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我对班级管理建议10条 揭示中职班级管理中的“潜规则”现象及对策探析
 

我对班级管理建议10条 揭示中职班级管理中的“潜规则”现象及对策探析

发布时间:2019-01-26 04:07:42 影响了:

  坚持教育科学发展观理念,班级管理工作就需要制度化,更需要人本化,它是一个智慧的结合体。单一的制度化班级管理向多元的人本化班级管理转变,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存在于中职班级管理工作中诸多的“潜规则”现象,便是我们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最大阻力。我们应认清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潜规则”现象,揭示“潜规则”本质,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相应的对策探析。
  一、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潜规则”现象
  1.“潜规则 ”之一:班级管理制度模式化
  在目前的中职班级管理中,许多班主任缺乏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仅凭经验或主观意愿来进行单一的模式化管理。不少班主任仍将班级管理定位于学生的应试成绩,围绕取得良好的应试成绩而开展班级管理。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要求统一化、模式化,即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内在潜能,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仅仅注重学生在校、在班这一段时间的管理,没有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这种单一的模式化班级管理,必然导致学生思想素质下降,心理素质差,法制观念淡薄,也人为地造成了学生的两极分化。据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
  2.“潜规则 ”之二:班级管理内容片面化
  班级管理内容片面化突出体现为“重管轻教”。许多中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管束学生,仅仅重视维持班级运转的常规管理,如考勤、卫生、纪律、学习、行为规范的管理,却鲜有计划地组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纪教育。再从一些学校的德育计划和德育制度看,也只是简单要求班主任要管理好学生,很少见有全校性的教育报告、讲座,不召开学生家长会,不见有系列内容的思想教育。有些班主任在执行班级管理工作中正是由于没有抓住“教育”这个根本,只堵不疏,只管不教,只注意“救火”而不注重“防火”,所以防不胜防,手忙脚乱。
  3.“潜规则 ”之三:班主任权威绝对化
  大部分中职班主任处于班级管理的绝对权威地位,从班规的制定、班委的确立、管理的实施、监督的进行、到学生的评价,都由班主任说了算,班主任充当着“管家”、“警察”的角色。学生则成为被管制的对象,没有参加班级管理的机会,主体地位根本无法保障。据《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提供的资料,322名被调查的中小学生没有一人参与过制订班务计划或总结工作,67%的学生根本没有听过或见过计划或总结,58%的班主任从心理上认为这项工作没有必要让学生参与。班主任权威的控制主义管理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遏制了学生的个性、情感、意志品格的发展,造成多数学生只会服从和循规蹈矩,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同时,班主任自己也容易陷入杂务之中,疲惫不堪,不利于其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4.“潜规则 ”之四:班主任工作方法简单化
  许多中职班主任教育方法以批评教育惩罚为主。据《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提供的资料,在班级管理的方法中,以批评教育为主的占59%,以情感沟通为主的占19%,以实践锻炼法为主的占14.3%,以心理疏导法为主的占7.6%。可见在教育方法上,使用最多的仍是批评教育,而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受到重视的心理疏导法却较少使用。多数教师爱用批评、讽刺乃至惩罚这种显性效果最明显的教育方法,因为它费时少,见效快,但这种方法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有的一味批评惩罚,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甚至对班主任产生敌对情绪和逆反心理,有的恶语批评、讽刺还会酿成严重后果。有一首“挨批歌”说:“首次挨批战兢兢,两次挨批哭不停,十次挨批眉头紧,百次挨批骨头硬,千次挨批功夫到,不疼不痒不吭声。”这反映了中职生对教师的抗拒心理。
  5.“潜规则 ”之五:评价学生主观化
  目前对中职学生的评价存在着评价内容狭窄化、方式主观化、观点固定化等问题。 一方面班主任常常以成绩好不好、是否听话、是否遵守纪律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另一方面,班主任仅以学生现有的表现评判学生。这种只重视学生的历史和现实表现,不注意对学生的潜力和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分析的静态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许多学生没能得到很好发展往往缘于班主任不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没有挖掘他们的潜力,没有创造使学生充分发展的条件,没有给予学生激励他们发展的评价!
  二、班级管理“潜规则”现象原因分析
  中职班级管理工作中之所以存在诸多的“潜规则”现象,从主观上讲是由于班主任自身素质的欠缺以及教育管理观念固化,从操作层面上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此外,尚未形成对班级工作、对班主任的科学的评价体系,都导致了中职班级管理“潜规则”现象的存在。下面就中职班级管理中“潜规则”现象形成原因简要分析如下:
  1.班主任教育观念固化
  承担中职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多半是非教育专业技师,他们只有在自己实践摸索中积累经验。对于班级管理所需要的理论,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班级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等知识,他们掌握较少,这导致了班级管理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他们对班级的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对班主任的地位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也对学生的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容易导致班主任权威的绝对化,班级管理内容的片面化和评价学生的主观化。
  2.对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
  现代的中职教育应该围绕中职生的四种知识支柱而展开,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然而在大多数中职学校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个人人格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建立、与他人和谐相处等能力的培养都容易被忽视。另外,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也没有把握好这个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水平,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服从”、“统一”,漠视了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尊重、自我成长的要求。
  3.没有形成科学的班级工作评价体系
  科学地考核,评价班主任工作,关系到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班集体建设的好坏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关系到学校的德育目标能否实现。但在目前的中职班主任工作评价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学校领导往往根据班主任所带班的学习成绩、出勤率、卫生、纪律状况来评价班主任,这就造成了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放在常规管理上。至于如何在班级管理中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创造精神等则无法摆进工作日程。由于缺乏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导致了中职班级管理中诸多“潜规则”现象存在。
  三、打破“潜规则”及对策探析
  1.加强培训工作,更新班主任班级管理观念
  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教育形势对学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肩负着实施素质教育重任的班主任,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从而在班级管理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有效的管理教育。科学的班级管理来源于科学的思想观念的指导,只有正确的思想指导,班级教育管理才能走上科学化的轨道。为此,要通过培训,使班主任掌握班级管理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观念,即树立素质发展观、学生主体观和系统整体观。
  2.班级管理应从制度化走向人本化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化》中指出:“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自我教育。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体现由管到导,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是自我理性成长的活动过程,学生的忘我意识应从环境中独立出来,应该有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强烈思想。这一切都成为班级管理制度化走向人本化的理论基础。如果将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有机结合,则可起到珠联璧合,异曲同工的作用。
  3.实行多元的学生评价方式
  构建一个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让学生参与评价的全程是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与内省智能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参与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并在全班做了公示,发挥他们的评价作用,并每月定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劳动、卫生、行为习惯等加以评定,评出等级。建立联系卡,不定期地与家长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体验成功,看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教师又能从评价中得到反馈信息,从而改进自己的管理。
  4.建立科学的班级工作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规范班主任的工作和加强班级的管理,为班主任的使用、培训、奖惩提供依据;其次,能引导和鼓励班主任改进班级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班级管理绩效。班主任工作的评价体系应在现行的评价的基础上作如下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注重评价工作态度到注重评价管理思想;二是从注重评价工作量到注重评价管理方法和工作效率;三是从注重评价工作结果到注重评价管理过程;四是从注重评价教师到注重评价学生。
  总之,中职班级管理要远离“潜规则”现象,因为它会对我们所坚持的“教育科学发展观理念”产生巨大的消极抵抗力。同时,班级管理是一门学科,学科的价值在于实践;班级管理是一种思维,思维的生命在于创新;班级管理是一次次协调,协调的结果在于人与制度的完美结合。教育管理是培养人、发展人的,班级管理更应是人性化的,尊重人,依靠人,凝聚人,让学生有种归属感,在和谐的育人环境下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中职生。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高级技工学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