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浅析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析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2019-01-23 04:15:11 影响了:

  一、暴露阻碍实验成功的问题,引导学生改进教材中的实验,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尽管教材上的每一个实验都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动手能力要求。但实验的成功与否与诸多因素有关,并非每一个实验学生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每一个实验都存在着关键的环节,这些关键环节不解决,将阻碍实验的成功,所以有时还需要对实验作一些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在课前试做实验,站在学生的角度设想哪个环节可能会成为学生动手时的障碍,并预先找出解决障碍,确保实验成功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会直接将这些办法呈现给学生,却很少提及采用这些办法的缘由。学生只需机械模仿,不需要动脑筋,更谈不上创新。由于教师的指导是手把手的,实验中的障碍已经扫除,因而实验的成功率总是很高。这种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绑住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创新的天分。其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预先设计好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同时,应该有意将这些阻碍实验成功的问题暴露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想办法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在寻求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
  如,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传统的实验方法是将玉米种子纵切。这种方法破坏了玉米胚的完整性,很难观察到完整的盾形子叶。是否有更好的办法?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解决,并在学生实验前介绍了依照书本做这个实验的弊端,要求学生在家里尝试改进这个实验。第二天在课堂上学生不到十分钟就完成了,个个都分离出了盾形子叶。学生在介绍各自的经验时,有的说自己将玉米横切、纵切过,有的是由观察蚕豆种子的方法想到了剥开玉米种子,有的学生在家里先将玉米煮熟再剥开观察。讨论后大家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地将玉米种子浸软,再剥开观察,这样可以看到完整的胚,或选用较嫩的玉米种子,便于剥开胚乳观察。这些小小的改进虽然不需要大智慧,但是动摇了教材、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创新的勇气,训练了学生创新的能力。每一次小小建议被采纳,都会让学生有一种被肯定、被认可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创新热情也持续高涨。
  二、改变实验评价标准,引导学生从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中进行创新 传统的实验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衡量实验是否成功:实验结果是否与教材上的一致,学生的操作是否严格按教材要求进行。是则实验成功,否则实验不成功。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这些要求出发,学生实验成功与否不能只用实验结果与教材上的结果是否一致来衡量。学生得出与教材上不一致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实验一定是失败的,有可能是学生没有按照教材和老师的指令程序操作,他们不愿意只是机械地模仿,因而在实验中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这些想法和做法往往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动,是学生在进行创新的尝试,教师应该鼓励这种尝试。实验是否取得成功也与多种因素有关,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了一些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导致了实验的失败,因此克服偶发事件对实验产生阻碍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所以当学生实验出现与教材不相符的实验结果时,教师不要武断地认为实验失败,更不能对学生加以指责-或批评,而应该与学生一道分析得出不同实验结果的原因,通过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如,七年级《生物学》上册中,有探究光对鼠妇(又称潮虫,南方称西瓜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由于鼠妇在该教学时段不容易找到,我将实验材料改为蚯蚓。上实验课的前一天,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挖蚯蚓。学生们带着自己的蚯蚓做这个实验时,有的很成功,有的却出现了与预期不相符的实验结果,有的学生的蚯蚓乱爬,有的学生的蚯蚓不爬或爬得很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状况呢?我组织学生针对实验现象展开讨论,学生发表的意见让我惊喜不已:
  1、蚯蚓虽然放在带有湿土的瓶子里,但课间休息时不时被学生拿出来折腾――比谁的蚯蚓个头大,比谁的蚯蚓劲头足。待到实验时,它们疲劳了,所以运动不积极。还有的同学的蚯蚓已有两天没吃过东西了,哪有力气运动?2、用来做实验的盒子干燥,不利于蚯蚓的生活,应让盒子里保持湿润。3、实验室太吵,蚯蚓受到惊吓后乱爬,应该保持实验室的安静。4、盒子里装过其他东西,可能留下了一些对蚯蚓有刺激的物质,引起了蚯蚓的不良反应。
  
  三、捕捉学生违规行为中的创意,将错就错,将学生的行为引导到创新轨道上来
  
  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和管理历来是教学上的一大难题,有的教师甚至因此而放弃实验教学,这里存在着教师的观念转变以及教学机制的问题。实验课上出现的违纪现象中,有的是学生调皮捣蛋,有的则是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由自主的探究行为,这些探究行为也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表露。灵活机智地处理学生的违规行为,有可能制造出引导学生走向自觉探究之路的良好契机。
  如,七年级《生物学》下册有观察蜗牛的实验,实验材料可由学生准备。那天上课铃响了,实验室里还特别吵,从窗口探出的几个小脑袋在监视着老师的到来,一看见我就马上对其他同学发出信号:老师来了。我走进实验室,学生变得异常安静,但是他们的眼睛都盯着黑板,有的还抿着嘴偷偷地笑。我转身一看,好家伙,黑板上成一条直线排列着5只蜗牛,不用问就知道是学生故意放上去的。遇到这种情况,我灵机一动,何不将错就错,就此引导学生对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进行探究,让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呢?于是我故作好奇地边欣赏黑板上的蜗牛边自言自语:蜗牛居然还有这样的本事哦!接着我用一种求助的语气询问学生:有谁能告诉我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正好要研究蜗牛的一些特殊习性,有谁能告诉大家我们可以采用什么办法进行研究吗?我的话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一堂本是验证式的实验课,由于几只爬上黑板的蜗牛变成了探究式实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