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dnd小说类似深渊主宰 [学校作文:成人主宰的世界]
 

dnd小说类似深渊主宰 [学校作文:成人主宰的世界]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9:05 影响了:

   前不久,念七年级的孩子回到家时十分烦躁:原来是老师在教完了第一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人教版)之后布置了一篇题为“我的烦恼”作文,这使他烦恼透了:写什么?怎么写?后来据了解,其他同学和其他学校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这引起了我的思考。这难道仅仅是由于知识贫乏、生活贫乏和精神贫乏(或者是孩子们所拥有的生活仅仅是“平面的”)吗?生活中谁能没有烦恼?重负之下的孩子应该是有着深刻的烦恼体验的。本来用“我”手叙说出“我”的感受,这应该是不必有多么丰富的知识和高贵的精神的。我们的孩子怎么就不会写身边真实的东西了呢?这其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
  
  一
  
   “拽着走”的社会需求,使得我们的孩子无暇关照自己的生命体验。我们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有着天壤之别:他们可以兴趣盎然地看蚂蚁搬家;他们可以快乐地追逐着漫天飞舞的肥皂泡;他们可以和他钟情的玩具对话,给宠物唱歌;他们会说被云遮蔽一半的月亮“烂了”,春来时柳树长出了“头发”;他们可以在日记、书信、邮件里诉说真情……但为什么写起作文来则千篇一律空洞无物呢?这可能还得从现代社会学校教育的本质说起。王富仁说:“教育永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作为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学校教育,它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儿童为目的的,它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代代的儿童成长为什么样的成年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它的标准是成人的标准,而不是也不应该是儿童的标准。”(《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读书》2001.6)也就是说,社会要求学校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成人”,执行的自然是成人的标准。这样,学校里的教育者――教师总是以对一个社会成员的要求来要求学生的。学生自然必须服从于教师,服从于这个由成人制定好规则的“游戏”,由成人“拽着”走进成人世界。
   以此来考察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可以说这种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我们的孩子更是得到了“极致的发挥”。急功近利的社会文化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影响着语文课程里的作文教学。要问学校里为什么要学习写作,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的内心里肯定只有一个答案:为了考试。学校教育既然要服从于社会,于是在学校里,教师不能不“揠苗助长”。孩子们过早地“跑步进入”成人世界,他们不能不以成人的“大手笔”来雕刻思想,而他们本身的生命过程却被忽略了。因为主题、思想、个人见地之类的东西,早由成人规定好了。于是孩子们为捞一个好分数,只好尽量揣摩成人钟情的标准,而封闭了自己的“心灵世界”。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在作文中必须直白表达出关注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人民的生活,要表现出遵守既定的伦理体系和成人世界的各种信条,否则,作文就不能得高分。怎样使得一件事“有意义”,怎样结构使之完整,怎样运用“动词、形容词”使得文字更优美,等等,这是孩子们下笔之前就首先考虑的。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当一个孩子告诉你作文要“主题正确、观点鲜明、结构完整、语言优美”时,你不必感到惊讶,因为学校里老师天天就是这么要求的。而当他们的生活积累、知识经验、精神修养不能赶上成人的要求的时候,他们就只好编造、作假,这恐怕也是眼下学生作文中假、大、空的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的重要根源之一。孩子们被赶得根本无暇停下来作一次成长过程中自由的“心灵的旅行”,甚至歇歇脚都不可能。长此以往,当确实要孩子们写自己的心灵感受时,他们就无从下笔了。这也难怪他们在写“我的烦恼”时,“烦恼”透了。
  
  二
  
   “晶体般的纯粹性的”语言环境掩盖了孩子们自己的言语。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叶老的本意是指阅读对写作有很大的影响,阅读的程度如何对写作水平的高低有密切联系。我们可以化用这一观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同样也应该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找到根源。我总觉得,孩子们在写“我的烦恼”中充满“烦恼”,不仅仅受到如上陈述的写作内容的成人化要求的影响,还受到精致的学校教育语言的包围和进攻。海德格尔说:“哪里有语言,哪里才有世界。”反过来说,处在什么样的世界,就有什么样的言语形式。孩子们要述写自己的生活世界,就要有他们自己的言语形式。但我们在学校教育中留下了多少让孩子们使用自己的言语形式的空间呢?
   我们的孩子的作文中到处充斥着口号式的语言,在关键时刻总是想起了某些英雄人物(豪情壮语),或者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做好事的言语格式比比皆是。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就不能不深思一下了:这一方面是为了功利目的(为有一个好分数),为迎合成人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似乎也全然忘记了还有自己的言语方式,而且后者可能影响更深。语文教育的实质在于它是“在学校教育中,以教学科目出现的关于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孩子们在学习语文时,主要是在“培养、掌握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主要是对经典语言的学习和感受”。孩子们在学校里阅读的文本,都是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典范之作。他们天天面对的、揣摩的都是“晶体般的纯粹性的语言”。在“净化学生的语言环境”的教育宗旨下,课堂上老师们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规范着孩子们的言语方式,规定回答问题必须用“倘若……那么……”这类的言语格式,换用别的恐怕就行不通。下面这个例子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一位老师在上完《丑小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后,给学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
   填空,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作者笔下这只可怜的小鸭,因为______,处处受______,受______,受______。但它并没有______,也没有______ ,而是始终不屈地______,终于变成了一只______、______的天鹅。
   而作文考试(不管是哪一学段)评价更是都免不了有“语言规范”之要求。而所谓语言规范的要义在于语法构建、格式构建合理的语言。孩子们读的是“成人”的典范的言语作品,耳濡目染的是规范的言语形式,在这样的追求规范、典雅的言语环境下,他们下意识地将学校言语系统与日常言语系统相对立,认为只有“规范”的言语形式才是作文中自己应该用的言语。如此看来,学生们说的都是从课本上学来的成人的语言也就不奇怪了。当然,这不是说学校教育就不要规范的语言了,学习规范使用民族共同语是学校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回到“我的烦恼”,当他们要述写“小我”的世界时,假如不用“大我”的语言格式,他们就说不出来了。
   为此,老师要做的就是如何突破“功利”的包围,打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学校言语系统和生活言语系统中找到一条链接之路。这也恐怕是今后作文教学研究的一个突破口。
  (作者单位:尤溪第一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