心协力将人类从自然,宗教,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文学课的设置是语言学习之后的再升华。文字、语言只是文学存在的载体,一堂文学课是媒介,如何通过这个媒介,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养料,加深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认识,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是文学教师的使命,是上文学课学生的任务。
  三、教材
  目前,发行出版的日本文学教材种类繁多,笔者手头现有的就有6种。分别是:《插图本日本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日本文学史》(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简明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日本现代短篇名作赏析》(南开大学出版社),《日本近代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日本文学作品选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这还不包括一些与文学相关的边缘性教材,如《日语文学作品读解与翻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这些教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编年体文学史。如以上6种中的前3种。一类是名家名篇赏析,多以明治,昭和时期的作品为主。各高校在选用时,根据教师的教学目的主旨各有不同。笔者根据文学课授课的经验发现,由于学生以往仅仅专注于日语语言的学习,在讲到文学流派的产生,发展等文学史问题时,因为会牵扯日本历史,地理,文化的相关知识,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效果不佳。
  相对于编年体文学流派的文学史教材,选取名家名篇的文学作品赏析类教材有趣味性强,学生易于接受的长处。笔者手头的这几本教材,在3本作品赏析类教材中,共同选取了《伊豆的舞女》《鸟》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明治,昭和时期的经典,但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兴趣不大。文学是社会学科中重要的一门研究课题,但同时文学亦是一门艺术。在传承以往优秀经典的基础上又与时代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发现带有时代气息的创新之处亦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关键,忽视了这个关键,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文学的生命。在选编或选用教材的时候,不考虑当代的优秀新作品实在是舍近求远。
  因此,关注今时今日的文学变化的动态,应该是编纂教材时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亦是教学中不应缺少的重要内容。同时,新时代的新作品也是今日接受各种渠道信息的学生的重要兴趣点。而遗憾的是,恰恰在这一点上,教材的欠缺反映的尤为明显。
  四、教学及周边环境
  教学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而教学行为的有效实施,依托的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协调努力。对于文学作品,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根据德国接受反应文论创始人姚斯的观点,阅读行为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级审美阶段,二级反思性阐释阅读。三级历史的阅读视野。文学课的教学过程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本身就是一个阅读反思的过程。与其说像传统课程那样教师教,学生学,不如说是教师读,并告诉学生如何读,用教师对作品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作品的认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课。
  教师以及学生如何充分地,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文学课的效果。正如本文中反复提到的那样,文学作为社会学科的社会性不容忽视,如果在文学课上不利用这些资源而单纯的黑板,讲台的传统式教学,可以说不符合文学课的学科规律,更加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对文学课的要求。
  综上所述,如何上好一堂文学课,使学生受益,绝非易事。必须要遵守文学这门学科的客观规律,并且充分让这些客观规律发挥作用。与时代接轨,与社会接轨,将文学课上好,上活,这才是新时代的文学课。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2]傅道彬,于�.文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4]�原�雄.思考と表�.共文社.
  [5]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